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7 SEP.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7期・Cover Story 總論篇

全球貿易轉型中  各國審慎因應

地緣政治糾葛  牽動貿易新關係

◎撰文/陳玉鳳 圖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全球貿易現況低迷,主要源於整體經濟疲弱,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而地緣政治競爭帶來的長期影響,更令人擔憂,全球經濟似乎正從過去數十年的密切互動,轉入一個不同政治陣營互相疏遠的新階段。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雖漸趨緩,然而在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高通膨、貨幣政策緊縮、債務水準上升等多重風險影響下,全球貿易局勢陷入複雜的漩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7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預計今年的全球貿易成長率將由去年的5.2%驟降至2%。

分析當前貿易情勢,全球經濟正面臨通膨和高利率的雙重壓力,導致普遍的經濟放緩,許多國家的出口已受打擊。另一方面,疫情趨緩意味著消費者更傾向將資金用於服務性的消費,例如旅遊,而不再集中於商品消費,導致全球商品貿易量成長減速。

經濟學者認為高利率和通膨已降低實際收入,尤其在已開發國家,進而影響產品需求。整體而言,商品需求疲軟,成為全球貿易不振的重要原因。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於今年4月發布的新版《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將成長1.7%,此一增幅低於去年的2.7%,亦低於過去12年來2.6%的平均成長率水準。

此外,通貨膨脹持續帶來的壓力、大宗商品如糧食和能源價格的波動,以及全球製造業的緩慢成長,包括生產轉移至特定的政治盟友間,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價格上升和效率降低,可能會逆轉過去的繁榮景況。這些情況皆對全球貿易形成巨大挑戰。

全球經濟碎片化  貿易流向改變

在影響全球貿易發展的各項因素中,多位經濟學家特別憂心地緣政治的持續,將可能長期牽動全球貿易趨勢。IMF首席經濟學家古林查斯表示,地緣政治紛爭可能進一步助長貿易限制、關稅和各種制裁政策,這對全球直接投資將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同樣的,倫敦經濟學院的科多尼奧教授也表達類似擔憂,認為經濟碎片化和去全球化的風險,將在未來數年持續上升,導致全球貿易不振。

事實上,隨著地緣政治導致的各種貿易限制發酵,近期已出現中國大陸出口下滑和美國進口減少的情況,全球經濟成長面臨龐大壓力。經濟學家認為,這一變化不僅影響國際貿易,也暗示著全球經濟正從幾十年的緊密一體化轉向新方向,與此同時,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聯也在逐步變化,貿易流向出現新動態。

例如,美國近期藉由製造環節就近部署到周邊國家的「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推動供應鏈多樣化,這使得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中國大陸,登上美國的主要商品供應國地位。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持續成為美國的主要商品供應國,然而,根據美國商務部於8月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美國從中國大陸的進口商品價值為2,03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5%。反觀墨西哥進口商品則較去年同期成長5.4%,與加拿大名列美國前兩大商品供應國,而中國大陸已退居到第三位,隨後是德國和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對美國出口減少,中國大陸對其他主要經濟體如日本、韓國、歐洲、澳大利亞及台灣的出口也大幅減少,反倒是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對俄羅斯的出口增長了73%。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貿易成長與去年2月烏俄戰爭及其後的歐美對俄制裁緊密相關。由於制裁措施,尤其是禁止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俄羅斯被迫加強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

整體而言,觀察中國大陸的出口目的地,可發現中國大陸的主要貿易夥伴正在轉變。長期主導的日本和美國的出口份額正逐步減少,而俄羅斯和東協的份額正急遽攀升。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於6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大陸與東協會員國的貿易上升了9.9%。中國大陸與東協的貿易增加部分可歸因於「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議」(RCEP)去年初開始生效,明顯促進中國大陸和東協之間的貿易發展。

去年2月開始的烏俄戰爭,導致歐美對俄羅斯制裁,包括禁止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俄羅斯被迫加強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

