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395 MAY 2024
395期・Cover Story 國際篇

對抗氣候變遷 全球須共同努力

從歐盟到亞洲 多國碳交易機制上線

◎撰文/陳玉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全球積極推動淨零,各國紛紛採取多元策略以達減碳目標。其中,「碳交易」能為減緩氣候變遷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目前全球已有多國開始陸續建立碳交易制度,而亞洲正崛起成為驅動全球碳定價趨勢的關鍵熱點。


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自2005年啟動以來,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碳交易市場。EU ETS的設立伴隨著《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初衷是透過設置排放上限並允許排放權的交易,來有效控制和減少碳排放。該市場目前涵蓋歐盟27個成員國及冰島、列支敦斯登和挪威,英國於2021年脫歐後,退出並建立自己的碳交易系統。

EU ETS的運作經歷4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根據前一階段的經驗進行優化。2005至2007年為試運行階段,主要是對制度進行測試,僅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並將配額免費發放給相關產業。然而,由於缺乏可靠的排放數據,此一階段配額發放過多,導致碳價格暴跌至零。

第二階段(2008~2012年),歐盟根據第一階段的經驗教訓,將碳排放總額度上限較2005年降低6.5%,並開始在部分國家拍賣配額。此階段也開始管控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並於2012年將航空業納入監管範圍。

進入第三階段(2013~2020年),歐盟對碳交易體系進行大幅改革,擴大產業和氣體管控範圍,並逐年減少免費配額的比例,強化市場的拍賣機制。特別是發電業,無法獲得免費配額,只能透過市場購買。

第四階段(2021~2030年)在歐盟《歐洲綠色政綱》的指引下,目標是2030年淨碳排放量至少減少55%,並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此階段也引入市場穩定儲備(MSR)機制,以解決市場配額過剩的問題,並於2023年將航運業納入管制範圍。透過這些階段性的發展和調整,EU ETS不斷提升其市場機制的效率和公正性,促進減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亞洲碳交易市場 進展快速

歐盟的碳市場經驗,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寶貴參考,尤其亞洲各國碳交易市場的進展格外明顯。

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印尼及台灣等皆已建立碳交易所。國際碳行動合作組織(ICAP)秘書處主管戴克拉瑞指出,亞洲在推出、規劃及發展碳定價制度的速度領先全球,預計未來兩年將有更多新機制上線。

從2020年至今,亞洲碳市場的規模已擴增一倍,然而涵蓋的全球碳排放僅占14%。主要原因是,許多政府擔心碳交易制度可能拖累經濟成長,因此傾向先小範圍實施碳交易,並設定較低的碳價格。從低價開始的碳交易機制,確保參與者充分了解和適應機制的運作方式。隨著制度的逐步成熟,預計碳價在未來幾年將逐步上漲。

亞洲正快速成為推動全球碳定價趨勢的重要區域,各國碳交易制度不斷進化和完善。

新加坡 東南亞首個設定碳價國家

新加坡自2019年開始實施碳稅政策,為東南亞首個設定碳價的國家。該政策初期適用於所有年排放溫室氣體達2.5萬噸以上的企業,包括煉油業者和發電廠,這些企業從2020年起需按每噸二氧化碳當量支付5新加坡元(約3.65美元)。隨著政策的逐步深入,新加坡計劃在2024年將碳稅提高到每噸25新加坡元,並在2030年前逐步提升到50至80新加坡元。

進一步推動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新加坡於2021年成立東南亞首個碳權交易所,並在同年11月完成首筆碳權的試驗性標售。

2023年6月,新加坡推出碳權現貨交易平台,新加坡碳信用平台「Climate Impact X」下的「CIX交易所」正式運作,希望利用新加坡的地理優勢,做為西方與亞洲新興市場間的碳權投資橋樑。該交易所是由新加坡交易所、星展集團、淡馬錫控股和渣打銀行聯合成立,為碳信用市場專業人員提供全球交易的專業平台,開業首日便完成7筆總計12,000公噸的碳信用交易。

381pics 2-1
新加坡碳信用平台「Climate Impact X」下的「CIX交易所」,希望利用地理優勢,做為西方與亞洲新興市場間的碳權投資橋樑。

馬來西亞 首個遵循伊斯蘭律法的碳交易所

馬來西亞於2022年12月在馬來西亞證交所推出自願碳市場(VCM),標誌著全球首個遵循伊斯蘭律法的碳交易所的誕生。此一創新平台採用兩種標準化碳權合約:一種是專注以科技減少溫室氣體的全球科技基礎碳合約(GTC),另一種則是以自然方式減少溫室氣體,並惠及農業、林木業及其他土地用途領域的全球自然基礎Plus碳合約(GNC+)。馬來西亞碳市場的首筆拍賣於2023年3月成功進行,隨後在2023年9月,碳交所正式啟動非公開市場的碳權交易,進一步擴展市場範圍和交易活動。

此外,馬來西亞政府也積極與國際機構合作,以強化碳市場運作及碳定價工具運用。具體來說,馬來西亞與世界銀行合作研究碳定價工具的可行性,該研究預計將於2025年發布結果。此項研究結果將有助於馬來西亞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碳市場架構。

