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88 OCT.2023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88期・Cover Story 互動篇

多元化供應鏈及投資  降低風險

從脫鉤到去風險  繼續合作但不依賴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路透社、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與「脫鉤」概念相對立,西方大國於年中確立的「去風險,不脫鉤」策略,意味繼續與中國大陸保持經貿關係,但透過多元化供應鏈和市場分散,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歐美一致認為,與中國大陸維持貿易關係對彼此都有利,故「去風險」是更適合的策略。

在2023年5月的日本G7峰會、6月的歐盟峰會,皆將「去風險,不脫鉤」寫入正式聲明之中,多國一致同意繼續保持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關係,但也在減少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上達成共識。

《Deutsche Welle》報導引述歐盟說法,儘管歐洲和中國大陸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但雙方都願意發展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因此未來將繼續合作。《路透社》引述德國蕭茲總理的談話指出,歐盟企業需更積極地尋求「去風險化」,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大陸,這可透過多元化供應鏈、市場和直接投資來實現。

不孤立中國大陸  增強己身抗壓能力

歐美國家對中國大陸採取的策略從「脫鉤」(De-coupling)到「去風險」(De-risking),代表的意義為何?根據BBC的分析,「去風險」可看作是與「脫鉤」相對立的概念。川普時代動輒提到脫鉤,簡而言之,就是美國不和中國大陸做生意。到了拜登時代,在許多商貿政策上掣肘中國大陸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進入2023年後,情況開始有所轉變。

例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7月訪華行前的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她進一步說明去風險的必要性,「美國人可購買中國大陸生產的廉價商品,中國大陸也能從美國出口產品中獲益,這有利於美國經濟,而脫鉤,也就是停止和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是錯的,因此去風險才是合理的策略。」

不過,學者指出,歐洲版和美國版的去風險,其實不盡相同。德國媒體《Handelsblatt》分析指出,烏俄戰爭讓歐洲警醒,經濟上依賴對手將會使歐洲陷入受人威脅的境地,所以要去風險。與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的目的並不是要在經濟上孤立中國大陸,而是要強化歐洲自身的經濟抗壓能力。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則稱,去風險聚焦在先進技術,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以阻止中國大陸超越西方。美國事實上已在進行,在晶片等領域築起「小院高牆」,且似乎效果顯著。根據全球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最新資料,在美國的貿易制裁下,中國大陸晶片設備銷售額2023年較去年同期下降23%,而全球晶片設備銷售額卻成長9%。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認為去風險應聚焦在先進技術,特別是半導體領域,以阻止中國大陸超越西方。

換句話說,歐洲出於自身抗風險的能力,加強自己的產業鏈安全,轉移部分產業鏈,達到對中去風險的目的。美國則在戰略競爭的高度,透過關鍵領域的嚴格限制,以去除中國大陸超越乃至帶來威脅的風險。對此,香港大學中國大陸商業學院院長劉甯榮表示,對歐美國家來說,儘管去風險所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但可成為他們在後新冠時代對中政策的最大公約數。

西方企業重新定位投資  印度受惠

隨著歐美大國致力於與中國大陸「去風險」,許多西方企業重新定位投資。根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美國與歐洲企業正將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的國家。其中,印度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緊隨其後的是墨西哥、越南和馬來西亞。此一轉變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西方企業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速度、當地的經商環境,以及政治因素持有疑慮。

美國與歐洲企業正將其在中國大陸的投資轉向其他發展中的國家。其中,印度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據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和歐洲2022年對印度的投資總額成長到650億美元,這相對於前一年是400%的成長。相較之下,這些國家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從2018年高峰時期的1,200億美元跌到2022年的不到200億美元。不過,該報告進一步說明,雖西方企業正在分散投資,但由於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完全「去風險」並非短期內可實現的目標。

