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復興之路突面臨全球供應鏈大洗牌,被一波波脫鉤潮逼得無路可退,與其自陷孤立無援之地,只好迎難而上。位處貿易邊緣的中、東歐角色躍然浮上檯面,市場潛力嶄露頭角,儼然是歐洲新引擎,中小企業相繼布局。
歐洲表面維持不冷戰、不脫鉤的最高指導原則,繼續推進曾經斷絕的《歐中投資協定》進程,實際上中小企業卻已在另謀出路,小心翼翼地出走,分散投資布局。歐盟─東協經濟委員會執行主任韓弗雷(Chris Humphrey)全看在眼裡,誠實地直言,歐洲未來機會絕對不在中國大陸。
歐洲企業對中國大陸的進出口貿易已萌生衰退態勢,應驗韓弗雷的觀點,且根據德國智庫馬歇爾基金會(GMF)觀察,短期內歐洲對中國大陸市場切割,投資大多只集中在大型企業,至於中小企業的生存處境將更加困難。但同時,歐洲各國官員不尋常地密切來訪台灣,就連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破例表達善意。馬歇爾基金會智庫學者巴爾金(Noah Barkin)對此解讀,台灣前途將成為歐洲重大利益。
歐洲復興的機會呼之欲出,道理的確其來有自。畢竟台灣是歐盟第十三大貿易夥伴,而歐盟也是台灣重要的外資後盾。截至2022年10月前,雙邊貿易總額高達626億美元,幾乎迎頭追平2021年度的貿易額表現687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額反映暖化的台歐關係,尤其是資通產品、基本金屬及零組件、工具機領域互動熱絡,與德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貿易往來頻繁,產業逐漸成形緊密供應鏈關係。
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INTA)主席朗吉(Bernd Lange)隱約表態,欲重新探討歐盟與台灣深化往來的新模式,甚至有意藉由《台歐盟雙邊投資協定》(BIA),強化供應鏈的安全韌性,特別側重半導體及綠色科技產業鏈合作。
在歐洲各國眼裡,歐盟與台灣間的經貿關係升溫已是不爭的事實,於是經濟部長王美花、歐盟共同談判代表偉恩德(Sabine Weyand)啟動「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針對是否建立半導體供應鏈監測、出口管制、投資審查,或更深入的雙邊經貿進行結構性談話,在在創造貿易鏈回暖復甦的契機。
雖然歐盟與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尚未結論,但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WTO研究中心主任李淳認為,台歐立足點相同,同樣面對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巨變,設法從錯綜複雜的貿易角力中,尋得鞏固關鍵產業自主權的力量。
況且受2022年晶片短缺影響,歐盟密切關注半導體供應鏈安全,再加上歐洲開發商近來大舉投入離岸風電合作,後續牽動龐大產業鏈。幾經反覆思考,台灣是再理想不過的貿易合作對象,偏偏卻也是「唯一」沒有正式貿易協商合作架構的印太供應鏈夥伴。
要想放手一搏,李淳建議歐盟參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 - Taiwan 21st Century Trade Initiative)、「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跳脫目前窒礙難行的正式貿易或投資協議框架,更有實質意義。
在台歐貿易默契下,雙方同意分享半導體供應鏈資訊,於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團赴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實地考察中東歐市場發展。除外,國家發展委員會成立的國家級投資顧問機構「台杉投資」(Taiwania Capital)也跟進,率團與創投公會和工業產業聯盟晤談,尋求未來更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近來立陶宛、捷克和斯洛伐克,透過投資獎勵、就業補助、優惠補貼等誘因招商引資,刺激半導體、光學雷射、航太衛星、智慧製造等新創產業急起直追;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的創投投資金額持續成長,短短2年內,投資金額從5億歐元大幅增加至17億歐元。