日本 開放平台活絡碳權買賣

日本於2023年10月啟動由東京證交所經營的自願碳交易機制,這是日本因應氣候變遷邁出的一大步。該交易機制允許政府認證的碳權「J-Credit」的買賣,計有企業、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等188個實體單位可進行交易。在此機制下,每個交易單位對應一噸二氧化碳當量,每天進行兩次交易。

此一機制的設立,使原本只能依靠企業間一對一交易的碳權,得以在更開放且透明的平台上交易,進而更容易找到交易對象。東京證交所不僅促使碳定價透明化,也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透過再生能源和節能設備的使用及森林管理等方式來減少碳排放。

為促進市場發展並增加流動性,東京證交所於去年11月底開始試驗造市機制,計劃持續至2024年2月底,這是過渡至全面運作的重要步驟,目前東京證交所已規劃自2026年4月開始全面運作。此外,日本SBI控股公司也已登記成為交易「J-Credit」、再生電力憑證及民間自願性碳權的交易所,這意味東京證交所將面臨國內市場的競爭。

展望未來,日本政府已計劃在2027年設立碳排放交易機制的準則,並於2034年開始標售發電產業的碳排配額,這將是日本實施十年碳定價計劃的一部分,更將現有的「產官論壇綠色轉型聯盟(GX League)」發展為全國強制遵循機制,以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長遠目標。

韓國 亞洲首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法

自2015年起,韓國已實施全國性的碳排總量管制與交易機制(Cap and Trade),成為東亞首個全國強制遵循的碳排放交易機制。此機制涵蓋韓國約7成的經濟活動,包括國內電力、工業、建築、廢棄物、運輸及航空業等684家主要碳排放企業。碳配額根據生產水準和貿易密集度指標免費分配,但至少10%的配額需透過拍賣形式出售。

然而,由於碳配額價格在2023年跌至歷史新低,韓國政府於2023年9月宣布計劃擴大參與範圍並推出期貨商品,以提振市場流動性。此外,韓國環境部與韓國交易所公司(KRX)及當地券商合作,計劃在2024年8月推出連結碳排配額的指數投資證券(ETN),有望使韓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向散戶投資人開放碳排交易的國家。韓國並計劃於2026年開始減少碳配額的總量並提高強制購買比例,以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進而打造更健全、活躍的碳市場。

381pics 2-1
韓國政府為了減少車輛的碳排放,從政府部門做起,規劃50%的公車和20%的計程車在內,將被電動汽車取代。

中國大陸 2023年碳交易涵蓋7成總碳排量

中國大陸自2011年起開始研究碳市場的實施機制,首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2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在8個地區進行碳市場試點。到了2021年,中國大陸的碳市場進入新階段。3月份,生態環境部發布新的總量管制立法草案《為碳排放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修改稿)》,並於同年7月正式實施全國範圍的碳排放交易。這個全國性的碳排交易機制初期由上海證交所營運,涵蓋每年排放約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2,200家發電廠。

中國大陸碳市場是以企業碳排放強度與所處行業平均值進行對比,做為企業分配免費排放額度的依據,企業可藉由減少營運的碳排放強度,銷售多餘的配額。此外,碳交易市場初期額外的配額透過拍賣競標進行,此一機制未來將逐步過渡到有價配額。

隨著碳市場的成熟和發展,中國大陸計劃最快於今年擴大碳市場的範圍,將碳交易從電力領域擴展到其他汙染產業,如石化、化工、建材、鋼鐵、非鐵金屬、造紙、國內航空等。北京當局的目標是至2030年將碳交易擴展至涵蓋總碳排量的70%。

381pics 2-1
中國大陸計劃最快於今年擴大碳市場的範圍,將碳交易從電力領域擴展到其他汙染產業,如石化、鋼鐵等。

印尼 規劃連結碳交易與碳稅

印尼2023年2月實施煤電廠強制碳交易的第一階段,9月底啟動印尼碳交所,由印尼證交所營運,主要交易兩種碳權:「企業行為人技術批准排放門檻」(特定企業或活動的最高排放上限,未達上限者可用於交易,但只能在國內交易同類碳權)以及「溫室氣體減排憑證」(證明已減排的憑證,能跨國與跨產業交易)。

在碳交所的首次交易中,共計成交459,914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以每噸69,600印尼盾(約4.51美元)成交。印尼政府預計在2030年之前,透過3階段計劃,逐步擴展強制遵循的措施,涵蓋裝置容量超過100MW的發電廠,並最終將石油和天然氣發電廠也納入此範圍。

印尼政府正在起草3項法案,以建立碳稅的法律基礎,並計劃在未來進行碳稅與碳交易並行的機制。也就是說,若企業未能遵循碳交易機制,將被課以與國內碳市場掛鉤的碳稅。印尼碳稅本應於2022年4月生效,但一再延遲,印尼政府於2023年10月表示,有信心於2025年實施碳稅,以期活絡碳權交易市場。

因應氣候變遷壓力,許多國家開始建立碳交易機制。根據世界銀行年度報告,2022全球碳市場規模雖持續成長,已達950億美元,卻僅涵蓋23.5%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中碳稅涵蓋5.5%,其餘百分之18%則由碳權交易所(ETS)所涵蓋,也就是說全球還有76.5%的排放尚未被納入管理,顯見全球各國在減碳的路上仍需積極努力。■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