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形成,非洲八大經濟共同體的貿易壁壘陸續被清除,非洲大陸被視為貿易新天地,對全球企業吸引力大增,但是對於大部分業者而言,非洲始終籠罩著神祕面紗,借鏡其他企業前進非洲的經驗,或許能增加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
烏俄戰爭於2022年2月爆發,隨之加劇的大國角力,造成歐洲多國能源吃緊,非洲蘊藏的天然能源更受重視,非洲頻繁出現在全球政治及經濟局勢的議題討論中。不僅石油成為角逐領域,非洲所擁有的其他豐富天然資源,以及龐大人口和經濟成長形成的市場潛力,長久以來吸引各國企業前進開拓。
以撒哈拉沙漠為分界,北非有豐富的石油、西非有鐵礦、南非盛產鑽石和黃金,東非地區也有豐沛的燃煤。在石油部分,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13個成員國中,有七國位於非洲,包括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剛果、加彭、赤道幾內亞及安哥拉。
一般所稱的「石油」,實際上可以分成「原油」與「天然氣」,在地表以液態產出的稱為「原油」,以氣態產出的就叫做「天然氣」。歐洲原先因為成本及氣候變遷等顧慮,而避免開採非洲能源,不過自烏俄戰爭爆發後引發能源中斷,歐洲能源市場日益緊張,歐洲在非洲開發能源的動作已大幅增加。
根據《REUTERS》報導,國際能源總署(IEA)估計到2030年,非洲天然氣將取代2%的俄國對歐洲出口量,屆時每年將有額外300億立方米的非洲天然氣流向歐洲。
非洲能源協會(African Energy Chamber)日前也公布報告表示,包括南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塞內加爾、納米比亞及模里西斯已成功探勘13座天然氣井,未來將推動非洲成立新天然氣出口中心。
各國爭搶非洲石油,事實上,我國國營事業台灣中油公司近年也有收穫,2020年在非洲查德礦區發現重大油藏,開發油井的第一船油計95萬桶並於當年底運抵台灣。中油是於1995年透過轉投資的子公司OPIC(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與查德政府正式簽署礦區合約及聯合經營合約,取得查德三礦區BLTI、BCSII、BCOIII探勘專屬權,並由中油擔任礦區經營人,查德政府則為合夥人。
繼查德之後,中油於2021年底宣布獲准在「非洲之角」索馬利蘭探勘石油。索馬利蘭擁有豐富能源、礦產和漁場,且境內柏培拉港(Port of Berbera)連結亞丁灣,具石油路線戰略地位。
中油是與吉尼爾能源、索馬利蘭政府兩方協商,達成索馬利蘭SL10B13探勘礦區的開採轉讓協議(farm-out agreement),2018年1月的探勘數據分析發現,該區應有超過50億桶石油的潛在儲量。
總部位於英國的吉尼爾能源公司(Genel Energy)2012年取得許可在索馬利蘭開採石油。三方協商成功後,中油運營的「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OPIC)索馬利蘭公司」(OSC)獲得此區開發的49%工作權益,同時支付吉尼爾49%歷史成本和現金溢價;而吉尼爾能源將保留51%礦區權益,並繼續擔任經營商。
看好全球約30%貿易需經過亞丁灣,索馬利蘭具有「非洲入口」優勢,因此台灣近年積極建立與索馬利蘭的連結,2020年宣布互設代表處。
非洲能源豐富,缺電問題卻十分嚴重,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僅有一半人口能用電。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資料,在98%人口都能獲得可靠供電的北非地區,人均GDP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三~五倍,可見電力之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改善非洲當地缺電問題,成為許多企業開拓當地市場切入點。例如,英國德福(Telford)公司轄下的創佳集團(AceOn Group)開發一組一般民眾買得起的「太陽能供電儲存系統」,該系統於白天收集太陽能、晚上供電,能有效解決非洲部分地區的缺電問題,且避免「汽油發電機組」(Petrol Generator)供電所造成的噪音和環境汙染問題。
