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7/ May. 2020
回首頁

創新創業美好不遠求 「土生土長」推廣在地好物尋訪好食材 研發健康美味

台灣農作物品質其實很好,然而卻長期被大家忽視,顧瑋希望能有更多人看見自己身邊的美好,於是她遍尋在地食材,開發健康美味的加工食品,並於2015年開設實體商店「土生土長」,主要陳列販售自行開發的產品。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賴建宏
土生土長將對台灣在地好食材的精神落實於品牌經營中,透過好味道與消費者交流。

每當被問及「為何會投身推廣台灣在地農產品」這個問題,「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總是直白地回答,「因為我很愛吃呀!」

吃著、吃著,實在太想讓更多人知道及享受台灣農作物的好,於是乾脆投入創業。顧瑋遍訪用心的農夫,努力地將在地農作物開發成優質農產品,讓消費者能夠吃到真正的好食物。

顧瑋直白地分享,決定投身台灣在地農產品推廣的初衷,就是因為「愛吃」,想讓消費者也能吃到真正的好食物。

請顧瑋描述她的創業路,她說得輕描淡寫。在世俗觀念中,一路從台大動物系念到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出國深造似乎是理所當然設定,但是顧瑋偏不「我不想繼續研究,我想留在台灣。」她重新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

當時在咖啡廳打工的她,閒暇之餘試著自己做果醬並分送給親朋好友,結果大受好評,「台灣水果肯定不會輸人,做出的果醬一定也不會比價格昂貴的進口品牌果醬差,甚至更好。」在這個前提下,與甜點師朋友合作打造了「在欉紅」這個本土果醬品牌,這是顧瑋的創業路起點,而那年是2008年。

到處打聽 遍尋好原料

為了利用台灣水果做出好果醬,顧瑋和團隊到處尋找適合品種,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熟悉與小農直接合作的模式,「我們找到真正的好原料,直接向農民收購,做成不添加防腐與化學劑的果醬。」她說。

透過縮短供應鏈的流程,顧瑋團隊能掌握原物料品質、小農可享有更多利潤(不透過中盤商供貨)、消費者則能擁有健康好產品。這種創造三贏方式, 加上推廣台灣好物理念,成為顧瑋此後一次次創新創業的基調。

土生土長的店面古樸而美好,總會勾起許多人的柑仔店兒時記憶。
顧瑋創立「不二味」、「台灣好食協會」,連結有志一同推廣台灣好物各方人物;她並在2015年與朋友創立「土生土長」,在金山南路一段路旁擁有一家實體店面,販售著她與「土生土長」團隊、在地小農、加工業者共同合作出品的台灣農產好物。

例如,為了找到真正厲害的台灣米,顧瑋窮追線索,她向加工廠、農改場、農會打聽,「我請他們推薦心目中最好的米,而答案往往不是那些很有名氣的種類。」顧瑋說。

說服農友 理念獲得認同

拿到名單後,在親自拜訪的過程中,小農一開始合作意願並不高,「這是能理解的,畢竟對他們而言,『土生土長』是個陌生品牌,況且我們購買量並不多,」遇到這種情況,顧瑋就是不斷和對方溝通理念。

「這些能夠種出好米的農夫們,總是格外重視自己名聲,在聽過我們努力將好米加工為好食物的理念後,他們其實都能認同,」顧瑋特別強調,「在介紹我們的加工食品時,一定都會說明材料來源,所以,產品做得好,這些米農亦同感驕傲,這是賣米給大型通路所無法得到的價值感和榮譽感。」

此外,顧瑋開出的收購價格優於一般行情,日久建立了彼此間的信任,這些農友們都很樂意為「土生土長」留下所需的量。

「我們需要的量很少,但要求很多,許多創新產品必須一試再試,坦白說,他們和我做生意賺不了太多錢。」顧瑋說著。

然而,這些農友及加工廠夥伴仍願意和「土生土長」合作,原因在於除了對推廣在地產物理念的認同外,顧瑋像個魔法師一般,善於將農作物化為特色食品的功力,也是吸引這些夥伴合作關鍵。

研發產品 發揮食材價值

找到好米、好調料,再請爆米香專家製作而成的米果是土生土長的招牌,入口有著濃郁的米香與清脆的口感,讓人為之驚艷。

顧瑋非常善於研發產品,在與加工廠攜手合作下,總能徹底發揮優質農作物特色,將之加工成令人垂涎且健康的食物。例如,以台南後壁益的全香米加工製成醬油米果,竟是調入古法甕釀的原生種黑豆蔭油,且裹覆了焦糖,鹹甜口感完美融合,口味創新又可口。

在另一個例子中,顧瑋研發的發芽五榖米精、發芽五榖雜糧,則是為了幫助農友解決紅糯米不好賣的問題。據悉,紅糯米在食用前必須浸泡4個小時,由於準備時間過長,消費者購買意願低,這2樣產品則讓紅糯米可直接使用,解決了銷售難題。這次成功研發經驗,幫助了農友,也讓消費者得以享受營養的紅糯米。

顧瑋也曾促成某醬油加工廠以台灣黑豆為原料,製成未添加防腐劑的高價值醬油,頗受消費者歡迎,土生土長的在地花生油也是頗受好評。曾有日本料理研究家特地來到「土生土長」採購,一次就帶了近30公斤醬油和花生油回日本。

開發新品牌 有趣就衝了

顧瑋很喜歡做事,總有許多新點子要實現。於是,不只是「土生土長」品牌,她還開辦了「米通信」、「泔米食堂」、以及「COFE」,「我做事情不怎麼考慮效益,只要是符合理念、有趣,就衝了。」她說。

「米通信」是一本研究在地食材的限量發行刊物,主角是「台灣米」。透過實地及深度的採訪調查,顧瑋能夠很負責任地說,「我們有厲害的米農、優秀加工廠,台灣米的標準、規格和多樣性,並不會輸給日本。」

「米通信」第一刊探討宜蘭米,第二刊主題則是花蓮米。透過《米通信》分享,顧瑋期待有更多人了解,美好事物其實不必遠求。

同樣是以米為主題,「泔米食堂」則是讓大眾可親嚐好米風味。「我們一位『土生土長』夥伴想創業,我決定支持他以內部創業方式實現夢想,於是就有了這個新品牌誕生。」顧瑋說。至於在2018年開設「COFE」咖啡店,是顧瑋另一次嘗試。「COFE喫咖啡」是店中最具代表性招牌產品之一,有著巧克力外型,但是內涵卻不同。巧克力基本原料包括可可豆、可可脂、糖,COFE將可可豆換成咖啡豆,造就這款特別產品;同樣,顧瑋堅持採用台灣自產咖啡豆。

食安觀念消費者開始吃得「好」

  

同時做這麼多事,顧瑋看來仍舊活力十足且游刃有餘,然而,她同樣須面對許多創業者無法擺脫的難題,「我其實常常為錢煩惱呀!不過,反正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是一路走過來了。」她說。

所幸,在食安意識高漲下,消費者愈來愈願意以較高的代價獲得真正好食品,這樣的觀念為「土生土長」構築了成長空間,為顧瑋推廣台灣好物產的理念,鋪就了一條繼續向前的道路。

    創新創意教戰守則
  • ■Tip1:上山下海尋找好食材
  • 以理念和農友溝通,並以較高價格收購農作物,確保貨源。
  • ■Tip2:研發創新商品
  • 發揮研發專業,將好食材開發為健康美味農產品。
  • ■Tip3:縮短供應鏈創造三贏
  • 避開中盤商、縮短供應鏈,直接與農友、加工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