NO.346/ Apr. 2020
回首頁

領導心法懂得承擔責任的摩根大通CEO謙卑而直言不諱 傑米‧戴蒙的金融傳奇

2008年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摩根大通卻成為唯一不需政府伸出援手的金融機構,其中關鍵正是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不要急於拒絕,要願意改變思維。」懂得傾聽、保持謙卑卻又直言不諱,戴蒙因此打造出一則則金融傳奇。
◎撰文/楊迺仁 圖片提供/法新社、美聯社、Shutterstock
戴蒙帶領摩根大通走出金融危機,更打造連續8年營利的奇蹟,被稱作「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歐美地區的衝擊,歐美股市一片慘澹,讓人不禁回想2008年的金融危機。儘管當時市況一片低迷,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卻能鶴立雞群,順利走過金融海嘯,成為唯一不需要美國政府伸出援手的金融機構。成為如今資產和獲利方面首屈一指的銀行,關鍵就在於摩根大通的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

擁有經濟慧眼 讓人敬畏的銀行家

傑米‧戴蒙1956年3月13日出生在紐約,本科畢業於塔夫茨大學,主修心理與經濟學,並在1982年取得哈佛大學MBA學位後,進入當時的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成為時任總裁桑迪‧威爾(Sandy Weill)的助理。

戴蒙後來追隨威爾, 在1985年6月離開美國運通後,一起接管巴爾迪莫商業信貸公司, 並透過一系列的併購,最終形成一家擁有保險、投行、商業信貸等業務的金融集團──旅行者集團(Travelers Group),更在1988年4月與花旗銀行(Citicorp)合併為花旗集團(Citigroup),成為美國第一家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於一身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戴蒙卻在此時與威爾發生爭執,導致戴蒙在1998年底離開花旗。2000年,戴蒙出任美國第一銀行(Bank One)執行長,帶領銀行走出2000年虧損5.11億美元困局,改造為盈利35億美元的成功企業後,銀行在2004年被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戴蒙出任合併後的摩根大通總裁兼營運長,並在2005年末成為摩根大通新執行長,也成為當時全球500強中最年輕的總裁。

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一銀行後,戴蒙就出任合併後的總裁兼營運長,更成為2005年末全球500強最年輕總裁。

在戴蒙治理下,摩根大通不僅連續8年均保持年度盈利近20億美元,更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市場,相繼超越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競爭對手, 成為美國資產規模第一的金融機構。戴蒙自此達到事業高峰,《財星》雜誌(Fortune)評選他為25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將他列為資訊時代百名權勢人物排行榜TOP10之一,更被不少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讓人敬畏的銀行家」。

具成本及風險意識 善於防禦勇於出擊

戴蒙最為人稱道的管理能力之一,就是非常專注於財務會計與成本控制。戴蒙的管理原則是:在防禦上,管理者必須增加企業的防禦能力,以保護資產質量。對一家銀行來說,指的是貸款準備金、保守的會計準則,以及對風險資產的重點關注,唯有強大的抗壓性資產,銀行才能從容地面對危機。

2006年年底, 早在次級房貸市場還是一片欣欣向榮之際,摩根大通在戴蒙的命令下選擇退出,且避免使用諸如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等惡名昭彰的投資工具,讓摩根大通在金融危機中得以獨善其身。

2008年金融海嘯讓全球陷入經濟黑暗期,摩根大通卻因早就退出次級房貸市場,成為少數能獨善其身的企業之一。

摩根大通在2008年於短短12個小時內,以每股2美元的超級低價收購,並成功整合一度瀕臨破產的競爭對手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後來又以19億美元的超低價收購已有119年歷史的華盛頓互惠銀行(Washington Mutual),後續幾乎所有業務都繼續擴張,2016年的利潤達247億美元(收入957億美元),據說是美國銀行年利潤的最高紀錄。

「不管你想要什麼,把數字寫下來。」是戴蒙工作的座右銘。正因為喜歡將所有結論建立在數字分析基礎上,戴蒙的領導團隊非常看重數字,並在第一時間通過各層主管傳達給每一位員工,若資料顯示某項目或投資風險遠超出預期,即便會犧牲一些短期利益,依然捨得抽身、立即退出。

