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激烈競爭依然維持,當兩大「經濟救世主」持續相爭,美國等西方國家過去與中國大陸貿易緊密所形成的全球化,已面臨重大變革,2024年經濟復甦仍顯疲軟。隨著庫存消化,企業逐漸回到正常的軌道,台灣科技業者除了加速供應鏈轉移的布局外,也有望隨著換機潮而迎來新一波成長。
全球經貿情勢充滿變數,包括高通膨、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尚未結束,及中國大陸的弱復甦,皆為2024年的經濟前景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尤其當中國大陸挾經濟力作為政治工具的傾向愈來愈明顯,美國等西方國家過去與中國大陸貿易緊密所形成的全球化,已面臨重大變革。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葉俊顯表示,未來美中競爭格局依然維持激烈的狀態,這些經濟秩序與地緣政治的變化,對全球供應鏈的重整及投資帶來深遠的影響,身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的台灣,也將帶來極大的挑戰。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則指出,2023年全球經濟不佳的主因,在於美、中這兩個「救世主」不見了。過去中國大陸運用財政政策救經濟,再加上中國大陸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高達3至4成,因此中國大陸經濟好,全世界跟著好;美國過去只要經濟不好就印鈔票,把利息降到零,用貨幣政策救經濟,然而,美國一方面想降息救經濟,另一方面又想升息抗通膨,而面臨左右為難的窘境。
當美國沒有貨幣政策、中國大陸沒有財政政策,使得2023年的經濟停滯不前,即使2024年會慢慢復甦,但還是有相當的變數存在。
至於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表現,歐盟受到俄烏戰爭、油價及綠色通膨的影響,導致停滯性通膨的壓力浮現,因此在2024年呈現弱復甦的現象。 總體而言,全球四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大陸、印度、歐盟)中有三大經濟體的GDP預期都較2023年差;再加上東協國家距離中國大陸較近,受其影響大,中國大陸經濟不好,泰國、越南的表現相對沒有特別好。「這代表2024年經濟可能會復甦,但卻不是強勁的復甦。」王健全針對上述主要國家分析其2024年的經濟展望。
美國》易被忽略的灰犀牛 總統大選釋利多
許多專家評判,美國極有可能是2024年的一隻灰犀牛,原因是美國2023年經濟看似極佳,但2024年經濟可能會衰退是利息過高所致。美國現在利息已升到5.25到5.5%,民間利率絕對超過7%,該國信用卡循環利率甚至高達20%,對美國2024年的投資與消費勢必造成極大影響。
美國受到貨幣政策的遞延反映,加上2023年利息太高,因此變數較多。儘管美元走勢已接近頂部,但是美元要大幅貶值不容易,目前仍是一個重要的避險貨幣。
「其實,美國2023年有個最大利多,就是拜登要選總統,2023年11月舉行的拜習會,其實是中場休息,因雙方長期經濟戰累了,都需要休息一下。」王健全表示,中國大陸現在經濟不好,需要緩和;美國從俄烏戰爭到以哈戰爭,再加上經濟戰,美國也需要緩和,故而拜登期盼透過和平氣氛的塑造以利連任,因此還是會陸續推出財政政策工具,由此研判2024年美國經濟應該不會太差。「不過這是在拜登有連任機會的時候,之後就很難說。」
中國大陸》消費動能低 產業升級轉型是關鍵
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銘章指出,中國大陸2024年經濟成長率會比2023年再降一些,主要是消費動能與採購意願降低。據中國大陸官方11月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在製造業方面,10月的數據降到5個月以來的新低,在非製造業方面則是2023年1月以來的新低,明顯看出中國大陸的採購經理人指數並不樂觀。
中國大陸受到房地產市場與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影響甚深,過去10年中國大陸靠房地產驅動經濟成長,現在的房地產及貨幣政策只能止血,無法起死回生。
王健全坦言,倘若中國大陸的房地產開始發行公債,讓中國大陸的房地產企業可以擺脫爛尾樓(沒有完工的預售屋)的情況,才能讓房地產再起。再者,現在要改變商業模式需要大幅升級轉型,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未來如果沒有轉型成功,都是中低度的成長。
從匯率來看,人民幣短期貶值,因現在基本面不佳,但如果持續貶值,將造成資金更大幅的外流,因此現在應會試圖穩住人民幣約在7.2到7.335左右。
日本》三長兩短五利多 兩大時間點影響貨幣政策
日本的經濟可歸納出2個短期利多與3個長期利多。2個短期利多成因,日幣短期貶值所以出口好,加上大量的觀光客,令日本逐漸擺脫通縮的陰影,企業較敢投資。在3個長期利多上,其一是日本發展半導體的決心,其二是日本加大對軍工武器的發展,令國防重工業等產業會跟著發展起來;其三是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日本股市已漲到33年以來的新高,加上日本2024年貨幣政策有機會調整,都是日本的長期利多。
在匯率方面,現在不是低點,只是相對低點。「2024年日本貨幣政策仍維持寬鬆,不會大幅躍升,但有可能因春鬥(勞工為提高薪資與改善工作條件而發動的勞工運動)要求加薪,如果加薪且經濟面仍佳,日本就可能讓貨幣正常化,開始緩慢提高利率,日幣就有可能回升。」除了觀察春鬥,另一個觀察時間點就是夏季是否升值,以上二者皆有機會更動其貨幣政策。
印度》爭搶世界工廠 亟需台灣為發展助力
「很多人認為印度是90年代的中國大陸,但不可否認印度還有很多基礎建設待加強,其實印度要快速發展起來,就是要靠台灣。」王健全直言,台灣的供應鏈可以協助印度縮短1、20年的學習曲線。
