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7/ MARCH. 2021
回首頁

總論篇產業龍頭減碳「+1」綠色革命崛起 ESG成貿易通關金鑰

時下全球普世價值已逐漸轉變,「永續」成為新一代企業營運與投資的通關密語,更是領導顯學。如今隨疫情未見消停、拜登新政走向等影響下,企業如何透過永續策略致勝市場將是關鍵
◎撰文/賴郁薇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隨著極端氣候、全球暖化到如今疫情延燒,改變了全球普世價值,強調永續發展的「ESG」將是企業穩定發展根基的關鍵。

假設,有家公司靠剝削勞工、黑心產品、汙染環境手段,將內部成本轉嫁社會,雖可能創造高營收成長,卻違反全球普世價值,此種獲利未必能反饋在ESG指數上。

當今企業營運顯學「ESG」三字取自: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字縮寫,強調現代企業不只肩負股東投資報酬,還兼顧環境保護、社會公益,甚至社會價值創造、員工福祉等永續責任,投資人能從中衡量企業永續經營能力,「永續」成為新一代企業營運與投資「通關密語」。

獲利≠經營王道 ESG成時下顯學

根據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0)警示,未來10年,前五大風險都與環境脫不了關係,包括極端天氣、天然災害、生物多樣性驟減及人為環境災害等。當企業承載的外部風險係數愈高,一旦遭遇自然、社會反撲,愈可能陷入崩盤式危機。

舉例而言,英國快時尚零售商Boohoo近來遭人指控,聲稱該公司位在萊斯特(Leicester)的網路零售供應廠,要求員工在停工期間抱病工作;風聲迅速蔓延,Boohoo股價瞬間暴跌,最後只能表態願意接受審查;但受創的企業形象已難挽回。

另外,美國也曾掀起一波「反血汗工廠運動」,揭發成衣工廠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勞工,引發消費者的高度重視,藉由網路科技串聯發酵,瞬間引爆消費者強烈不滿情緒,投入抵制血汗成衣大廠。最後各大品牌商紛紛制定生產準則,要求代工廠遵循人道作業,才終於挺過經營危機。如果說CSR(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生存王道,那麼ESG就是風險評估機制,用以衡量企業外部風險程度,兩者關係環環相扣。過去,傳統企業追求獲利、財務報酬理所當然,但有一派人士堅信,當企業政策與普世追尋的價值,甚至與自然界運作背道而馳,企業自然無法走得長久。如今投資人逐漸重視CSR,企業就不能只顧著替股東賺錢,還須對社會、環境有所貢獻,期許企業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透過落實CSR繳出ESG亮眼成績單,才能在永續浪潮中立足。

放眼全球,百貨零售龍頭沃爾瑪(Walmart)已重新省思永續策略,擬定計畫指出,將在2030年前,減少供應鏈10億噸的累計碳排放量;蘋果公司則要求供應鏈廠商採用綠能源;跨國企業Nike要求代工廠保障勞工權益;法國連鎖超市家樂福也著手從零售端解決即期品剩食問題,這些業界龍頭大動作的經營策略調整,在在凸顯對CSR與ESG的重視。

而當ESG浪潮推進亞洲,台灣權值股王台積電為因應蘋果公司「供應鏈綠能計畫」,也大動作祭出多項再生能源應用策略,如加入RE100,或宣示在未來10年內,廠房採用綠電達25%、2050年達到100%綠電目標。

關注永續經營 影響投資風向

ESG除影響企業經營策略,亦在投資圈中風起雲湧,國內外法人、投資人漸漸認同ESG概念,自2013年起,大量熱錢湧入ESG相關基金。根據財經媒體彭博分析,2020年ESG概念股發行量上看4,0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大膽預估綠色債券未來規模可望超過一兆美元。

近年來,「供應鏈管理」成為永續經營重要環節,企業可發揮上游、下游供應鏈正向影響力。舉例而言,台灣科技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產業都是跨國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近年陸續有國際大廠要求體系內供應鏈符合環保減碳指標,下游供應廠商勢必得配合,愈來愈多台灣企業也遵守永續經營規範。

當各國企業陸續投入節水節能、揭露綠足跡、減碳減廢等措施,都只是基本功,未來最大的考驗在於──企業如何將「綠概念」融入營運方針,將永續環境搖身變成「循環經濟」,讓策略能與時俱進。其實,不只製造業能實踐環境永續,零售業也能減塑、減廢、節能;金融業也能以「綠色金融」發行綠色債券,發揮「金主」手腕,藉由拒絕投資「環境殺手」企業,影響整體投資風向。

