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5/ JANUARY. 2021
回首頁

異國觀點公部門文化觀察擁有彈性與自由的英國市政廳

台灣公部門給人需要寒窗苦讀、工作流程多、規範也多的印象,然而在英國,公部門的員工如同一般企業實行招聘制度,更有彈性的工作時間,以及面對文化議題的嚴正態度。從兩國不同的公部門文化,可觀察到更多讓人才適得其所的可能性。
◎撰文/YiTin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英國公家機關不以公職考試聘僱員工,而是如民間企業實行招聘制度,彈性的工作環境吸引更多人才一展所長。

在台灣,公部門似乎就等同於「鐵飯碗」的代名詞,也吸引許多人寒窗苦讀,希望能在公職考試中金榜題名,換得一份穩定的工作。過去曾在台北市政府短暫工作過的我,當初怎麼也沒想到來了英國,誤打誤撞還進入政府單位工作。

不過,英國「公部門」相較台灣認知的公家單位,在制度和文化大不相同,本文以我身處的倫敦市政廳(Greater London Authority)為例,分享我的觀察。

不用公職考試的公部門

想進入台灣的公部門工作,第一關就是公職考試,只要考上了,就是正式的公務員,不用擔心失業問題。然而,英國沒有公職考試制度,政府單位工作如同一般公司,有所謂fixed term和permanent role。fixed term類似台灣公部門的約聘雇人員,有一定的合約年限,時間到了工作也隨之結束;而permanent role如同字面上「永久職位」的意思,未明定工作終止期限,是較穩定的工作類型。

不論哪一種類型的職缺,應徵者都不需要公職的資格,只要能在英國合法工作,都可申請,如此與一般公司無異的招聘制度,也代表公家機關與一般私人企業站在相同起跑點競爭人才,促使政府單位在招募員工時,開始效法企業的手法,例如倫敦市政廳的人才招募策略,就標榜優於法定天數的年假、具競爭力的薪水、彈性工時及育兒貸款補助等措施,吸引優秀人才。

而對員工來說,穩定的鐵飯碗也不會是他們選擇在公部門工作的唯一理由,因此不像在台灣,如果想辭去公務員的工作,似乎需要莫大的勇氣抵抗社會眼光,在這裡如果有人基於個人生涯規劃而離職或調職,大家多以平常心看待,而倫敦市政廳每年的員工滿意度調查,也把「員工未來1年是否還想留在這裡工作」作為工作滿意度指標。

英國公部門的 彈性工作制度

在台灣公部門工作的一大特點是工作制度嚴明:上下班打卡、嚴謹的公文撰寫和簽核流程、以及年終考績,都是維持官僚系統運作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身在其中的人們,只能修正自己以符合組織運作規則;相較下,倫敦市政廳的工作制度則受到奉行個人主義及尊重個體性的文化影響,將員工管理權力下放給直屬主管(line manager),如行之有年的「彈性工時」、「在家工作」等措施,政府員工不必打卡,只要和自己的直屬主管達成共識,該出現時不要找不到人,都能保有很大的自由,安排適合自己的工作步調。而員工表現也並非用分數評估,而是透過1年2次與直屬主管的一對一談話來達成,目的在給予員工一定的鼓勵和回饋。

倫敦市政廳每年的員工滿意度調查,把「員工未來1年是否還想留在這裡工作」作為工作滿意度指標。

另一方面,彈性的工作文化也表現在同事間的互動方式,職位高低並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對英國人來說,能否維持工作氣氛良好,比「基層」、「長官」等工作階級的區分更重要,也是職場上重要的軟實力。例如有一次需要主管簽核(sign off)某項作業,小組主管A簽核後卻被退回,說是要更高一階層的部門主管B同意才行,我和A一起去找B解釋,原本有點緊張,怕B怪我們弄錯程序,沒想到B看到A被退回的簽名,第一個反應是:「nice try!」,我們都笑了,原本緊張的情緒頓時消失無蹤。

面對重大議題的態度

或許是由於倫敦的國際城市地位,使得倫敦市政廳勇於為各種進步價值辯證及發聲,是市政廳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猶記得英國在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當天倫敦市政廳在廳內舉辦「歐洲人在倫敦」的派對,邀請在倫敦的歐洲各國人共襄盛舉,回顧多元文化為倫敦帶來的活力與產值,看似與中央政府背道而馳的舉動,在以左派進步價值自居的倫敦卻毫無違和感。

在英國公家單位中,面對重大議題選擇嚴正檢視,這也影響了在內任職員工對職場的認同感。

這幾個月,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就是美國非裔男子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執法過當致死的新聞,這件事雖然發生在美國,卻在我們辦公室引起鋪天蓋地的迴響,連續幾週大小部門會議都將此事的討論正式納入議程,重申市政廳對種族歧視零容忍的態度,並開始檢討市政廳內BAME(Black, Asian and minority ethnic,黑人、亞裔及少數族裔)的員工比例,及如何防止系統性歧視發生。

或許族裔議題的文化脈絡不那麼適用於台灣,但也讓我開始思考,公部門的義務是否包含了在具爭議的議題上,勇於表達立場或替弱勢族群發聲?還是須小心翼翼地保持中立,以防得罪任何一方?回頭往組織內部思考,對公部門員工而言,當主管主動將這些議題的重要性,提升到部門會議的層次,又會創造出怎樣的工作價值和環境呢?這些疑問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或許會有不同答案,但肯定是值得深究的課題。

總體而言,英國和台灣的公部門,組織運作的邏輯和文化背景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不能簡單地說孰好孰壞,不過有機會能體驗台灣之外的公部門文化,幫助反思自身的經驗並看見更多可能性,我想是在倫敦市政廳工作最大的收穫。

  • 本文作者_YiTin歐涯諮詢-OYA Career英國顧問。台大心理系學士、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人文地理系碩士,曾在台北市、桃園市、及高雄旗美九鄉鎮從事社區營造及研究工作。曾任職於倫敦市政廳(Greater London Authority)都市規劃部門,推動大倫敦地區GIS圖資建置與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