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2 APR.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2期・Cover Story總論篇

歐盟插足全球角色  重拾經濟信心

再復興之路  歐洲巨人立地崛起

◎撰文╱陳怡寧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烏俄戰火未歇,延燒歐陸經濟,正當歐洲產業欲振乏力之際,美中角力愈演愈烈,全球供應鏈再度掀起轉移浪潮。歐洲各國的抉擇將攸關國際貿易布局走向,頹靡的歐洲認真思索著挽回產業吸引力,以復興昔日榮光。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向來依賴石油、天然氣的資源進口國承擔高昂代價,短短1年內,各國利率紛紛走揚,全球通膨率從4.7%節節攀上8.8%,歐元區市場信心明顯減弱。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委託市場研調機構境界經濟(Frontier Economics)剖析時局,根據2022年11月下旬評估,歐盟因產業自主將限縮外貿,出口額減少300億至650億美元,國際信評機構標普S&P報告甚至悲觀預估,2023年歐洲經濟將衰退0.9%。

儘管經濟黯淡低氣壓籠罩,歐洲卻仍憑強韌實力,平緩承接經濟風暴的衝擊,歐盟統計局(Eurostat)慶幸2022年第四季歐元區生產毛額(GDP)較上一季擴張0.1%,甚至比2021年同期成長1.9%,表現差強人意,算是勉強止跌,其中法國經濟微幅上升0.1%,西班牙、愛爾蘭與葡萄牙也呈正向成長。

扭轉貿易鏈慣性  中小企業探尋出路

這微妙轉變令許多人大喜過望,究竟歐盟何以安然飛越衰退警戒線?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觀察,歐洲在全球經濟版圖巨變的過程中,悄悄扭轉近十年來的貿易慣性。以德國為例,2022年1月至8月對美國出口額1,002億歐元,漲幅高達27.2%。

貿易消長曲線正在更迭,Global Trade Atlas(GTA)細算歐盟28國進出口市占情況,過去2年的年貿易總額大致維持穩定在5兆美元上下波動,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卻不知不覺退居第二,總貿易額占比降至15.35%,進出口額各衰減2%左右。

取而代之的是,歐盟對美國以15.4%的貿易占比,微幅超車領先,進出口額增加1%至2%,可見貿易鏈版圖移轉。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2022年上半年,美國就獲得74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相較下,中國大陸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僅460億美元。

身為大型批發商的德國聯邦外貿商與服務業聯合公會(BGA)理事長Dirk Jandura,相當熟悉市場變化,他深入探究原因,近來歐元疲軟,兌美元貶幅近15%,相對便宜的歐元,對於進出口拓銷更具價格競爭優勢。

不只德國精密機械設備、義大利頂級精品大舉進軍美國市場,西班牙電氣能源廠商伊比德羅拉(Iberdrola)決定,在2025年前,將挹注50%資金於美國布建電網及風電廠房,甚至瑞典電池開發製造商Northvolt、法國飛機引擎零件供應巨頭賽峰集團(Safran)、德國朗盛化工集團(Lanxess)等皆研議發展美國投資擴廠計畫。比利時化工集團索爾維(Solvay)評估當前歐洲地緣政治走向,也慢慢向美國靠攏,規劃投資8.5億美元在美國南部設立電池製造廠。

種種跡象顯示,烏俄地緣風險和美中貿易角力,間接替歐洲製造業找到重塑貿易關係的機會,企業紛紛大規模橫跨大西洋,在北美、墨西哥投資設廠,和美國形成更加緊密的盟友互動,歐洲經貿亟欲掙脫疲乏困境。

歐洲供應鏈遷徙潮  催生產業保護意識

貿易風向轉變有跡可循,大致歸因於俄羅斯中斷供應歐洲能源,而美國拜登政府又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藉由租稅抵減及直接補貼綠色能源,順理成章吸納中小企業遷徙生產基地,大量轉向美國投資。

然而,這也敲響了歐盟各國的貿易警鐘。原本歐洲主張開放的貿易策略,導致產業嚴重外移,國內產業反而萎縮,且關鍵領域高度仰賴進口。歐洲逐漸意識到,須加強特定產業領域的戰略自主性(Strategic autonomy),提升外資進駐的意願,泛歐遊說團體「歐洲商業」(Business Europe)甚至暗示,必要時須催生保護主義抬頭。

德國和法國經濟部長主張重新推動歐洲工業政策,呼籲擴大補貼歐洲企業,防堵產業根基外流。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現任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於全球重要的工商業領袖年會「達沃斯論壇」(Davos Forum)上首次發聲,透露歐盟將調整國家援助規則。

站在歐洲國家立場,要從左右為難的經貿困局裡撥雲見日,不偏不倚走出屬於歐洲可長可久的路,亟需當局智慧解套,而歐盟執委會選擇安全穩健的貿易和局策略。正如馮德萊恩在2023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強調,「目前處於過渡期,比起貿易脫鉤,歐盟更該尋求安全合作互動,低空掠過風險。」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牧山浩石(Hosuk Lee-Makiyama)直言,貿易脫鉤是冷戰時期的戰略,極端斬斷經濟聯繫以孤立對手,而套用現代時局,美中則是利用經濟槓桿,誘導歐洲妥協政策方向。

歐盟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須努力在美中兩強交鋒戰火裡明哲保身,並在穩步前行的同時,因應美中補貼政策,不動聲色地通過《淨零工業法案》(Net-Zero Industry Act),試圖緩解歐洲受美國《通膨削減法》影響的焦慮感,與其他優惠補貼措施保持競爭,堅決捍衛工業產業吸引力。

381pics 2-1
美國拜登政府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案》,吸納中小企業遷徙生產基地,大量轉向美國投資。

