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過後,消費者重新分配休閒娛樂預算,加上在通貨膨脹影響下,更是精打細算,普遍將錢優先花在久違的旅遊活動,而非喝酒消費,且年輕世代偏好低酒精、零酒精及精釀啤酒,導致威士忌、葡萄酒及清酒等傳統酒類銷售受到明顯影響。
全球酒市景氣不如過往,大家都在找原因,一般認為全球通貨膨脹是主因之一。為了抑制通膨和投機性熱錢,各國央行在2022年至2023年期間不斷升息,貨幣政策的緊縮,直接減少民眾的消費和投資意願,間接導致高價酒類購買及收藏熱潮的退燒。
其次,先前受新冠疫情和烏俄戰爭影響的酒品供貨問題,在2023年已恢復穩定。隨著供應鏈的正常化,市場上過度追搶的情況得以緩解,威士忌等高價酒品的價格也逐漸回歸正常。然而,之前的囤貨行為造成現有庫存壓力龐大,導致菸酒專賣店須減少進貨量,並嘗試透過推薦性價比高的二線品牌,或比較好入手、價格相對親民的酒款,以擴大消費族群,降低庫存壓力,但也使得整體銷售金額下降。
再者,民眾於疫情期間大量消費酒精性飲料的情況,在出國旅遊逐步復甦後有所轉變,民眾的休閒娛樂預算重新分配,消費者更願意將資金規畫於出國旅遊,而非高價酒品。
種種因素影響,2023年全球酒市並無成長,威士忌市場所受到的衝擊尤為明顯。根據蘇格蘭威士忌協會的數據,2023年蘇格蘭威士忌在其主要出口市場,包括印度、法國與美國的出口數量皆呈現下滑,其中,2022年蘇格蘭威士忌出口數量領先的印度市場,其出口數量更由2022年的2.19億瓶驟降至1.67億瓶,下跌幅度高達24%。
伴隨出口數量的下滑,2023年蘇格蘭威士忌的出口金額出現9.5%的跌幅,由62億英鎊降至56億英鎊。整體而言,蘇格蘭威士忌的大多數出口市場均呈現衰退。
然而,亞洲市場卻有不同光景,新加坡和台灣市場在2023年皆出現出口金額成長。其中,新加坡以3.78億英鎊的出口金額和19%的成長率,位居第三,而台灣則以3.41億英鎊的出口金額和8.3%的成長幅度,位居第四。
此外,關於近年大為搶手的日本威士忌,據日本財務省貿易數據,2020年日本威士忌出口金額為271億日圓,20年來首度超車日本清酒,奪下酒類出口的冠軍;2022年出口金額飆升到560億日圓,直接翻倍,也進一步拉開與清酒出口額差距。不過,2023年日本出口的威士忌總量為1,290萬升,略遜於2022年的消費量1,420萬升,總價值略高於500億日圓,相較於2022年則出現下滑。
2023年,全球葡萄酒產業也遭遇空前挑戰。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Vine and Wine,OIV)報告,全球葡萄酒產量跌至自1961年以來的最低點,僅237億公升,較去年減少10%。這主要歸因於極端氣候條件及黴菌病害的影響。
全球葡萄園面積持續萎縮,尤以歐洲國家受災最為嚴重。其中義大利葡萄酒產量下降23%,主要由於中南部地區的暴雨造成霜黴及洪水和冰雹的破壞,而其他歐洲國家也因氣候變遷而受到減產影響,如德國下降3.8%、匈牙利下降2.1%、奧地利下降6.5%,西班牙的葡萄酒產量更是下降20%,達到1995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總計2023年全球總面積縮減0.5%至720萬公頃,這已是連續第三年下降。
除了產量減少外,葡萄酒消費量也面臨下降的趨勢,2023年葡萄酒的全球消費量為221億公升,相較2022年下降2.6%。消費者購買力減弱的部分原因是通貨膨脹導致價格上漲,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導致葡萄酒消費量減少,也是原因之一。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大陸的葡萄酒消費量迅速成長,帶動全球葡萄酒市場的繁榮。然而,疫情過後的中國大陸經濟低迷,2023年葡萄酒市場降幅高達25%,僅剩680萬公升,導致2023年全球葡萄酒消費下降。
在國際貿易方面,根據The Wine Chronicle的數據,2023年全球葡萄酒的出口量較2022年減少6.3%,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然而,出口總額卻仍有360億歐元,較2022年376億歐元僅下降約4.3%,這是拜價格上升所賜。全球通膨壓力下,生產商、進口商和分銷商成本上升,推升葡萄酒價格來到每公升3.62歐元,自2020年以來成長29%。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葡萄酒市場的M型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根據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機構(IWSR)報告指出,在整體消費力下降情況下,高價產品如布根地特級園、波爾多列級名莊和高價香檳的銷售仍非常強勁。以LVMH集團為例,該集團擁有Moët et Chandon、Krug、Armand de Brignac等知名香檳品牌,在整體香檳銷售下跌約8%的情況下,其營收跌幅僅4%,獲利更是僅微幅下跌2%,顯示高級品牌和高價產品在市場上依然搶手。