戴蒙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專訪時指出,他雖然很迷戀業績數據,卻不打算提供季度收益預測,因為不是所有的收益預期都能做到,且只要某個產品對公司整體有好處,就算有可能會損害當年的收入,也應該去做。

但戴蒙也非常重視透明度,凡事都向股東解釋清楚,甚至發現自己罹患喉癌時,很快地發給員工和股東備忘錄。戴蒙也頗受美國股神巴菲特青睞,巴菲特不僅讚揚他寫給股東的信,甚至誇讚他的思維與自己相近。

人際關係的拿捏 懂得傾聽與溝通

戴蒙之所以能作為一個嚴格控制成本、毫不留情併購對手的銀行家,卻又與外界維持良好關係,關鍵在於他磨練出來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非常重視客觀事實及數據的戴蒙,同時有著不太考慮人情世故的固執性格,早期為了收購決策,戴蒙甚至與他親如父子的威爾經常發生爭執,正是這種坦率甚至固執的性格,最終得罪了威爾,被趕出花旗集團。

所幸戴蒙在離開花旗後,花了很長時間反省他和威爾的關係, 最終兩人不但握手言和,也讓他領悟到,傑出管理者的祕訣是謙遜和真摯。戴蒙認為,一個成功的執行長,應該坦誠、開放和透明,允許公司任何一名員工走進他的辦公室,無所顧忌地說真話。

戴蒙認為,管理者必須明白,自己不是什麼都知道,但管理者如果無法讓員工發揮全力,就不會取得成功。戴蒙不只跟主管溝通,也會儘可能地與組織中各層次的人談話。在總部,他只有半天是用來開會的,其餘時間可能與執行人員邊走邊聊,或者給辦公室經理、系統分析員、銷售代表及客戶打電話詢問相關事情。對戴蒙來說, 這是發現隱藏問題,了解每一個業務操作流程的最好方式。

戴蒙十分尊重員工們的意見,更希望透過與組織各層次的人保持聯繫,以掌握公司的運作狀況。

懂得直言不諱 將言語化為行動

作為管理者,戴蒙仍不斷成長。最引人矚目的是他在喉癌康復後的變化。戴蒙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更加直言不諱,議題遠超出金融監管的範疇,更深度參與振興衰敗城市底特律的計畫,成為「執行者行動主義」(CEO activism)的最佳典範之一。

戴蒙指出,政府、公民團體、非營利組織若能和企業協作, 很多問題解決就可事半功倍。如摩根大通與底特律當地合作, 設立「有色人種創業者」(Entrepreneurs of Color)基金,為50多家小企業提供了貸款。

一般而言,這些小企業因為不符合大型金融金購的貸款標準,如果提供貸款會受到監管者批評。但摩根大通透過前述的合作方式,不但能提供實質幫助,且最終只有一筆貸款沒有收回,不但借貸出去的錢回來了,還可以再投入下一輪貸款,投資開始有所回報,且過程還可自行延續。

面對經營危機 勇於承擔責任

但戴蒙也非一帆風順,2012年摩根大通英國辦公室一名交易員(被戲稱為「倫敦鯨」)進行一系列衍生交易,造成62億美元的損失,並因此遭英美多家監管機構調查。摩根大通2013年第三財務季度,也因為受高額法律費用支出影響,當季凈虧損3.8億美元,8年持續盈利的「奇蹟」告終。

戴蒙在給股東的一封信中坦承, 這是「我參與過最愚蠢、最尷尬的事情」。摩根大通也因為被監管機構調查,對外形象一度跌至谷底,甚至在他獲邀在雪城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時,遭到部分學生抗議。

但戴蒙積極與抗議學生溝通,並打電話給領導抗議活動的學生之一。該名學生表示,她對國家的銀行系統及資本主義表示擔憂,也希望戴蒙負起他該負的責任。

對此, 戴蒙的回覆是:「負責任需要勇氣、知識、謙卑和人道。不要急於拒絕,要願意改變思維。永遠不要自欺欺人地認為,成功都是靠自己獲得。事實上,這個國家是由許多在我們出生前就付出無窮犧牲的人所鑄成,尊重他們的成就很重要,我們也必須對此心懷感恩。」這一份謙遜與真摯,油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