零售業能以減塑、減廢等方式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更能藉此提升企業形象與ESG評估。

創投指出,由於世界各國法規愈來愈注重ESG,連帶吸引投資人投入永續投資,再加上重視ESG永續概念的企業往往體質較穩健,能替投資人創造較高報酬率,種種原因加乘,造就ESG概念竄紅。

永續投資規模在過去七年翻倍大躍進,創投公司皆樂觀看待,2021年永續投資相關類股發展仍有成長空間,預估ESG投資規模可在2036年大幅激增至150兆美元,資金行情勢必推動全球股債走勢。

拜登概念股 拉抬ESG身價

2020年底,國際局勢大洗牌,政策不友善於環境的川普敗選,拜登取而代之當選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勝選談話時,宣誓將率領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同時允諾2兆美元「綠色新政」。投資界觀察,「拜登概念股」可望帶動綠電、能源產業類股起飛,連帶拉抬ESG身價。

全球目前已有46國納入碳交易管制體系,供應鏈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都將成為貿易體系中的成本。

此外,歐盟執委會新任主席馮德萊恩上任也發表「歐陸版」綠色新政,對外宣布,歐洲要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溫室氣體在2030年減碳50%。因此,歐盟如火如荼研擬「碳關稅」,預計將在2023年啟動;未來,從排碳未達標、能源密集國家進口產品時,將被課徵「碳邊境稅」(Carbon border tax)。而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全球永續發展資產規模逾30.6兆美元,較2016年成長34%;其中,歐盟永續投資資金就高達14兆美元,傲視全球各國。

歐美綠電政策大力驅動,全球跨國企業率先「動起來」,超前部署迎戰「綠色貿易」時代。蘋果公司宣誓,2030年每一台蘋果產品必須「氣候零影響」,未來,蘋果內部業務、供應鏈都要減少碳排放,才跟得上貿易轉型腳步。由此可見,時下歐美各國早已逐漸落實永續經營,反觀台灣,如今永續投資規模雖大幅增長,但投資金額尚有許多進步空間。

各國推行「永續貿易」 台灣待研擬相關細則

永續經營概念除影響投資、股市,各國政策風向更是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一大重點。隨著歐洲即將築起「綠色關稅壁壘」,未來全球貿易勢必受歐盟「碳關稅」牽制;美國、歐盟分別位居台灣第三、第四大貿易出口國,台灣每年歐盟貿易額達505億歐元,一旦歐美各國啟動「永續貿易」策略,恐嚴重衝擊台灣出口競爭力。尤其,電子零組件產業占出口貿易總額近四成,首當其衝。

為因應歐美綠政策趨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目前陸續制定「碳定價」機制。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2020全球碳定價現況趨勢報告》顯示,全球已有46國納入碳交易管制體系;國際貨幣基金(IMF)則預估,全球平均碳價將落在每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2美元。

報告指出,瑞典碳稅計價最高,每噸碳稅達119美元,瑞士、芬蘭緊追在後,分別為99美元、68美元。再放眼亞洲國家,南韓每單位碳交易計價33美元,日本每噸碳稅三美元,各國落差極大。至於台灣,雖早於2015年就頒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至今卻始終未建立碳總量管制、碳稅、碳交易機制等細則,當碳關稅成為左右未來邊境貿易消長的關鍵,儘早研擬相關細則將是政府不得輕忽的任務。

目前,北歐國家落實碳稅不遺餘力,亞洲國家如南韓、日本也紛紛跟進,台灣則有待進一步研議碳交易細則。

黃金避險指標 審視企業韌性

地球資源有限,過去在無度開發利用下,勢必一點一滴消失用罄,企業發展與金融市場前景拉警報。然而,隨著新生代投資人愈發關心ESG,彭博社肯定地指出:「ESG指數擁有媲美黃金的抗跌力。」企業在面臨眾多風險時,願意「超前部署」永續經營策略,投資人便能判斷出避險抗壓韌性,篩選出前瞻新星。

2020年以來,各國不僅承受氣候變遷壓力,還得迎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對此,匯豐銀行(HSBC)最新提出《氣候變遷與供應鏈的韌性》報告書直指:「唯有長期採取永續發展策略的企業,才最能抵禦疫情衝擊」。分析師認為,面對變動風險,「企業韌性」成為關鍵。

時下疫情雖前所未見,卻助長ESG的發展契機,「ESG指數高,才能穩定獲利」的概念將成為主流。未來,無論疫情、環境變遷、甚至社會勞資關係等,將持續提升企業對CSR與ESG的重視,更標誌著人類商業文明的下個進程已正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