相較於威士忌和葡萄酒,啤酒顯得更平易近人,市場呈現成長趨勢。根據Future Market Insights(FMI)報告,2022年全球啤酒市場值約為713.27億美元,2023年增加至759.1億美元,年成長率達到4.28%,FMI預計在未來10年內,全球啤酒市場總值將成長至1,679.5億美元。至於市場占比,美國目前在全球市場占比約19.7%,名列第一、中國大陸占有9.8%,而德國則占6.5%。
消費者對精釀啤酒和高價啤酒的偏好,是此波市場成長的主要驅動力。此外隨著線上購物的普及和消費者購買習慣的變化,電子商務成為啤酒品牌擴大影響力和增加銷售的一個重要途徑。由於電子商務的崛起,使消費者能夠方便地從家中購買本地和國際啤酒品牌,也改變啤酒市場的面貌,尤其是手工啤酒廠所生產的精釀啤酒,日漸受到消費者歡迎。
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GlobeNewswire等不同來源的數據,2023年全球啤酒市場規模約為109.22億美元至130.4億美元。預估至203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34.79億美元到293.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介於8.9%至9.43%之間。
精釀啤酒銷售強勁,而價格上漲也讓消費者很有感。過去3年來,全球疫情對各方面的影響,也對生產和物流形成困擾,進一步增加營運成本。受到全球航運價格和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許多精釀啤酒生產商不得不將這些成本反映在啤酒價格上。根據歐洲釀酒商協會的數據,2023年生產成本較2019年增加25%,這種趨勢導致2024年啤酒價格進一步上漲。《WSD酒訊雜誌》訪問台灣精釀啤酒代理業者所言,2024年初國外許多精釀啤酒品牌已陸續漲價以反映成本,漲幅大約在8%~10%左右。
雖不像威士忌、葡萄酒、啤酒市場規模如此龐大,但日本酒近年的戲劇性發展值得觀察。日本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日本酒的出口金額截至2022年連續13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2023年卻轉為減少,出口量約為290萬公升,減少19%,為14年來首次減少。一般來說,日本酒除了須使用日本產的米為原料,更強調一定要在日本國內釀造生產,因此無論是台灣,甚至美國等其他區域採用相同的原料和釀造方法,都只能稱為清酒(SAKE),不能稱之為日本酒。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中國大陸和美國是日本酒2023年出口的兩大目的地,分別占比30%和22%。然而,由於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放核廢水的影響,中國大陸已全面禁止進口日本的食用水產,連帶影響中國大陸日本料理餐廳的日本酒銷量下降。至於美國,高物價和通貨膨脹對消費者心理造成影響,導致商品流通放緩。
不過,儘管面臨挑戰,日本酒的出口價格卻出現上升。根據日本酒造組合中央會的統計,2023年每升日本酒的出口價格為1,407日圓,較去年上漲6%,且是10年前的2倍以上。主因是日圓貶值推動高價位日本酒的出口。在美國市場,日本酒每公升出口價格上漲16%,達到1,398日圓。中國大陸市場價格則上漲12%,達到2,151日圓。
隨著全球對高價日本酒需求的增加,一些新創企業如Clear正在強化對美國和中國大陸等海外市場的出口。該公司銷售的每瓶日本酒售價達38,500日圓,2024年第一季的出口量較去年同期成長10倍之多。Clear社長生駒龍史受訪表示,來自泰國、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需求在增加中,高價日本酒愈來愈受到富裕階層歡迎。傳統釀酒企業也在積極開拓高價市場。例如,「楯の川酒造」的高價品牌「光明」每瓶售價達242,000日圓,主要出口到海外的富裕階層市場。
除了日本酒的出口外,日本業者近年也積極在海外設立據點,生產清酒。例如,擁有高級清酒品牌「獺祭」(Dassai)的旭酒造株式會社(Asahi Shuzo),在美國紐約海德公園設立全新釀酒廠,擴大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這座釀酒廠已於2023年9月下旬正式開幕,並在10月開設遊客中心,供大眾參觀和品嘗產品。
這項擴張計畫約花費7年時間和8,000萬美元的建設資金。此舉不僅是為了擴大獺祭在美國的市占(目前僅2%),也希望透過在當地生產,提升消費者對於日本清酒的認知和接受度。獺祭的國際擴展,也可能帶動更多清酒品牌前進海外生產,進而推動清酒在全球市場上繼續成長。
綜觀全球酒品市場,雖在2023年並未有顯著成長,但可觀察到市場需求的多樣性。隨著經濟環境、地緣政治情勢及消費者偏好的進一步發展,可預期未來酒品市場將出現許多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