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7 SEP.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7期・Cover Story 台灣篇

擺脫台灣出口壓力  第四季可望反轉

電機資通訊產品帶頭  努力重回貿易成長軌道

◎撰文/陳玉鳳 圖片來源/美聯社、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今年上半年,台灣的出口業務面對龐大壓力,呈現連續11個月負成長。不過,由於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需求持續上升,再加上科技產品外銷的旺季來臨,預測指出,出口情勢可能在今年第四季有所反彈,重新回到成長軌道。

去年8月是台灣近年出口表現的分水嶺,之前持續了26個月的成長,但這樣的好表現在9月戛然而止。從去年的9月到今年的7月,台灣出口連續11個月呈現負成長,這樣的現象讓人擔憂。

就財政部最新公布台灣7月份進出口數據來看,受到廠商消化庫存的影響,7月的出口值為387.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4%。稍微值得高興的是,年減幅已從先前的幅度收斂到10%。六月出口年減幅為驚人的23.38%。

在台灣的主要出口貨品中,唯有資通訊與視聽產品出現正成長,其出口值較去年同期增加54.1%。但其他如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機械、塑膠、化學品等的出口值均衰退。對此,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這主要是由於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需求持續上升,再加上科技產品外銷的旺季來臨所致。

至於進口方面,7月的進口值為302.5億美元,年減20.9%。這是因為廠商減少備料和購置資本設備的速度趨緩,以及農工原料進口價格的下降。

貿易關係變化  對泰、印出口創新高

由於全球經濟低迷和貿易衰退的雙重打擊,不僅導致我國出口下降,連帶影響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規模,進而衝擊淨收入。根據主計總處的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三角貿易」淨收入仍逾百億美元,但與去年同期相較已實質下跌10%,預計全年淨收入將剩下200多億美元,這意味著連續兩年超過300億美元的高峰時期將結束。

對於「三角貿易」的衰退因素,主計總處認為,雖供應鏈移轉有一定影響,但主要下滑原因還是來自於經濟低迷和貿易不振,預期一旦國際經濟復甦,「三角貿易」的規模將再次擴大。

然而,台灣的海外生產地仍多集中於中國大陸,一如其他國家的進出口表現深受中國大陸經濟動向影響,台灣進出口更是擺脫不了中國大陸因素,而在地緣政治影響下,台灣長期依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和龐大的貿易順差情況已有所改變。根據最新數據,今年前6個月的兩岸進出口總額年減24.4%。

另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的相關數據,今年前5個月,兩岸的總貿易額達到1,018.21億美元,但這個金額較去年下降25.5%。特別是在5月,中國大陸自台灣的進口量大幅減少23.1%,僅為150.9億美元。種種跡象顯示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已出現長期下降趨勢。

不過,儘管整體外貿情況較為嚴峻,但台灣今年上半年對泰國的出口達到了44億美元,年增16%,特別是在資通、視聽產品和電子零組件領域,呈現出色成長。同樣由於電子零組件供應鏈的轉移,台灣對印度的出口也創下新高,增長了12.4%,出口值達到了30億美元。這些數據顯示,即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台灣仍有部分出口市場持續增長。

整體來看,針對新南向政策下的18國,上半年的出口金額達到414億美元,但年減幅度為17.1%。其中,孟加拉因礦產品出口大減,年減近60%;對柬埔寨、越南和菲律賓的出口下滑主因為紡織品、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和電子零組件的需求減少。此外,上半年對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的出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原因多樣,從礦產品、基本金屬到電子零組件都有所下滑。

台灣對印度受電子零組件供應鏈移轉的挹注,出口值創歷年同期新高。

美中貿易戰影響  上半年出口受打擊

從出口品項來看,台灣的機電產品,涵蓋了機械、電機與資通產品,歷久不衰地成為我國出口的主力產品,占我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二。但今年上半年,這些產品較去年同期的出口減少14%。

原因之一可歸咎於美中貿易戰的後遺症,尤其在資通訊產品方面,台灣至中國大陸的半成品供應和中國大陸至美國的組裝出口,形成了緊密的供應鏈,但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這一鏈結受到打擊,進一步影響台灣的出口,整體來看,台灣出口至北美市場呈現衰退趨勢。

