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2/ OCTOBER. 2020
回首頁

發展篇掌握發展趨勢 打造貿易動能優化流程 聚焦AI四大發展

人工智慧(AI)目前應用在貿易實務上,已可看到部分成果,舉凡海關監管、人流管制、自動倉儲及物流,都有成功導入人工智慧的案例。然而,雖AI趨勢已然成形,目前實務上仍有法規環境建立及人才培育等問題須克服。
◎撰文/楊迺仁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AIGO高中職生AI扎根系列活動
人工智慧若能確切落實於國際貿易上,將能精準整合各方資訊,加速物流、人流的跨境流通。

有些人或許會疑惑,國際貿易的未來發展為何仰賴AI?

從一份研究即可得知。多年前, IBM與丹麥大型船運商快桅(Maersk)的測試結果顯示,一箱裝滿鮮花的貨櫃從肯亞運送至荷蘭,需要的通訊文件就將近200封,與此相關的行政處理費用更高達總運輸成本20%。跨境貿易往往須多方參與,僅「傳遞文件」就相當耗時又費力。

國際貿易流程複雜,除了企業端須建立關鍵決策、順暢的貨物進出、成本控管等營運眉角外,國際面上則要符合各國進出口法規條件審核、運輸規範等,往往需要專業人員在每一環節進行審核,週期耗時,且其中仍存在失誤風險。此時,人工智慧能協助數據分析,提高處理效率之餘,降低成本和風險,拓展出國際貿易新模式。

當各界紛紛將人工智慧導入貿易運用時,不論融資、關稅、談判及排除障礙等,政府及企業對人工智慧的掌握程度,都成為展現貿易實力的象徵之一。本文將談論四大AI優化國際貿易的面向,及目前AI應用於貿易的發展趨勢。

文件審查》縮短人工文件審查時間、流程

人工智慧對跨境貿易的實務影響非常廣泛。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分析師李宜靜指出,人工智慧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包括實現更主動的供應鏈、更省時的應用軟體、制定智慧化契約及增加貿易融資管道等,最終目標則是「簡化巨量人工審查流程」、「縮短交易審查時間」,同時確保合規性。

目前,貿易方面針對文件審查上的科技應用,仍著重在區塊鏈發展,如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匯豐銀行(HSBC)與新加坡資通訊發展管理局(現改制為:資通訊媒體發展管理局),便以IBM開發的區塊鏈軟體,驗證區塊鏈的信用狀應用。實驗先針對特定組織團體開放測試,向出口商、進口商及與其相對應銀行共享資訊,從中驗證信用狀的交易情形。接著研究團隊藉由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簡化信用狀的驗證程序,最後以高安全性和低失誤率,傳輸完成跨境交易。過程中,進、出口商與銀行能隨時取得數據。

一旦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更佳成熟,就可優化區塊鏈的存儲需求,甚至將智能合約的演算能力提升,讓一份合約可再自行推演、發展,是目前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結合的趨勢之一。

海關監管》辨識技術提升貨物稽核流程

AI在跨境貿易的實際應用上,目前最常見的就是利用AI辨識技術機械設備,提升海關監管服務的效率。如中國大陸中科曙光企業,在2018年協助廣州設置智慧海關,利用AI針對數據比對分析,有效管控貨物的虛偽及欺瞞報關風險,讓一直維持良好信用的企業,在現場稽核查驗的次數減少約50%。

加拿大貿易管理軟體公司(3CE Technologies, Inc)利用AI技術開發出自動化處理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HS Code)分類和驗證系統,透過自然語言處理和資訊檢索等技術,讀取和理解日常商品描述並進行推理分類。國際商品統一分類代碼(HS Code),是對各種產品出入境應徵或應退關稅稅率量化管理的統一標準,貿易商必須以HS代碼報關、支付關稅。過去商品分類通常由專家進行判定,透過AI系統的協助,可大幅提升報關程序。於世界海關組織的分類競賽結果中,此系統的正確率高達93%,政府部門專家平均準確度達77%,私部門專家則為68%,AI確實能在此環節發揮比人力更大的效能。

成都海關則採用一種新型雙能X光透視的物質識別方法,可讀取行李物品斷層圖像,解決物品重疊問題,物質辨識更精確,並透過不斷學習,對圖像進行自動識別,初步判斷物品種類,也發展對重點監管物品的預警等功能;長沙海關則將智慧審圖技術部署在海關查驗設備、物流分檢線中,不但有自動掃描、分析判研、攔截報警等功能,而且還能全天24小時作業,縮短企業物流時間、降低庫存壓力及資金成本。2019年上半年長沙海關智慧審圖的商品辨識率就高達99.1%,貨品進出口通關效率提升30%以上。

