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3 MAY.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3期・Cover Story總論篇

梳理成本結構  成本物價反映真實樣貌

後通膨時代  貿易鏈的利潤難題

◎撰文╱陳怡寧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貿易黑天鵝風爆圈擴大,面對景氣低迷,與日俱增的經營成本,變相壓縮企業獲利空間。2022下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指出,64.7%的企業強烈感受,原物料、人力及市場通路管銷成本飛漲的壓力沉重。美國市場研究調查權威Ned Davis Research已暗示,企業利潤率勢必下修。


在通膨時代,時常有商店門口告示「原物料成本上漲,店家即將漲價。」似乎已習以為常,消費者並沒有太多選擇,只能被動接受物價上漲,但對於供應廠商而言,卻不是這麼單純的一件事。

廠商成本未降  壓力攀上制高點

人力成本與原料價格上漲造成的通膨來得又凶又猛,廠商不敢輕忽任何生產成本投入的變化。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是廠商貨真價實支付的生產成本,因此能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更早預知通膨,今年國內1、2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分別為5.61%、4.10%,雖然對比去年上半年不斷徘徊在10.27%至16.62%區間的高點,已相對平緩,但隱形壓力還沒消退。

當生產者物價指數居高不下,意味廠商須投入更多成本來製造產品,甚至還來不及轉嫁消費者,又要繼續承受上游原料的新一波漲勢,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利潤減少甚至虧損。

眼前生產投入的成本愈高,成本負擔也陸續反映在季度財報上,美國跨國企業特斯拉(Tesla)、達美樂(Domino’s)去年第二季財報盈餘,是近兩年以來的新低。日本電器供應商「松下」(Panasonic)合併結算去年度與今年首季營利報告,可見利潤縮水至637億日圓。由於原物料價格攀升,就算調漲產品價格、帳面營收增加,換算成實質淨利,卻大幅減少將近4成。

很顯然地,就連財務相對穩健的日本百年電器品牌都承受龐大壓力,也飽受通膨引發輸入成本壓力,無法迴避利潤萎縮的生存硬仗。

縱觀全球採購市場  利潤走跌難回溫

回溯每個壓縮利潤的癥結點,大致可歸因於烏俄戰爭、美國升息及全球通膨影響的後座力,而且盡頭遙遙無期。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的全球通膨率大概落在6.5%,雖已比去年通膨海嘯的8.8%稍微平緩,但還是明顯高於「通膨警戒線」的3%。

儘管美國升息步伐邁入尾聲,保守估計也得2024年才能盼望到降息;於此之前,貿易鏈的進出口成本負擔,無可避免因銀行利率走揚而一再墊高。再加上全球反稅基侵蝕(GloBE)稅改浪潮,重度仰賴出口的台灣中小企業,利潤收益空間愈來愈緊繃。

對此,產業採購指標調查「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蒐羅全台超過500家企業情況,無論是製造業或非製造業廠商,皆須正視「利潤率連年下滑」的事實。向來習慣高估利潤表現的製造業,利潤率指數從37.5%下探至36.0%。

而非製造業因內需市場擴張,景氣稍微回溫,但同時採購價格指數也可能達到64.5%的高點,間接抵消利潤空間,導致利潤率不升反降,利潤率指數也僅有47.2%。

中華經濟研究院產業分析觀點剖析,全球供應鏈歷經斷鏈、再復甦,物料銜接不順的各種狀況,於2020下半年起,採購價格產生超乎想像的漲幅,採購價格指數飆升至80%至90%,直到2023上半年才開始趨緩。

因此產業關心的是更精細的成本結構問題,61.8%的中小企業密切關注瞬息萬變的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畢竟原物料成本波動,曾在2021至2022年短短一年內飆漲,煤、原油、鋁、不鏽鋼、鎳銅等漲幅2成至8成不等。

381pics 2-1
中小企業納入利潤萎縮因素後,2023年獲利不如預期,尤以家電、手機等電器消費供應商銷售緩降,利潤不盡理想。

且自從通膨升息以來,匯率波動也會造成資本支出匯兌利差,企業廠商亦須謹慎盤算進出口匯差。大環境承受緊繃的成本壓力,隨著長期勞動力短缺,企業須祭出高薪誘因,使人事成本也不容忽視,可能演變成未來主要的支出負擔。

獲利成長未如預期  指望利潤回歸水準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策略報告已預見,中小企業納入利潤萎縮因素後,標普(S&P)500指數利潤將減少50個基點,2023年獲利可能不及原先預期的3%,僅能勉強持平,尤其是半導體、家電、手機等電器消費供應商銷售緩降,利潤不盡理想。

反映在亞洲消費型IT盈利預期下降23%,韓國大廠三星電子利潤跌幅高達68.9%,SK海力士也抵擋不住逾1.8兆韓元的虧損。就連全球重要半導體供應鏈廠台積電,去年末季毛利率還有62.2%,然而2023年第一季的毛利率卻低於55%,世界先進、聯發科、聯電的利潤表現恐無法超越50%關卡。