全球貿易疲態盡現  貨櫃流量下降

在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全球各國間的貿易夥伴關係出現變化,進出口互有消長,而更大的警訊是,進入下半年,全球貿易更嶄露疲態。彭博報導,中國大陸做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7月出口大幅降低,這是自去年2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德國,全球第三大出口國,在7月的出口也創下自2021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印度和台灣的出口也有大幅下降,而加拿大則是呈現連續的貿易逆差。

全球貿易的衰退,忠實反映在全球貨櫃流量上。航運產業領導者馬士基(Maersk)於8月初發出警示:預計全球貿易情勢可能面臨更延長和更深的低迷期,這實際上比該公司先前的預期還要糟糕,主因是歐洲和美國都正面臨著經濟萎縮的壓力,導致各企業削減庫存。

馬士基日前公布今年第二季的貨櫃運量,較去年同期減少6.1%。馬士基估計,今年的全球貨櫃運輸需求可能會下滑1%到4%,這相對於之前的預測(成長0.5%至下滑2.5%)更加悲觀。馬士基認為今年下半年全球貿易的大幅反彈機會不大。

德國出口持續低迷  不見好轉跡象

國際貿易進入衰退模式,影響多國出口,這對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造成嚴重傷害,某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已出現不可小覷的放緩跡象,德國便遭遇此一困境,出口增長乏力,且工業生產已降至近半年來的最低點。

德國聯邦統計局指出,今年6月,德國出口僅成長0.1%至1,313億歐元,反映出全球對德國汽車和相關零件的需求雖然略有增加,但仍未達到市場預期的0.4%。不過,6月份的進口下降了3.4%至1,126億歐元,使得6月的貿易順差由5月的146億歐元擴大至187億歐元,超過市場原先預估的160億歐元。

出口未達預期,再者,雖然全球能源與原物料價格回穩改善德國貿易條件,但企業仍對出口前景持保守態度,加上工業產值下降,德國後續經貿表現仍不見樂觀。

不僅是烏俄戰事和地緣競爭風險,高昂的能源成本、勞動力短缺,以及繁瑣的法規都對德國企業帶來了沉重壓力,在近年面臨「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ation)浪潮,從工業巨擘如福斯汽車和西門子到許多中小企業,都在積極往海外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尤其是在北美洲和亞洲的經濟布局。

整體來看,根據德國聯邦經濟及氣候保護部近日公布的《8月經濟情勢概況》指出,儘管當前的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問題似乎逐漸緩和,但未來幾個月的德國經濟仍可能面臨低迷。

面對此一情況,德國財政部提出「成長機會法案」,內含近50項減輕經濟負擔的稅務措施。德國經濟部則認為應該納入更具體的支持措施,包括在過渡期內降低工業電價等,也有經濟專家建議可降低公司所得稅、取消電力稅或廢除63歲退休制度等。然而,對於此類補貼及減稅等經濟刺激措施,德國經濟研究所則持反對意見,認為德國面臨的不是經濟危機,而是結構性問題,所以應該推動長期轉型計劃,包括促進投資、減少官僚主義、加強社會體系等。

德國面臨「去工業化」浪潮,在此影響下,工業巨擘西門子積極在亞洲布局,日前宣布在新加坡投資2億歐元(約2.17億美元)興建新廠,擴展工業自動化業務。

日本經濟快速擴張  長期成長仍充滿疑慮

接下來將目光轉回亞洲國家。根據日本內閣府於8月中發布的數據揭示,由於強勁的出口增長,日本經濟在第二季出現1.5%的季成長,以及驚人的6%的年增,大幅超越了市場預期。經濟學家此前的預估只有0.8%的季成長和3.1%的年成長。這是自2020年的第四季年增7.9%以來,日本經濟首次出現超過6%的成長。

不過,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亞太區主管Marcel Thieliant對此持較為保守的看法。他在報告中指出,雖然第二季日本經濟呈現出快速擴張,但他預期下半年的成長速度將有所放緩。這樣的擔憂其來有自,從6月份的貿易數據可以看出端倪。

日本於6月打破近兩年的紀錄,首度呈現貿易順差,但此背後隱含的數據,卻讓其經濟長期成長充滿疑慮。日本財務省最新數據顯示,6月的貿易順差達到430億日元(3.08億美元),與市場預期的467億日元的逆差有著明顯差異。事實上,這是自2021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的順差。

