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充滿變數,企業更應導入ESG經營思維,順應趨勢避險。市場傾向獎勵能夠將風險最小化的公司,而使用爭議性的原料或不重視勞工權益的公司,最終將損害自身利益。隨著ESG成為全球共同語言,須將ESG整合至企業核心本業及風險管理,方能確保企業在變幻莫測的局勢下永續經營。
在今日,企業若要經營成功,僅憑商業知識及手腕已不足夠,面對ESG複雜多元的要求,企業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企業經營須將永續納入企業核心,將永續性策略整合至企業經營理念中,往內進行永續治理,向外建置永續供應鏈,才能創造長期經濟效益。
在企業推動ESG進程中,永續長扮演關鍵的管理角色,必須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決策者之一。全球物流公司Agility新加坡區域永續發展資深經理Gwyneth Fries,於接受永續諮詢機構Eco-Business的訪談時表示,「永續部門若想啟動影響力,永續長必須在企業營運核心占有一席地位,否則永續長雖仍可完成事情,卻看不到真正革命性轉型。」
在Eco-Business此份訪問多位亞洲企業永續長的整理報告中,歸納出企業永續長的五大項職責包括:持續且清晰地妥善溝通,永續發展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確保企業能夠將永續發展整合到企業核心戰略與其他職能上,並聚焦朝向設定的目標和訂定細部指標;制定關鍵績效指標,衡量進度;確保各永續議題的專家順暢合作,並共享知識和支持每個部門;與利益關係人妥善溝通,闡明企業永續發展的承諾和進展。
總公司位於法國、擁有46萬名員工,每天服務全球將近一億名客戶的全球食品服務巨擘Sodexo,其永續發展亞太區域負責人Roshith Rajan便表示自己十分幸運,獲得集團首席執行長Denis Machuel的全力支持。許多專家也指出,企業的ESG轉型,前提是企業領導者的堅定支持。
一如國際知名媒體機構GreenBiz出版的《2022綠色產業報告》指出,企業領導者須正確解讀及認知:永續已不再是企業加分條件,而是必備的競爭力,也須正視外界施加的壓力,例如ESG領域股東行動主義(Shareholder Activism)逐漸上升的現實。「股東行動主義」通常指機構投資人通過行使股東權利,向公司經營當局提出策略或經營面的訴求,對公司少數持股的管理層施以壓力的一種投資策略。「行動股東」的訴求有「財務面」與「非財務面」,經常透過股東提案、委託書徵求多數股權、結合志同道合的其他少數股東及致管理層公開信等方式,否決少數人把持的董事會決議。「行動股東主義」展現在ESG領域,方法包括投票淘汰無法執行ESG策略的管理者。
另外,投資方會要求上位者須擔負更多責任。這些圍繞ESG的挑戰,迫使經營者須加強環境、社會與治理相關知識,企業管理經營者須證明自己擁有可理解、監管ESG議題能力。
ESG牽涉的範圍很廣,需讓不同專業的員工共同參與,才能確保其完整性和落實程度,因此企業應由總經理或董事會領導,組成跨部門ESG永續委員會,定期針對企業內部ESG的推動進行滾動式檢討,同時監控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不僅是為了撰寫報告書而成立,而是共同解決企業關鍵ESG議題,才能確保ESG的落實程度及完整性。
一個重視且了解ESG的企業領導者,與握有實質決策權的永續長,可由上到下啟動全公司展開ESG作戰。此外,根據《2022綠色產業報告》,人資是讓永續DNA真正深植在企業中的關鍵人物。人資負責企業招募與培訓人才,扮演著啟動、點燃組織文化和內部流程的關鍵功能,從執行人員到企業最高管理階層,每一位員工幾乎都會碰到。
這個世代的員工,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更在乎且反思工作的意義。因此人資除了關注多元、平等與共融的議題,更需關注員工們的工作狀況,並將其與企業組織的宗旨及總體目標結合,以達到人才永續,在注重企業宗旨(Purpose)的今日,人資逐漸成為企業高層重要的永續發展策略夥伴。
勤業眾信永續發展諮詢團隊觀察,台灣企業推動永續治理這幾年下來,ESG表現優劣與整體認知有非常大的關聯,上到董事會、下到各單位的執行人員,沒有人能置身於外,唯有將ESG融入到日常營運而非視為額外的工作項目,才有可能真正落實與推動。
因此,企業推動ESG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全體的認知,掌握企業所處營運據點和產業應該關注的ESG議題,告知全體同仁企業在這些議題上的態度和目標,並透過教育訓練、各階層ESG績效設定等來強化認知,進而提升在ESG關鍵議題上的表現。
企業對內要積極實現ESG,對外也要做好供應鏈管理,避免任一環節違反永續原則,對企業經營造成威脅。過去,供應鏈管理多著重於環保層面,現在則更擴及供應鏈社會議題,許多企業已有所作為。
鴻海近年已設置「永續委員會」,並於日前宣布ESG永續發展公司治理領域長程目標,提出14項應對目標與承諾,並訂定2025年里程碑。其中的第十二項是每年評選電子類關鍵供應商,若推動CSR工作績效差者,年採購總數量或總金額可減少2%~5%;第十三項是特定供應商的衝突礦產調查回覆率100%,確保不使用非法的衝突礦產。這些皆是針對供應鏈的社會責任立下管理規範。
