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政府相繼推出「金融16條」、「擴大消費20條」及「提振民企」等政策,主要目標是刺激內需、促進消費、支持產業創新及解決房地產問題。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實現更穩健和可持續的經濟成長。但一般認為力道不足,要達到2023年訂定的5%經濟成長率,仍頗具挑戰。
經濟疲弱不振,促使中國大陸政府陸續端出振興經濟措施。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8月國務院全體會議表示,將致力於擴大國內需求,擴展消費和促進投資,提振大宗消費,他還承諾要致力於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深入實施新一輪國企改革。然而,他並未宣布新的具體刺激措施。
中國大陸此前已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但一般認為力道明顯不足,要達到2023年的5%經濟成長率目標,仍頗具挑戰性。
本篇整理當前中國大陸振興經濟的措施,首先,據《路透社》報導,3年的COVID-19疫情衝擊仍在,中國大陸的消費復甦並不均衡。儘管「服務消費」迅速回升,但汽車、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費持續疲軟。此一現象反映內外需求不振、房地產市場疲軟及市場信心匱乏等問題,這使得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與過去的傳統週期性復甦不同。
為了刺激內需消費並拉動整體經濟成長,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頒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包含20條措施。這些措施針對不同領域,旨在刺激各種類型的消費。其中一些措施包括禁止各地區新增汽車限購措施、支持各地舉辦美食節、全面實施帶薪休假制度,以及增加大型活動的供給,如演唱會等。
這些措施的目標很明顯,就是要擴大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鼓勵人們增加消費支出。此外,中國大陸政府還針對服務業消費制定相對應的促進措施,包括餐飲、國內旅遊、健康服務等,以推動服務業成長,創造就業機會,並提供更多選擇給消費者,以刺激更多的消費活動。
對此,中國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春臨說明,此次提出的20項措施旨在透過優化政策和制度設計,更好滿足民眾的消費需求,釋放潛在的消費潛力。不過,他也強調,促進消費並不意味著要讓民眾透支,而是要協助他們更明智地管理開支,購買高性價比的商品。
中國大陸祭出「擴大消費20條」政策以提振消費,然而專家認為應優先解決失業問題,民眾才有足夠的錢消費。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看出,中國大陸16至24歲的失業率至6月為止連續第六個月上升,來到18.4%,為中國大陸開始發布這類數據以來的最高水準。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失業率上升對民眾的消費力造成影響,因此,政府最有效振興民間消費的方法是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所得。這也符合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即經濟成長依賴出口、投資和消費三者的平衡發展。
中國大陸目前面臨3種主要的失業情況,分別是摩擦性失業、循環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政府需採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失業率上升對經濟的衝擊。邱達生說明,COVID-19疫情對中國大陸的就業市場造成重大衝擊,導致失業情況惡化,特別是青年失業率已超過20%,主要是由於摩擦性失業的增加,年輕人難以找到符合其學歷和興趣的工作。同時,循環性失業也受到經濟景氣波動的影響,使得失業率上升。
為了緩解青年失業,中國大陸教育部於5月至8月期間在全國實施2023屆高校(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百日衝刺」行動,聚焦就業工作的關鍵痛點、加快政策宣傳的實施、精準擴展就業崗位資源、強化針對性的指導和協助,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積極求職並順利就業。
然而,政府即便推出各種協助措施來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問題,但專家認為這種小規模措施的作用有限。
為拯救陷於危機的民營企業,中國大陸政府亦祭出相關方法。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門列出28條措施,分為5個部分,其中包括中國大陸政府將加強清理拖欠民營企業的帳款,尤其是針對中小微企業的部分,這將有助於改善民營企業的現金流,健全其經營環境,並提升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中國大陸正加速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並計劃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以推動企業在關鍵領域的發展。根據《中國證券報》報導,大陸國資委將聚焦在15個關鍵產業領域,包括新一代行動通訊、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等。
關於最受關注的房地產振興措施,中國大陸政府則已推出「金融16條」並於日前宣布延長政策適用期限,希望透過此一措施緩解房地產建商所面臨的資金壓力。根據《第一財經》報導,中國大陸央行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7月發布通知,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也就是「金融16條」中的部分適用期限統一延長至2024年12月31日。
這項政策延期措施包括2個主要內容:對於房地產企業的開發貸款、信託貸款等現有融資,在確保債權安全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和建商基於商業原則自主協商,透過延長存量貸款、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來支援建案的完成。2024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貸款可允許超出原規定的展期1年,並無需調整貸款分類。
商業銀行應根據通知要求,在2024年12月31日前向專項借款支援項目提供配套融資,並不得降低風險分類。對於新舊債務的區分,將按合格借款主體管理進行。如果新發放的配套融資出現不良情況,相關機構和人員已盡職的情況下可獲免責。
專家們認為,央行提出此一政策的背後原因,是由於市場持續下滑,建商融資環境變得極為嚴峻,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
此外,與其他國家紛紛採取升息措施來應對通貨膨脹不同,中國大陸卻採取市場寬鬆的措施,這一舉措顛覆了以往的做法。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採取的措施包括降低「7天期逆回購利率」、「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以及「1年期中期貸款便利(MLF)」,旨在刺激信貸需求、滿足金融機構的短期大額流動性需求,同時調整金融機構的中期融資成本,以提振金融信心,促進經濟增長。
專家分析,在全球各國央行普遍採取升息政策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央行連續降息的做法,表明領導階層對經濟衰退的擔憂程度,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不見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