但令人擔憂的是,由汽車和工程機械驅動的日本出口成長率僅為1.5%,遠不及市場預估的2.2%,而進口金額卻大幅下降12.9%,主要因大宗商品價格下滑,使得燃料的進口價值大減。

這些數據為日本經濟帶來正反不一的訊息。正面解讀是,順差確實對日本企業是好消息,顯示這些企業在疫情後正逐步恢復,此觀點亦得到日本銀行最新的報告支持,指出企業的信心普遍上升。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出口的疲弱成長暗示全球需求並未如預期般復甦,這也意味著日本的經濟前景仍不明朗。野村證券的資深經濟學家Kohei Okazaki指出,儘管月報數據顯示復甦跡象,但對美國的出口卻仍然未見明顯增加。

此外,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數據也令人關注。6月,日本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分別成長11.7%和15%;但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卻下降11%,這反映了中國大陸經濟的持續低迷造成的影響。日本農林中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Takeshi Minami評論表示,出口的減少意味日本無法憑藉出口有效提振GDP。

為了持續提振出口,負責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的日本銀行,於7月貨幣政策會議宣示仍將堅定及耐性地持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進一步的發展。

亞洲地區國家貿易互動  緊密且不斷變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超越中國大陸,僅次於中東地區,成為韓國的第二大貿易逆差國。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在8月中公布的「7月進出口動向」,韓國在今年的6月和7月與日本的貿易逆差分別達到了17.8億美元和15.3億美元。

韓國貿易協會的資料並提供此一變化的歷史背景。從1983年至2010年,以及2015年至2021年,日本一直是韓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但由於2023年1月韓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驟然增加,中國大陸此時超越日本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在今年的6月和7月,韓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開始減少,同時,由於韓國對日本的晶片進口增加,導致對日貿易逆差再次超過對中的貿易逆差。

分析師預測,隨著晶片產業的景氣逐漸復甦,韓國從日本的晶片和製造設備的進口金額將繼續增加。因此,未來韓國對日的貿易逆差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專家認為此一變動不僅反映市場的即時需求和供應狀況,還凸顯了亞洲地區國家之間緊密且不斷變化的經濟互動。

半導體需求疲弱  韓國出口連續衰退

近期,全球經濟不振,持續對半導體需求造成打擊,導致韓國於7月的出口縮水明顯。其出口金額在這個月為503.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5%。值得市場關注的是,這已是韓國出口連續第十個月的衰退,且衰退幅度與6月的6.0%相比,增長近兩倍,遠超市場原先預估的14.5%減幅。

根據韓國貿易產業能源部的報告,7月的出口衰退顯示了全球經濟恢復的緩慢。半導體做為韓國的主要出口項目,受到全球需求疲弱和晶片價格下滑的雙重打擊,使韓國的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具體來說,韓國的半導體在7月的出口減少34%,為74.4億美元,這也是該產業連續第12個月的出口衰退。

儘管如此,韓國仍對半導體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隨著晶片製造商減少生產,以及高階晶片需求的持續增長,貿易產業能源部仍預計半導體業在今年下半年有望恢復成長。該部門的國際貿易處長Kim wan-ki表示,他們希望汽車和充電電池產業的快速成長能夠在第四季帶動半導體業的復甦。

韓國政府之前的目標是希望今年的出口金額能成長0.2%,達到6,850億美元。但近日,財政部認為今年的出口金額可能會下降4.5%。

各國的貿易進出口情況各有不同,但匯聚而成的全球貿易現況令人擔憂,長期來看,各國日益加強對外的貿易限制,不只是關稅還包括其他的管制措施,這對外國直接投資帶來衝擊,再者,若貿易僅侷限於政治盟友間,這將可能改變本世紀的貿易景氣,並導致經濟成本增加,使得全球進入高價格和低效率的經濟模式。

韓國預計汽車和充電電池產業的快速成長,能夠在第四季帶動半導體業的復甦。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