為了避開經營風險,企業須打造ESG供應鏈,已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出ESG供應鏈相關職缺,以落實供應商永續治理,工作內容包括溯源管理、衝突礦產管理、採購活動ESG風險評估、落實ESG選商機制、ISO 20400導入、建置供應鏈減碳計畫、推動循環經濟等,透過一連串的內外部稽查、評估,強化供應鏈的韌性,同時推動整體價值鏈邁向ESG。
例如,世界先進積體電路招募供應鏈ESG工程師,工作任務包括建構供應鏈ESG管理體系、識別供應鏈ESG機會及風險、執行供應商ESG稽核活動、推進供應鏈ESG整體績效,及撰寫公司永續年報及國際ESG評比對應文案等。
建立透明且符合社會責任原則的供應鏈,已是社會大眾所期待,德國更進一步透過立法要求企業嚴格檢視供應鏈的社會責任。
德國於2021年六月通過《供應鏈企業責任法》,依其規定,自2023年起在德國境內員工人數超過3,000人的企業(包括外國企業在德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須對其供應鏈中人權問題及環境影響善盡「注意義務」,包括:建立相關風險管理的制度、識別在供應鏈中有無侵害人權或破壞環境等風險、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建立申訴程序,並且在發現違法行為時採取補救措施等。
《供應鏈企業責任法》對人權及環保的定義,除援引國際公約外,也列舉特定禁止行為,例如僱用童工、強制勞動、不當歧視、同工不同酬、禁止工會、使用禁止的化學物質及廢棄物不當處理等。情節特別嚴重而無補救可能時,企業甚至須中斷與供應商的合作。
2023年生效初期,這項法案預計將首度適用於925家企業,自2024年起亦擴大適用於1,000人以上的企業,屆時預計將有超過4,800家企業被納入規範。《供應鏈企業責任法》法律不但規定監管機關,也明定罰則。處罰方式包括:禁止參加政府招標及罰鍰。視情節輕重,罰鍰甚至可高達全球營業總額的2%。
在全球供應鏈分工日細,交錯複雜的情形下,企業需仔細檢視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是否合乎法規。尤其是歐盟議會也已在2021年3月10日發表「歐盟供應鏈盡職調查準則」,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可以預見,企業對於供應鏈管理人才的需求將持續成長。一個稱職的供應鏈管理師,其職責範圍涵蓋供應鏈的所有階層,從供應商、供應商的上游、客戶及最後的消費者等,擁有此方面管理知識,始能有效整合供應鏈活動,使企業的價值鏈提升至最高水準。全球化趨勢下,供應鏈管理的難度原本便不斷升高,現今隨著ESG指標及諸如上述德國法令的規範要求,供應鏈管理層面更為複雜。企業不僅根據商品本身、商品品質及價格等因素篩選供應商,如今更要納入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考量,優質的供應鏈管理人才,成為降低公司經營風險的重要一環。
面對ESG挑戰,台灣大型企業早已積極行動,但中小企業對ESG的認知不僅較薄弱,且囿於成本、缺乏專業人才等考量,投入ESG行動的步伐慢了許多。然而,全球市場與重要客戶對於ESG的重視與要求,已是台灣中小企業無法忽視的衝擊,甚至可能因不落實ESG而丟掉訂單。
為繼續留在供應鏈名單中,或爭取新客戶信賴,台灣中小企業須透過落實ESG提升競爭力。首先應強化ESG認知,並採取積極因應行動,從原料源頭、開發新產品、生產基地布建、供應商管理等面向導入ESG思維,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可從廠商是否具備ISO 9001、ISO 14001等證書並符合環境管理物質要求,同時提供ESG分數做為評估指標,來選擇新供應商。
隨著ESG風潮席捲全球,永續勢將改寫企業營運與風險管理,成為市場全新的運行法則。而隨著近年來企業對ESG永續發展愈加重視,各界掀起ESG人才爭奪戰。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聯席主管兼瑞銀香港區主管及執行長盧彩雲,於出席綠色論壇時表示,全球ESG專家正面臨短缺,人力市場爭先挖角該領域人才,相關職位已出現漲薪30%~40%的優渥條件。她建議針對ESG人才缺口,不能僅透過外部人才加入填補,還須從大學端開始培養。面對可預期的ESG人才爭奪戰,企業應及早布局。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副總經理陸孝立也指出,隨著ESG成為全球新的共同語言,將ESG整合至企業核心本業及風險管理,已是所有企業當務之急,供應鏈與銷售市場皆有所規範,因此沒有「不導入」這個選項。
企業須有效掌握關鍵人才,組成強大且有彈性的風險管理團隊並建置對應流程,包括為調整公司戰略和資本支出、提供高品質資訊的情境規劃和演練,才能確保企業未來能夠適應愈趨嚴格的ESG規範,進而有機會贏得客戶、供應商及投資機構的青睞,在變幻莫測的大時代持續生存。■
隨時獲取新知,掌握趨勢脈動,
經貿多元課程盡在「國貿學苑」。
台北市進出口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