隨著西方大國致力於與中國大陸「去風險」,愈來愈多全球企業選擇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將中國大陸與全球的經營活動區分開來,也就是「孤島運行」。所謂「孤島運行」,即將中國大陸業務剝離,例如福斯汽車(Volkswagen)計劃將其與一家中國大陸晶片製造商合作研發的技術留在中國大陸,以防此項技術受到西方審查或成為美國制裁的目標。

芝加哥管理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董事夏羅(Shay Luo)指出,現在許多跨國公司都採用「中國加一」的策略,確保可從其他國家獲得供應,以防中國大陸的供應鏈中斷。此外,中國大陸當局的某些行為,如對科技公司高層的拘禁和騷擾,也讓企業界重新評估在中國大陸的業務風險。

外資信心不足  考慮撤離中國大陸

另根據中國大陸歐盟商會發表的調查報告,儘管中國大陸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且中國大陸政府持續致力於吸引外國投資,但外國公司的悲觀看法似乎持續上升。報告指出多個令外資公司擔憂的因素,包括安全監控、政府過度保護本國競爭對手,以及多次承諾的改革未見實施。中國大陸近期對多家外資企業如貝恩集團(Bain & Co.)和明茨集團(Mintz Group)進行搜查,但未有公開說明原因,這更加深了外資對中國大陸環境的擔憂。

從統計數據來看,有三分之二的歐盟公司認為在中國大陸經營變得更加困難,這一比例在疫情前僅不到一半。且有五分之三的公司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的商業環境變得更加政治化。歐盟商會調查亦發現,十分之一的受訪公司已開始將投資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並有五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考慮或延遲在中國大陸的投資。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歐盟商會認為,不僅是外資在考慮撤離中國大陸,許多中國大陸的客戶和供應商也正計劃將其投資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

不過,值得注意的,雖有近4成受訪歐企已經或準備撤離中國大陸,但仍有超過半數的德國公司有意加大對中投資力道。例如德國西門子正在投資擴建其位於中國大陸成都的工業自動化產品工廠,另亦宣布在全球投資20億歐元,以應對全球供應鏈挑戰。這包括在新加坡建立新的工業自動化產品工廠。

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也逆風加碼投資中國大陸。這個決策反映全球製造銷售品牌的權衡考慮,該公司在中國大陸西安的封裝測試工廠將獲得超過43億元的投資,同時還計劃收購力成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的封裝設備。此投資將為當地增加500個工作機會,使美光在中國大陸的員工總數達到4,500人。不過,美光也在印度投資建立新的晶片組裝和測試設施,以分散供應鏈風險。

雖有許多企業考慮撤離中國大陸,但仍有超過半數的德國公司有意加大投資力道,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也逆風加碼投資中國大陸。

一帶一路10週年  挑戰艱鉅

事實上,除了外資企業,許多中國大陸本土企業也較以往更積極於海外投資,這些策略調整背後的原因,包括靠近外國客戶、避免中國大陸官方打壓和擺脫中國製造的刻板印象等。例如Shein這家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網路快時尚零售業者,正努力於全球市場布局,不僅將營運總部遷往新加坡,且在美國和愛爾蘭設立配送中心。此外像是TikTok和Temu這些大型品牌也選擇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並在其他國家設立新的營運據點和工廠。這些動作不僅是為了保護品牌,更是為了避免與中國大陸相關的政策風險。

除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變化外,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是否能繼續走下去,也備受關注。自2013年習近平首度提及「一帶一路」計畫,中國大陸政府已投資數千億美元,跨足全球打造公路、鐵路及港口,旨在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並擴大其地緣政治影響力。

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超過150個國家已參與此計畫,涵蓋了近四分之三的世界人口。中國大陸為這些參與國提供的貸款及補貼已達數千億美元,確保許多基礎建設的順利進行。然而,邁入第十週年,許多參與國家現正為還款而掙扎,顯露出此計畫的財務風險。中國大陸的銀行在選擇合作對象時往往缺乏嚴格的標準,導致多個投資項目陷入困境。如今,中國大陸似乎正在調整策略,「一帶一路」是否能繼續發揮龐大影響力,有待觀察。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