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國際脈動驅使,新政府願景大多圍繞在「智慧科技島」的產業戰略思維,以「創新經濟」與「智慧國家」兩大主軸延伸,發想出境外關內、境內關外雙重概念,欲打下基礎,讓台灣在未來十年內,蛻變為創新解決方案的「淨輸出國」。總覽520後,在日本、美國、歐洲、印太設立海外產業園區的輪廓愈來愈清晰,開始可以想像所謂的「經濟日不落」。
內閣改朝換代,高調顯露「經濟日不落」雄心,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前夕,旋即獲選《時代雜誌》(TIME)2024年百大影響人物(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2024)。從外媒觀點,顯然國際間相當重視此次政權交接,加上適逢全球改選關鍵年,後續的地緣貿易、半導體矽島布局格外受矚目。對照彭博(Bloomberg)記者提問:「地緣危機升溫,半導體等高科技先進產業將遭遇更多不確定性,執政該如何減緩衝突帶來的風險?」其試探意味濃厚,基本上可得知國際主要觀察重點。
大方向來說,新內閣面臨全球智慧化的空前挑戰。這在賴清德總統被評為2024年百大影響人物的同時,曾公開發表見解,定調台灣位處新電腦革命、AI革命、新工業革命的中心位置,已經成為影響全世界的關鍵支點。
賴政府就職演說延續這基調,以「世界繁榮推手」為題同樣呼應,新內閣的產業主軸將圍繞「前瞻未來,智慧永續」,與產業界合作推動下一階段的經濟藍圖。
首先觀察就職演說框架,表達台灣握有半導體晶片矽島優勢,下一步目標是,全力推動「人工智慧之島」成形。以「人工智慧產業」廊道,銜接量子電腦、機器人、元宇宙、精準醫療等新創投資,帶來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以及次世代通訊「五大信賴產業」發展潛力,進而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新政府允諾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協助半導體產業鏈完整發展,鼓勵台商擴大投資,並有意在台灣成立無人機供應鏈的亞洲中心,深入中低軌道衛星的通訊產業鏈,逐步擴張「經濟日不落」領土,「無論太陽從哪裡升起,都可以照到台灣企業。」賴清德總統說。
在賴清德總統發表的就職演說裡,再三暢談「經濟日不落國」輪廓,建立在半導體產業鏈優勢,隨著新內閣運轉啟動,宣示將站穩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把握地緣政治變化所帶來的商機。
上述的起手式,獲得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初步正面贊同,肯定其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尤其「日不落」概念完全呼應產業全球化所需資源,有利半導體產業布局海外,算是良性的開端。
而順應新政府「大經濟」政見,賴清德總統大力延攬崇越集團前董事長郭智輝入閣,其科技產業背景色彩強烈,過往經驗涉足半導體、光電、綠能、環保、生技領域,與發展政策藍圖不謀而合,將領銜經濟部規劃產業經貿雛形。
私下觀察郭智輝動向,馬不停蹄地拜會工商界大老,數度赴竹科科技廠交流,亦與中小企業總會、風電產業協會懇談。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盼他為新內閣注入新思維;至於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則看好郭智輝能夠強化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可見得產業普遍抱持高度期待。
巧合的是,新內閣就任不久,台北國際電腦展登場,讓全球AI核心科技巨擘,包括超微執行長蘇姿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高通總裁艾蒙競相訪台,時間點微妙,極具象徵意義。
超微(AMD)已經加入經濟部A+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畫審查,在鎂光燈的追逐下,再次提升台灣能見度,等於揭幕台灣科技產業布局。
以「經濟日不落」遠大政見貫穿未來4年施政願景,對應資策會(III)調查,台灣ICT產業將在2027年突破1兆美元,其中台灣製造僅占25%,海外製造占比卻高達75%,尤以日本、印度、墨西哥成長速度最顯著,種種跡象判斷,半導體AI產業鏈前往海外布局的時機趨於成熟。
經濟部長郭智輝先發產業政策,有意採取「境外關內」,類似「海外科學園區」的概念,參考台積電(TSMC)陸續在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設廠經驗,尤其選址德國東部的決策,地理區位鄰近中東歐捷克、布拉格,一旦有當地科學園區為後盾,形成中小企業群聚效應,可望成為德商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等供應廠商的夥伴。
不同過往中小企業單打獨鬥,獨力赴境外工業區設廠,郭智輝認為,有必要展現政府態度,讓中小企業在「境外生產」如同「關內」。
遵循此一大方向,經濟部一步步開闢合作開發路徑,策略性推進「境外關內」,台商布局重點區域雛型,逐漸有了眉目。
根據郭智輝概述,首先將鎖定日本與新南向國家,規劃接洽日本九州,打造半導體工業區,率領10%至15%的廠商前往搶灘布局,以大廠帶動小廠,讓中小企業有機會參與大企業AI產業供應鏈投資,拉近與日本廠商的距離,提升台灣AI半導體產業量能,「帶著台灣的製造園區走向世界」,締造「亞洲AI矽島」。
未來視廠商意願,「境外關內」版圖可能繼續擴大,擴及美國德州、墨西哥。