除了缺電,非洲大陸目前面臨的危機還包括新冠病毒疫情衛生危機、氣候危機及食品危機。誰能提出解方協助解決問題,誰就能掌握商機。
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在美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與日企高階管理者共同參與的研討會上,比爾.蓋茲宣布將使用日本的最新技術,解決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諸多課題。
研討會參加企業包括普及運輸疫苗所用冷藏車的豐田通商、在烏干達生產酒精消毒劑的莎羅雅(Saraya)等。新興企業SORA Technology則是向比爾.蓋茲介紹如何透過小型無人機及人工智慧(AI)技術,找出會產生蚊子的水窪。
過去由於不安全和後勤問題,日本企業涉足非洲的意願不高,但近年隨著日本政府加緊協助及投資非洲,在非洲大陸的企業從2010年僅有520家,成長至2022年已有910家,其中包括農產品巨頭味之素。
2020年11月,味之素以5.3億美元買下南非飲料公司Promasidor三分之一股權,此項決策讓味之素打入非洲快速發展的粉狀沖泡飲料及調料品市場。Promasidor公司則在36個非洲國家有業務運作,當中包括奈及利亞和埃及。
此外,近十餘年來,非洲國家積極邁向開放及數位化,當地電子商務、社群網路、行動銀行及視訊會議等電信相關業務急速興起,也帶動許多數位轉型及行動通訊商機。
根據法國經貿雜誌《國貿觀測》(Le MOCI)報導,隨著非洲與中東地區手機數位應用盛行普及,法國最大的電信商Orange在當地市場業務成長快速,2020年至2021年間行動數據流量大幅成長30%,而截至2022年6月30日為止,該公司在此地區至少擁有1.39億的用戶,營業額近64億歐元,該地區為Orange集團業務成長最快之市場。
憑著「一卡皮箱闖天下」的氣魄,台灣也已有許多企業踏上非洲大陸並長期經營有成。據台灣非洲經貿協會(TABA)顧問陳德昇研究,台灣目前在非洲設廠經營之台商包括:紡織業的年興、旭榮、聚陽、南緯,分別於史瓦帝尼、賴索托、肯亞、坦桑尼亞、衣索比亞設廠,相關產品主要是行銷歐美為主。
科技廠商別僅有華碩在南非、埃及與阿爾及利亞設點,技嘉則在埃及有經營市場;飲料瓶蓋廠則有宏全國際在莫三比克和阿爾及利亞設廠;機車與零組件則有三陽工業於阿爾及利亞設點;輪胎業則有正新輪胎在奈及利亞設點。
其他還有各行各業前往非洲開拓,例如台灣企業鴻宇水產看準塞內加爾漁業前景,2012年於當地設立非洋國際水產(AFRIOCEAN SARL),從事水產貿易。由於塞內加爾水產資源豐富,卻苦於無自有專業水產加工廠,因此於2017年中進行設廠專案,投資興建自有生魚處理場所、現代化冷凍廠房與一座發電機房設備,冷凍廠房設備全部購自台灣廠商。2018年1月進行試生產,同年的2月正式投產營運,專營大西洋沿岸鮮魚冷凍加工、水產代加工、水產精加工等。
塞內加爾漁業發達,因此日本、黎巴嫩與中國國營水產公司亦紛紛至塞國設立漁業加工產業。據悉大西洋屬於冷潮上升海域地區,吸引豐富的經濟魚類洄流,塞國海岸線長達718公里,每年11月至5月大西洋加那利洋流與塞內加爾河流匯流產生多種類經濟漁類,塞國漁撈業是該國的主要出口產業。
塞國近年每年漁類捕撈量已達45萬噸,在西非國家中漁獲量成為第二大生產國,僅次於奈及利亞53萬噸,高過於迦納34萬4,000噸產量。
塑膠生產機械業者東齊興業的市場觸角也已深入非洲,非洲最大企業Dangote集團為該公司客戶之一,東齊興業經營海外拓銷採「整廠輸出」模式,也就是整合銷售生產機械、經營規劃方案,以及工廠運作後所需零組件更換與售後維修服務等。
東齊興業提供的整廠輸出方案,包括因應伊斯蘭敬拜需求,能夠快速編織不同色彩及圖樣的塑膠草蓆編織機,以及塑膠網袋機器設備、吸管機器設備等製造民生必需品的整廠輸出服務。其中一款PP編織袋製造機,由於能夠快速織造塑膠編織米袋、飼料袋、糖袋及各式工業化學原料袋,因此大受非洲客戶歡迎,更成功賣進埃及國營企業。
非洲大陸遍地都是商機,然而非洲國家民眾普遍對於台灣企業感到陌生,根據已經在非洲立足企業的經驗談指出,若想要站穩非洲的市場,需長期耕耘,且必須入境隨俗,不可過於本位思考,多從非洲當地角度溝通,才能順利推展業務,後續較有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