深究原因,中東歐曾在蘇聯時期發展汽車重工業,即使後來蘇聯解體,當地重工業依舊發達,工業電子製造產業鏈偏重國防、醫療電子產品及高端消費電子產品,吸引許多國際工具機、汽車大廠進駐,既有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烏克蘭、捷克、羅馬尼亞等地的本土高階IT軟體技術人員,還可就近進入歐洲市場。
雖然過去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不深,但身為全球重要供應鏈樞紐,台灣進出口廠商親眼見識到中東歐發展潛力,積極對接有關投資說明會,期待促成中東歐的案源開發及投資,可以預見歐洲的新興貿易藍海悄然成形。
進出口貿易業者的直覺向來敏銳,既然感覺到藍海,當然前仆後繼挺進搶奪灘頭堡。資通代工巨頭緯創集團(Wistron)2023年不只進軍勞力優勢的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布建供應鏈,還選定在捷克擴廠。
繼德國運輸工業大廠西門子(Siemens)後,鴻海(Foxconn)前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設廠,和碩(Pegatron)、英業達(Inventec)也紛紛在捷克尋覓生產據點。信邦電子(Sinbon)在匈牙利陶陶巴尼奧(Tatabánya)成立新廠後,更在添購大量設備,深化醫療、汽車、通訊線材製造實力,耕耘歐洲在地客戶。
至於全球重要線束及電纜線供應商貿聯(KY),為確保上游原料供應無虞,率先在斯洛伐克建置PVC膠料產線,產業鏈思維步步進逼,看準國際家電品牌Dyson與Bosch等客戶,計畫性將供應鏈遷往歐洲,因此斥資650萬歐元,在塞爾維亞擴充生產基地產線。
就KY的認知,在塞爾維亞擴充生產基地產線,盡可能貼近消費電子、汽車產業、電器下游客戶需求,還將跨足車用線束、醫療用線等新應用,並透過大規模量產拓銷歐洲市場,成功串聯上下游的貿易鏈,還兼顧了生產成本調控和運輸便利。
有鑑於大批電子製造產業鏈在中東歐促成群聚效應,連結西歐主要消費市場,潛力無窮,連帶中小企業融資的貸款需求大幅提升,合作金庫商業銀行2022年11月決定在捷克政經中心布拉格,開設第二十六個海外據點,作為開拓中東歐金融業務的前哨站。
盤點歐洲的貿易金融產業鏈,合作金庫插旗捷克,貼近在地企業客戶需求,深深受到緯創資通、金車、英業達、鴻海科技集團青睞,而台灣聯合銀行則布局比利時,串聯西歐和中東歐地區完整的融資環境。
中東歐貿易攻城掠地的態勢正在發生,加上各項投資利多誘因加乘下,在在透露前景樂觀訊號。對於歐洲而言,中東歐活躍締造千載難逢的復甦契機,形同替經濟注入強心針,有利促進生技醫療、智慧製造、太空產業、電動車領域上下游產業鏈的雙邊合作。
研判各種跡象,波蘭台北辦事處處長高則叡(Cyryl Kozaczewski)認為,世界逐漸看到中東歐潛力,且已在貿易市場興起新趨勢,特別是鄰近西歐及烏克蘭的「陸橋」波蘭,擁有關鍵地理優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沒有動搖波蘭及中歐的經濟。
中東歐成為歐盟地區高速成長的市場,高則叡處長援以波蘭觀點細數潛在紅利。因同時身為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海外資金環境相對平穩,且能源結構布局完善,毋須依賴俄羅斯,可供應穩定、價格低廉的能源,這對於厭倦不安的全球貿易鏈而言,誠是難能可貴的安全。
有鑑於此,日本、韓國貿易業者率先進駐波蘭往來經商,產業效益外溢,波蘭順勢成為嶄新熱點,吸引各國大型廠商拓銷。高則叡處長觀察到,中東歐當地企業對於如何與東亞廠商對話、互動已有一定的熟悉度,鼓勵未來更多海外企業流入。
歐洲回應全球供應鏈的快速重組、轉移浪潮,波羅的海沿岸中東歐的確是合適契機,善用重工業國家基礎建設,並倚重優質、薪資相對低廉的技術人才,在半導體、生技、農產食品、家具、工具機械領域互補,吸引海外產業評估投資,有機會突破頹靡僵局,帶動機會回流歐陸。
眼見貿易城池成功向前推進第一碼,高則叡處長提示優先布局中東歐,以波蘭作為中心新引擎出發,是歐洲迎向全球產業鏈的難得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