此海外科技園區概念,可視為「經濟日不落」領地向外延伸,因此也要盤點布局需求的用地、水電,以「團體戰」方式,盡可能在當地爭取稅賦、水電減免,再由公股企業、或另外成立「開發服務公司」,協助降低中小企業赴海外投資障礙。
另外,延續先前在越南、菲律賓、印尼、緬甸、柬埔寨等8國設立的台灣投資窗口,經濟部預計再建置「海外單一窗口服務」,藉由「一站式服務」幫助貿易廠商快速設廠、串聯客戶,打造專業產業聚落,擦亮「台灣Select」(台灣嚴選)品牌拓銷海外市場。
在「境內關外」成形前,甫接掌的經濟部團隊仔細觀察近年投資地圖,掌握到除了日本,台商在東協各國的投資也相當多元,從早期紡織傳產,到現在電子資通訊、汽車、半導體,甚至健康生技醫療產業,都已進入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投資。
由此判斷,台灣已躋身全球重要供應鏈夥伴,或許可透過半導體合作為布局籌碼,「水到渠成」推進開發園區。
前方有「境內關外」旗幟在開疆闢土,在郭智輝的想像裡,「經濟日不落」的領地亦包括「境外關內」。換句話說,即是號召外國工商廠商來台投資,尤其台灣具半導體、精密機械等完整產業聚落基礎,可引進國際品牌、先進製造技術,將世界帶入台灣,產生更強而有力的連結及更深層的互惠。
相反的,「境內關外」則要讓外商在「境內製造」如同關外般便捷,在類似Outlet場域,享受稅賦減免補貼紅利,提升全球外商進駐意願。
於是,新內閣的藍圖中,由經濟部吹響號角,數位發展部攜手國發會,共同研商籌設「AI生態園區」,初期規劃北台灣、南台灣各設一座園區,政策引導向國際AI獨角獸、新創公司招商,善用台灣資通訊軟硬體優勢,對國際招商,扶植軟硬體一條龍產業鏈,期望能在兩年內突破新台幣1兆元產值。
另預計將原「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至2027年,鎖定半導體及AI產業,提供土地租金優惠、專案貸款等措施,支持外資與台商留在台灣投資。
面對新內閣擘劃的「境外關內」施政概念,不只商總理事長許舒博提示「供電不穩定」問題,科技巨頭輝達、超微也提到,要在台灣投資50億元、設立第二個超級電腦研發中心,但輝達已表態,AI超級電腦中心須設在「能源充沛」的地點,暗示台灣的確需要更充足、穩定、乾淨的電力。
新內閣未來將推行「境外關內」,背後的缺水、缺電、缺工課題何解?經濟部估算,隨著AI投資、雲端運算、半導體設廠持續增加,必須修正電力供需預測誤差,預計在2025年規劃新增7部燃氣機組,供電增加236萬瓩;在非核家園的目標下,全面發展安全穩定的綠色電力。
無論境內關外、或境外關內,概念皆離不開區域經貿布局。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在「2024東協台商一千大調查暨論壇」表示,東協就是台灣前往世界最好的、基礎最穩固的跳板,可將台商在東南亞布局視為台灣國力延伸。
特別是印太區域,被賴清德總統標定為重點發展區域,「印太產業園區」理所當然成為重要政見之一,目標與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家簽署投資保障協定。
新政府允諾,將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印太經濟架構(IPEF)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繼續深化「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連結,同時與美、日、歐等國簽署雙邊及多邊經貿協定。
眼前日益頻繁的多邊貿易,不僅是半導體競爭,供應鏈面臨更嚴苛的2050淨零轉型、國際邊境碳關稅壓力,新上任的環境部長彭啟明傾向「碳費先行」加速徵收碳費,當務之急建立半導體、電子零組件、水泥、鋼鐵等產業的起徵標準,甚至從長計議銜接「碳稅」。
現階段環境部態度朝向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邁進,加速產業綠色轉型,以解決碳關稅問題,尋求開拓供應鏈發展的空間。
以上「經濟日不落」的版圖構築,顯見新內閣以台灣為核心,建構切入全球經貿的安全韌性。
台灣此次政權交接被國際放大檢視,外媒權威彭博(Bloomberg)親自參與賴清德總統520就職演說,第一手觀察透露,這將決定未來4年的美中關係走向。
很顯然的,國際觀點一致認同,台灣為全球晶片製造中心,已無法缺席世界經濟。《時代雜誌》(TIME)專文撰述,表達美國政界對賴政府的正面評價,「當今世界局勢正瀕臨劇變,台灣的決策將影響亞洲的未來。」
尤其2024年是全球關鍵選舉年,包括美國、歐盟都正在進行改選,其中美國白宮大選的結果,將可能影響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動。而中國大陸在520前夕,宣布對台灣、美國、歐盟和日本展開聚甲醛反傾銷,涉及工程零件、汽車和消費電子產業,雖影響有限,卻暗示敏感的地緣貿易,未來將再起波瀾。
因此,在這場棋局中,新政府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賴清德總統就接見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TCCNA),遊說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亦努力擴大簽訂雙邊投資保障協定(MOU),深化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貿易夥伴關係。
可以確定的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中,可見新政府「經濟日不落」的野心,要讓台商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走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