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0/ August. 2020
回首頁

文化交流道 Work to live的人生步調荷蘭職場哲學: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許多人往往對於在歐洲工作有著既定的想像,認為民族性與文化使然,工作似乎比較輕鬆,所以也能擁有更富足的生活。「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許多事情還是得實際體驗了才曉得!」有荷蘭多年工作經歷的李采薇透過親身經歷告訴你,荷蘭人不是工作不忙,而是懂得拿捏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撰文/葉惟禎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在荷蘭,「Work to live」是人生目標,對工作負責,更對生活品質有所堅持。

「歐洲人每天早早就下班了,工作清閒壓力又小」、「5點半打電話去時,人都走光了,上班時間超短」、「7、8月所有歐洲客人都在放假,寄信也沒人回」,世界上有許多傳言,雖然可以參考,但切記不要盲從,真正重要的是親身體驗。在此分享我在荷蘭的工作經驗,以及這些與傳言不同之處。

負責任的工作態度是必要條件

的確,有同事會在星期五下午2點36分特地走進辦公室,端上一個大大的燦笑說一聲:「週末愉快!」但更多的其實是,同組的夥伴在星期五晚上10點依舊傳來催繳進度的郵件,信中殷殷期盼的語氣總是讓人捏一把冷汗。在荷蘭,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絕對是最重要的態度。

電影《蜘蛛人》中曾說道「能力愈強、責任愈重」。目前任職的公司裡,一位從台灣來的主管就讓人認識到「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光鮮,真正重要的是背後付出的努力」。為了工作,出入各大機場對這位主管來說是家常便飯,辦公時數絕對超出許多,她經常在下班後,仍苦思如何解決管理上的重大決策,想得累了,才會苦笑嘆口氣說:「Ok! I’ m off!」

當然,工作之外,她也非常認真生活,但她所擁有的一切絕對不是輕輕鬆鬆、手到擒來。「這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她總是不斷地重複強調。在歐洲工作的生活品質和環境等或許讓人憧憬,但工作本質並不會改變,如果只想要一份更輕鬆的工作,這裡可能會讓人失望。

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當然,比起聽過在上海、台北或加州打拚的朋友分享的職場故事,在荷蘭工作還是相當幸福的,至少有時候加班會有人關心、年假有20幾天可支配、也可偶一為之地work from home,最重要的是,職場文化普遍重視「work life balance」,如果覺得工作量太大都可反應,甚至必須請假時,老闆與同事也不會讓人有負罪感。

在荷蘭,賺錢多寡和權力大小,並非交朋友唯一的衡量標準,下班後無論是和同事聊天或認識新朋友,都不會因為誰是某個組織的領導者或投資好標的,而佩服對方,反而是週末做了什麼、平常的嗜好或喜歡的休閒活動讓人想更進一步認識你。

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一個人在生活中做的選擇影響很大,一次次的交流會慢慢形塑出價值觀。所以,每當週末有多餘的時間,我就會下意識地去充實喜愛的休閒活動和嗜好,而不是把時間投入在工作上(當然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嗜好,那就另當別論)。

Work to live才是信仰

其實不論在哪裡工作和生活都一樣,只要盡力地把份內事情做好,就不要擔心別人的眼光。例如在亞洲工作,一般人加班或不敢走,經常是因為沒人離開座位;而在歐洲工作,則會不敢在週末回信,就怕被當工作狂。

荷蘭職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之餘,也要能兼顧喜歡的休閒活動。

某個週末,我非常想把一份簡報做好,決定待在家花時間收集資料、修改內容並練習演講,並在完成後全部回覆小組同仁的E-mail。由於不想被視為工作狂,我設定信件在禮拜一早上8點自動寄出,當天公司同事就來問我:「妳早上幾點起床,為什麼我還沒進公司就收到妳的E-mail?」後來仔細思考,設定信件寄出時間這些舉動不必要,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100種人可能有100萬種看法,如果忙著執著於照顧所有細節,反而浪費了能做更多事情、體驗更多人生的時間和機會。

最後和大家分享這句從《The career advice I wish I had at 25 》看到的經典名句:「If work was really so great all the rich people would have the job.」所以,認真工作,你也能在過程中找到樂趣,沒有在哪裡工作會特別清閒或快樂,如果有,那就不是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