綠色新政  留住產業締造「下世代歐盟」

因此,法國提撥1,000億歐元振興能源、高科技,鼓勵製造廠商回國發展,且自2021年以來,食品產業、生醫產業也分別獲得1.32億、8.29億歐元補助;金屬材料、化學等工業原料共120件投資案爭取到3.17億歐元補助,平均每3家企業廠商就有一家受益補助措施。法國自詡是目前全歐洲唯一完成振興計畫的國家,經濟引擎全力推動產業鏈復甦。

381pics 2-1
法國提撥1,000億歐元,鼓勵製造廠商回國發展,自2021年以來,食品產業已獲得1.32億的歐元補助。

另外,英國政府投入1.4億英鎊設立「工業脫碳與氫氣收入支持計畫」(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nd Hydrogen Revenue Support),透過諸多補貼政策,欲與美中大國的產業戰略抗衡。

各國有共識地延續歐盟執委會所提出的重大復甦計畫─「下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該計畫在2021至2027年內,陸續編列1.85兆歐元「復甦和韌性基金」(Recovery and Resilience Fund)長期預算(long-term EU budget),加強歐洲產業復甦和經濟韌性。

至於何以落實復甦大計?放眼全球趨勢,歐盟執委會定調「綠色新政」(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作為長遠目標方向,分別為:

1.加速綠色融資管道:簡化淨零法規監管環境,提高歐洲乾淨產業競爭力。

2.大規模翻修基礎建設:投入基礎建設工程,包括安裝電動車充電樁,替歐洲當地導入廣大就業機會。

3.開放韌性供應鏈貿易:發揮歐盟單一市場優勢,發展淨零排放技術與產品製造貿易鏈。

補貼優惠挹注產業  重振歐洲經濟

「下世代歐盟」計畫等同歐洲振興貿易的起手式,掩藏在野心表面下的焦慮不言而喻。畢竟受到新冠病毒疫情重創後,歐洲經濟的愁雲慘霧遲遲揮之不去,復甦步伐緩慢,只能眼睜睜看著美國啟動大規模太陽能板及電動車製造補貼優惠,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十萬火急,四處奔走遊說歐洲仿效美國產業對策,否則全球貿易關係緊繃,一旦貿易鏈過度依賴外國,只會讓經濟更脆弱。

種種壓力推波助瀾,原先由德法倡議、意欲重振歐洲經濟的5,000億歐元「復甦基金」(recovery fund),又重新搬上歐盟談判桌,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再次表態,喊話在歐盟層級成立「復甦基金」,並提出新科技、再生能源及工業創新產業轉型投資計畫,加快歐洲國家經濟和工業恢復實力。

經歐盟內部市場執委具體研議後,復興經濟的雛型趨向明朗。2022年底歐盟初步達成共識,各國一致同意應加速採取行動,將比照美國《通膨削減法案》,以《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ECA)模式,挹注430億歐元,鼓勵業者在歐盟設立半導體廠,保護歐洲電動車出口以及提升綠色乾淨關鍵產業的貿易競爭力,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將歐洲半導體的全球市占率從10%提升至20%,確保汽車、家用電器等技術主權優勢。

先前歐盟才以抗疫紓困措施名義,援助170家企業廠商共5,400億歐元,其中,德國和法國企業廠商補助比重分別占5成與3成。待未來《歐洲晶片法案》內部協商通過,有機會擴大產業補貼外溢效果,除了法國、德國,就連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也可望受惠。

381pics 2-1
未來《歐洲晶片法案》內部協商通過後,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也可望受惠。

歐企布局全球  三大貿易戰略因應挑戰

歐盟出手整頓產業瓶頸,但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在在牽引歐洲重振經濟的下一步棋。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GMF)眺望貿易市場前景,認為接下來歐洲企業在全球布局大致朝「在地化」、「分散化」、「集中化」三方面發展。

381pics 2-2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比起貿易脫鉤,歐盟應該尋求安全合作互動。
在地化》就地供應拓銷市場 降低地緣風險

首先是供應鏈在地化,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市場,在「不脫鉤合作」的前提下,增加歐洲企業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FDI),利用在地供應布局思維,將生產、銷售、服務與歐洲市場切割脫鉤;此舉也會導致歐洲企業對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減少,降低國際貿易的地緣風險。

分散化》多角貿易鏈 拉攏市場和原料夥伴

於此同時,歐洲企業也同步進行市場分散,將投資布局從中國大陸分散到東南亞、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國家。歐盟早在2020年就發表「邁向全面性非洲戰略」,以「全球門戶計畫」(Global Gateway)投資非洲1,500億歐元,多角化分散貿易重心。

德國總理蕭茲也曾出訪阿根廷、智利、巴西,一來看準南美洲豐富的礦物資源,二來尋求貿易多元化,極力促成歐洲聯盟(EU)與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等國共築「歐盟─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貿易協議談判。

381pics 2-2
南美洲豐富的礦物資源吸引歐洲聯盟與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等國共築「歐盟─南方共同市場」。
集中化》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留住本土產業鏈

面對國際貿易局面愈來愈詭譎嚴峻,歐盟各國無不嚴陣以待。就現實面來看,歐洲企業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FDI)集中在特定大企業手裡,且這趨勢還將持續,代表歐洲中小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生存難度提升。

歐盟執委會強調以補貼措施協助中小企業分散布局、強化供應鏈韌性,替經濟復興注入一劑強心針。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更積極應對,與其依賴補貼政策阻止歐洲產業鏈移出,在歐洲創造更優質的投資條件才是長久之計。

一場歐洲經濟復興大戲即將在大西洋上演,舉凡複雜的地緣政治考量、《歐洲晶片法案》等,已升格為歐洲產業鏈戰略環節。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