對於此一變化,東吳大學講座教授暨富蘭克林投顧首席經濟顧問朱雲鵬撰文分析指出,台灣擁有先進的科技基礎、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經驗以及綿密的產業人脈,就理論而言,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背景下,台灣有機會成為這兩大經濟體供應鏈的交匯點。然而,要讓台灣真正發揮此一潛力,須克服其他國家設置的關稅壁壘。未來,他認為台灣應更著眼於減少出口障礙,並探討參與區域性經貿組織的可能性,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RCEP於今年6月初對菲律賓正式生效,宣告RCEP對15個簽署國將全面相互實施關稅減讓。RCEP區域總人口、GDP總值、貨物貿易金額均占全球比重約30%,協定對15方全面生效,標誌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台灣至今尚未成為RCEP的成員,加上之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討論,都可能對台灣的國際出口競爭力造成威脅。

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台灣在AI供應鏈,尤其晶片和伺服器部分,有著龐大成長機會。

出口恢復正成長  2024年經濟成長可期

當然也有好消息,我國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指出,根據目前趨勢,預期明年出口將恢復正成長。她強調,在國際經濟復甦的過程中,誰能更快速地回到正軌將占有上風,而台灣在AI供應鏈,尤其晶片和伺服器部分,有著龐大成長機會。王美花進一步提到,由於烏俄衝突和中國大陸經濟的不確定性,台灣今年的GDP增長率面臨挑戰。儘管如此,她預計下半年經濟將比上半年表現好,尤其是第四季。

專家指出,台灣出口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和歐洲的市場需求。考慮到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的高利率政策和家庭債務增加的問題,未來出口環境仍充滿挑戰。外部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影響台灣的出口表現和企業的投資信心,預計9月後出口將逐漸回穩,民間投資意願也可能要等到第四季才有望呈現正成長。

近期,中國央企的財務危機也引起關注,市場擔憂其可能帶來的連鎖效應,類似於20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對台灣經濟產生進一步壓力。

對此,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雖然中國大陸的經濟放緩可能會對台灣出口產生一定影響,但台灣到中國大陸的貿易以「組裝」為主,再出口至美國和歐洲,與中國大陸的內需關聯較低。此外,中國大陸近期的房地產問題對台灣金融機構的風險相對有限。不過,考慮到今年全球經濟復甦的步調緩慢,預計今年台灣的出口恢復仍需時間。

新興科技引領  台灣晶片出口動能足

另一個好消息,則是台灣對美國的晶片出口持續見好,出現連續26個月的成長,根據彭博的報導,這個現象反映出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景氣偏弱的情況下,台灣的出口動能仍穩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出口至美國的數量不斷上升,中國大陸卻依然是台灣最大的晶片購買市場。台灣財政部公布的數據指出,今年5月,美國購買的台灣半導體比去年同期增加9%。相對的,台灣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晶片出口則減少14.3%。

展望未來,全球半導體龍頭業者台積電預期下半年的半導體需求將會回升,但他們對消費者的消費情況和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趨勢仍保持謹慎態度。

做為半導體的重要環節,封測產業領導業者—力成半導體董事長蔡篤恭於日前法人說明會指出,儘管預見2023年下半年營運有所增長,但因多種不確定因素,預計需求完全反彈可能延至2024年上半年。不過,他對AI伺服器、先進封裝技術及高效能市場前景持正面看法。

對於接下來的業績,力成總經理呂肇祥則預估該公司第三季業績將超過第二季,並強調整體業績「一季比一季好」。他特別指出在DRAM、NAND型快閃記憶體及邏輯晶片領域中的多項應用,都顯示出積極的需求趨勢。

展望半導體產業,力成認為半導體供應鏈區域化、法律法規、人力資源問題及永續能源的議題,正成為當前產業的挑戰。這些挑戰加劇了企業的壓力,也考驗企業的韌性和應變能力。從應用來看,電動車、面板、電信通訊及人工智慧(AI)等創新將引領未來產業轉變。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亦指出,半導體供應鏈庫存水位已去化到一定程度,有助於各類應用領域的客戶下單轉為積極,加上蘋果新機效應,有助於提升先進製程產能利用率,許多廠商也將上半年的投資計畫延後到下半年,台經院調查,有接近30%左右比例的電子機械業廠商看好未來半年景氣表現,不過亦有20%比例的電子機械業廠商看壞未來半年景氣表現,這也反映下半年的不確定情境。

他同時表示,隨著進入下半年,全球經濟面臨著一系列不確定性的挑戰,其中,廠商供應鏈庫存調整速度最攸關台灣今年下半年經濟前景的風險,各產業供應鏈庫存調整完成的時間,將影響國內民間投資與經濟表現。

下半年的半導體需求將會回升,電動車、面板、電信通訊及人工智慧等創新將引領未來產業轉變。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