反觀台灣海關在導入AI技術的部分還有進步空間。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在2019年底出版的《科技發展對全球貿易結構之影響及對我經貿政策之意涵》報告指出,由於技術尚未成熟,海關目前尚未於關務程序導入AI技術,但關務署相當認同新興科技有助於進一步改善關務程序,未來可能評估將AI技術應用於進出口貨物稅則方面,以利貨物審查。

人流順暢》加速商務旅客流動

而在貿易人流的移動方面,各國機場也積極導入人工智慧辨識與聊天機器功能,處理航班、檢驗通關等人工程序,藉此能大幅提升國際貿易人流的順暢度。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指出,全球目前已有42%機場,計劃採用AI驅動的聊天機器人服務旅客。美國亞特蘭大機場更已於登機報到、安檢及登機過程,採用臉部辨識等生物識別技術,以減少人工干預,進而提升辨識的準確性和效率。

杜拜機場也已於2018年10月啟動智慧走廊專案,試驗場域設置在杜拜國際機場3號航站。旅行者不需經過漫長等候人工檢驗通關,控制中心電腦可在旅客經過走廊時,透過人臉辨識技術取得資料,辨別是否允許該名旅客入境,通關、入境都無需使用任何證件,能完成快捷地在機場護照控制區內行走自如。

透過AI機器人的協助,能讓機場運作更加順暢,提升商務人員流動。

優化物流》港口全面自動化

隨著全球化浪潮興起,商品製造過程的分工相當精細,生產地往往分散各處,也讓供應鏈變得更零碎,增加預測客戶行為和貨物流動的困難度。

然而只要訂單、倉庫裝箱單等貿易單據內容事先做好數位化,即可透過AI技術分析及預測,不管是供應鏈可能因意外出現的臨時狀況,或用來預測客戶行為來調節存貨,AI都可幫助決策者根據速度及成本,計算出最佳路線,提高企業即時製造和交貨的準確性,讓供應鏈管理更靈活彈性。

此外,應用AI的機器人技術可提高產品包裝和庫存檢查的效率。企業可透過AI工具管理複雜且分散的生產、減少難以避免的意外。世界貿易報告指出,物聯網和AI技術所延伸的應用,可改善貿易流程效率,讓企業能追蹤供應鏈產品並優化運輸路線的規劃,以降低物流成本。而區塊鏈和AI技術的搭配應用,則大幅節省企業於海關和物流等貿易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尤其有利於追蹤和運輸有時間急迫性的貨品。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指出,全球各地貨櫃港口碼頭有97%沒有自動化,完全自動化比例約占1%,半自動化約占2%,換句話說,應用於後端自動化服務的AI技術,將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中國港口》雜誌在探討智慧港口應用的藍皮書《AI賦能全域化智慧港口》中指出,現在無法做大量基礎建設改造的碼頭,可利用AI進行局部升級,如利用AI視覺辨識來實現貨櫃全流程識別、利用AI自動駕駛進行貨櫃水平運輸、利用AI智慧裝卸進行場橋/岸橋垂直運輸等,都是可優化的方向。目前包括中國大陸廈門港、新加坡及臺灣港務公司統轄的基隆、台中、高雄及花蓮4個港務公司,都已著手開發使用AI和大數據,來改善港埠作業安全與效率。

導入AI需注意事項

雖然AI技術目前在貿易實務方面的應用仍在前導階段,整體影響還不明顯。然而,企業要導入AI,須了解必要的投資,建立支持數位的資產和能力。

首先,在導入AI系統前,應先整理出有用數據。許多企業其實都擁有大量數據,但皆屬尚未分析、歸類的資訊,若不能先了解哪些資訊可用,企業即便導入AI,也無用武之地;其次就是要注意AI技術相關軟體是否合乎法律規範。在美中貿易戰引發的氛圍下,美中兩國可能針對雙方AI技術軟體進行保護措施,企業隨時都可能碰到違反貿易限制的新規定,AI技術相關軟體是否合乎法律規範,勢必成為關注的焦點。

但最重要的仍是「AI人才培育」,AI技術的研發、落地與推廣,都離不開各領域人才的通力合作。但由於AI人才養成需一定時間的歷練,加上台灣缺少需AI人才的產業,即使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2017至2025年)」(DIGI+方案),做為引領數位發展施政藍圖,目前AI人才培育上仍是亟需加速的區塊。

人才培育是AI發展最重要的一環,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統整經濟部與教育部資源辦理高中職生AI扎根系列活動,提升下一世代的AI競爭力。

整體而言,AI雖然有重新形塑貿易發展的能力,但仍在發展階段,且對營運多年的貿易商而言,營運方式與流程也需從數據庫建立開始,循序漸進地銜接。然而,AI時代勢必會來臨,企業須採取明確行動,也應確保人力具完善技能,與機器人協作,不論政府或企業,都應更積極解決可能衍生的法律問題,才能加速投入相關人才和投資,建立AI生態圈,應戰國際貿易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