現在印度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每年出貨量約400萬台。HCL Infosystems創辦人Dr. Ajai Chowdhry認為,隨著政治價值、商業需求和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正在趨同,對於印度和許多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或地區來說,現在是雙方合作的好時機。
Dr.Ajai認為,印度在地理上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除了能夠成為替代供應商、製造業正在增加,同時也為其他國家提供大量的設計機會。「印度有來自不同國家的1,600多家公司正在進行設計,有機會提供全球性的服務。」
黃銘章指出,2023年整個東亞地區只有韓國在9月時躍升到近15個月以來的新高,主要原因在於其記憶體或是一些電子科技有谷底反彈的跡象,但整體而言,2024年全球的GDP應不會有所增長。根據IMF的估計,2024年的景氣整體而言與2023年不相上下。
台灣2023年經濟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總體而言,儘管2023年出口與投資不佳,但是有消費力的支撐;2024年則是消費稍微降低,但出口與服務業都會有所增長。2023年消費逐漸變弱,是因過去民眾的報復性消費在台灣,但現在卻是報復在日本。其次是股市很好時,民眾投入股市的金額較多,而股市交易的證交稅是計入民間消費指數中,顯示出來的就是台灣有好的民間消費。因此2024年仍得鼓勵民間多消費,有助於整體GDP的發展。
2024年影響新台幣匯率走向有3個因素。其一,美元現在升息較停滯,因此新台幣空間比較大。其二是亞洲國家貨幣沒有貶值時,由於台灣必須與其他區域國家出口競爭,因此當韓圜、日幣沒有貶值,新台幣就較有升值空間。其三則是看基本面,台灣出口9月轉正、10月又下來,預計12月會反彈,對新台幣而言,慢慢有較好的升值空間。
台灣2024年仍有通膨壓力,主要受到新台幣貶值與油價上漲,整個進口的成本提高,而有輸入通膨的壓力產生。從產業的形勢來看,台灣2023年製造業還是不太好,原因在於原本寄望AI會帶動經濟,後來發現AI帶動晶圓代工、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伺服器等相關製造,但是要帶動整體的科技業,需要新的應用模式,其商業模式要能應用到零售、醫療、汽車等產業,整個電子業才會大好,但此非短時間內就能達成。
DIGITIMES研究中心則研判,在科技產業經歷過寒冬之後,2024年可以看到顯著的復甦,包括智慧手機、PC、伺服器與汽車。
舉例而言,在智慧型手機方面,2024年成長的主要動力就是智慧型手機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朝5G轉移,整體的銷售量應會增長約5%。就中長期的成長驅動力而言,其一有換機需求,現在的換機週期從10年前的28個月延長到現在的48個月,在持續數年的衰退後,2024年應有望恢復正成長。其二是隨著手機新功能增加,也會逐漸提高換機週期。
在高階AI伺服器方面,預計2024年增率達114.1%。汽車市場從過去500億美元,到2023年已提高到750億美元,成長非常快速。DIGITIMES預期2024年汽車銷量不會有太高的成長,但是整體金額會持續增加。
「中國大陸+1」已成為現在進行式,在供應鏈多元化的布局過程中,每個企業都在尋找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印度大恒竺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Santosh Pai指出,未來每個供應鏈都將被任何國家視為武器,以滿足其利益,建立替代方案有其必要性。
目前供應鏈移轉的四大熱區包括印度、東協、墨西哥、中東歐。其中印度的戰略意義相對重要,因印度在人口超過中國、有年輕紅利等,也具備製造與設計之人才,使印度在未來全球供應鏈轉移時扮演舉足輕重角色。
Santosh Pai分析,長遠來看,高科技硬體、自動化和能源解決方案是全球最大市場,台灣供應鏈如何在落地印度後,得以與中國競爭?
從優先順序來看,現在至少有5至6個供應鏈成為企業發展的首選,電動車顯然是第一,世界各國都在強化從原材料到最終OEM製造商的整體價值鏈。在能源方面,歐盟也通過反集中指令,在風能與太陽能等領域,防止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出現高度依賴,對台灣廠商而言,又是另一個機會。
Santosh Pai指出,印度的獨特之處在於提供市場和勞動力,儘管印度電動車市場才剛升溫,也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但從過去2年德國與其他設備製造商都已在印度推出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未來這塊市場發展前景可期。「不要用過去來評斷印度未來的發展,我們公正地看待印度未來20至30年即將發生的優勢,而這個發展需要台灣廠商的參與。」Santosh Pai說。
當供應鏈重組移轉勢在必行,如何重新思考供應鏈安全,除了利用既有優勢結合區域化深耕,建構韌性供應鏈,全球商業數據分析業者美商鄧白氏更建議企業,在全球建構供應鏈管理重大議題的第一步,就是畫出供應鏈管理的SOP,透過每個SOP的細節,才能發現問題的所在,並找出預防或解決的方案。
曾有一家台灣企業,非常在乎供應鏈合作對象是否有訴訟記錄,就他們過去經驗發現,訴訟紀錄太多的企業,其產品交期相對不穩定,這也成為該公司篩選供應鏈廠商的重要考量之一。
台灣被認定是地緣政治的高風險地區,但事實上,這是由於周遭環境而令台灣被視為高風險,但從全球局勢變化來看,除了戰爭以外,其實還有其他因素皆會影響企業的供應鏈策略,甚至影響供應鏈出口。隨著企業重組移轉供應鏈,如何善用數據評估風險並尋找替代供應商,以及重視雲端上的資訊安全議題,皆是企業在轉移供應鏈時,須同步重視的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