礙於半導體不成文的產業定律,「積體電路的價格,每兩年會落入砍半、驟跌的循環。」產品價格和原料成本形成交叉,瑞銀(UBS)推估記憶體價格將在2023年第二季探底,等到供應鏈廠配合庫存管理改善定價,2023下半年利潤率才有望止跌回升,直到2024年復甦。

而紡織成衣大廠的獲利壓力也顯而易見,像是福懋、儒鴻等廠商,眼見燃煤、天然氣能源價格高漲,自今年初,主要原料成本漲幅也超過30%,卻因合約議價時程關係,短時間內的成本轉嫁空間小,成本壓力不言而喻。福懋很坦白地中小企業納入利潤萎縮因素後,2023年獲利不如預期,尤以家電、手機等電器消費供應商銷售緩降,利潤不盡理想。福懋很坦白地說,『即便上半年成長無虞,但不見得能獲利。』

至於電商零售、食品餐飲的毛利空間也還在努力恢復中,雖然還不及2019年疫情風暴前的利潤水準。綜觀整個產業版圖樣貌,唯有汽車及相關零組件利潤有起色。

381pics 2-1
紡織成衣大廠在製衣尼龍成本漲幅及人力成本增加下,利潤滑落,獲利壓力升高。

壓力持續悶燒  解構龐大成本鏈

即將步入2023年第三季,美國研調機構NedDavis Research觀察全球產業,直言市場對企業獲利預期普遍過高,但可惜接下來的獲利期望值還要往下微調。蘋果、特斯拉等大型製造鏈廠擔心,原料成本若遞增,利潤恐將繼續滑落。

而這憂慮早在2021年底出現通膨預兆時,香港亞太策略研究所(APIFS)就已經透露,64%中小企業飽受原物料成本壓力最大,有紡織成衣廠商反映,製衣尼龍材料成本漲幅超過3成5,且人力成本也較以往增加10%。

不只如此,去年11月至今年首季,連續8次調漲熱、冷軋鋼材售價,每公噸漲幅逾617美元,尤其熱軋流通行情突破每公噸1,250美元,連帶中國大陸寶武鋼廠、鞍本鋼廠、越南台塑河靜鋼廠「漲聲四起」,放眼望去,全球鋼價暫時沒有回頭路。

舉凡包裝材料、燃油價格、貨運價費率也在波動,上下游成本相互牽動。就算市場預期車市、基礎建設投資逐漸熱絡,全球各大車廠將在2023下半年積極增產,英國汽車產業研調機構LMC Automotive甚至推估全球汽車銷量有機會突破8,500萬輛,較去年成長6%。

但無奈的是,滿手的訂單換算成利潤淨值卻反而縮水,陷入「有訂單、沒賺錢」的窘境。全球金融數據機構「路孚特」(Refinitiv)分析標普500企業的財報資料,一再下修獲利預測,剛結束的首季每股盈餘表現可能繼續衰退。

亞太策略研究所(APIFS)提示,當貿易利潤前哨戰號角響起,要止住崩跌頹勢,企業須正視供應鏈的即時成本變化,否則企業漲價的速度,追趕不上通膨和工資成本漲幅。

車市領頭  指望利潤融冰

究竟這場利潤戰的險峻何在?產業面臨突如其來的通膨,中小企業來不及轉嫁成本,而原物料成本已在市場悶燒,需求又緊縮,將陷入成本無法控制、也不敢貿然抬高售價的窘境中,眼看滿手庫存,供應鏈廠商蠟燭兩頭燒,間接壓縮獲利空間。

亞太策略研究所綜合研判,企業應正步入獲利下修的經濟週期,好在透過今年的消化庫存和價格調整策略,有機會反映真實市場成本,引導利潤恢復水準。

利潤戰領頭先鋒是汽車供應鏈廠商,美國汽車業去年銷量僅1,370萬輛,比前年同期衰退8%,是2011年以來的最低銷售水準,鋼材、半導體晶圓成本攀升,卻因汽車製造商精準鎖定需求目標客群、勇敢漲價,將成本反饋在售價上,成功傳來捷報;截至2022年第三季,汽車相關產業鏈利潤創下近6年來新高,達320億美元。

車市權威平台Edmunds再評估2023年度新車銷量,預計將突破1,480萬輛,屆時可以指望利潤率再有斬獲。

381pics 2-1
汽車製造商鎖定目標客群,設定價格漲幅,將成本反饋在售價上,讓汽車相關產業鏈利潤創下新高。

縮小價格資訊落差  企業謹慎積極應戰

NDR策略師表示,未來企業利潤下修8%還屬於合理範圍內,但如果經濟持續走衰,獲利動能一旦被膨脹的成本超車,前方路途仍籠罩未知的虧損風險。

而站在這風口上,行政院主計處也罕見地宣布,將從今年起,逐月公布服務業生產者物價指數,針對倉儲、銀行、財產保險、證券,完整反映商品物價,試圖即時銜接市場資訊落差,作為產業研擬策略的參考指標。

展望2023下半年,不少企業有機會重新和下游廠商議價,等於重新洗牌成本轉嫁立足點。貿易廠商須設法積極應戰,跟上市場成本鏈脈動,納入成本膨脹風險管理,才有可能超前部署,預先創造合理且安全的獲利空間。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