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燃料有許多種類,其中「電子燃料」(e-Fuel),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再生能源製成燃料,被認為是一種綠色燃料,能在未來取代傳統燃油,為汽車工業提供電動車以外的創新選項。然而生產e-Fuel的龐大成本及耗能成為阻礙,e-Fuel是否能做為燃油車的救世主,有待觀察。
汽車減碳,除了電動化外,還有其他選擇,如e-Fuel。在全球積極尋求減碳解決方案之際,e-Fuel受到矚目。支持e-Fuel的歐洲合成燃料聯盟(e-Fuel Alliance)抱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在市場條件合適的情況下,e-Fuel有潛力在2050年替代傳統燃料。
2021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一籃子政策「FIT for 55」,計劃至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1年減少55%。其中,關於汽車產業的重要決策,包括從2035年起在歐洲禁止銷售所有非零排放的乘用車及小型商用車(廂式貨車)新車,市場完全轉向電動車(EV)和燃料電池車(FCV)。
這項政策在2022年10月獲得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的初步同意,並於2023年2月正式通過。然而,在推進過程遭到來自德國、義大利和波蘭等國的強烈反對。這些國家採取的反對立場,使得該法案通過一度面臨不確定性,因為歐盟的法律通過,需要至少15個成員國支持,並且涵蓋超過65%的人口。
德國堅持使用e-Fuel,主要是考慮到其發達的汽車工業。《Euronews》報導指出,目前德國約有80萬的就業機會直接與內燃機製造相關。如果未來歐盟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將對德國汽車工業造成巨大衝擊。使用e-Fuel可以為傳統的內燃機汽車工業提供持續發展的可能。此外,民意調查顯示,68%的德國民眾不支持歐盟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汽車的提案。
面對反對聲音,2023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與德國政府達成妥協,有條件地允許2035年後繼續銷售以e-Fuel為燃料的新車。這樣的決定讓e-Fuel得以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儘管主流仍將是零排放車輛。這項決策的實施將如何影響全球永續發展仍有待觀察,就現況顯示,在未來全面轉向零排放前的過渡期,積極尋求再生能源如e-Fuel的多元解決方案,可見有其必要性。
e-Fuel是一種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氫氣的創新燃料,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燃料主要透過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來發電,進而電解水產生氫氣,同時利用直接空氣捕捉技術(Direct Air Capturing,DAC),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
e-Fuel可在所有傳統的燃油內燃機中使用,儘管它的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其產生的二氧化碳量與生產過程中捕捉的幾乎相等,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實現「碳中和」的燃料。這使得油車及油電混合動力車(HEV)有了更綠色的燃料選擇,也為汽車產業提供達成碳中和目標的有效手段。
除了在陸地交通工具中的應用,許多業界專家更看好e-Fuel在航空產業中的應用前景,認為它可能成為航空業實現淨零排放轉型的關鍵解方。
e-Fuel做為一種創新環保燃料,在開發過程面臨不少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高昂的成本。在e-Fuel的生產過程中,能量轉換效率相對較低。從製備氫氣、生成一氧化碳到製備鏈式碳氫化合物,大量能量在轉換中流失,進一步推高生產成本。根據非政府組織交通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的報告,預計到2035年,德國e-Fuel的價格可能高達每升2.8歐元(約新台幣100元)。這樣的高價會使得收入較低的消費者難以負擔。
能源消耗是另一大挑戰。T&E的研究顯示,在相同能量消耗的情況下,電動車可以行駛的距離是使用e-Fuel車輛的6倍。也就是說,與純電動車相比,e-Fuel的能源利用效率明顯低了許多。
另外需注意,儘管e-Fuel的燃燒過程被視為「碳中和」,燃燒時仍然會釋放其他污染物,如有毒的二氧化氮和致癌粒子等。在推廣e-Fuel時,這些環境和健康風險也需被充分考慮和解決。整體而言,儘管e-Fuel理論上為實現環境永續提供可能,但發展過程面臨多重挑戰,仍有待透過技術創新和成本管理來克服。
由於e-Fuel的生產技術門檻頗高,且成本驚人,目前全球只有少數企業投入製造。保時捷投資智利公司Highly Innovative Fuels(HIF)11.6%的股份,積極推動利用智利豐富的風能資源生產e-Fuel。位於旁塔阿雷納斯(Punta Arenas)附近的生產廠已於2022年12月落成,命名為哈魯奧尼(Haru Oni),這是當地的方言,意為「風的土地」。智利南部的氣候為生產e-Fuel 提供理想的環境條件。這個地區鄰近麥哲倫海峽,每年約有270天都在吹風,風力渦輪機得以滿載運轉。
當地生產的e-Fuel可如傳統燃料從卡博內格羅港(Port of Cabo Negro),透過現有基礎設施配送至世界各地,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內燃機,包括傳統汽車和高性能賽車。
保時捷指出,其e-Fuel計劃前導階段,預計每年將生產約13萬公升的e-Fuel。第一批e-Fuel將會用於保時捷的Mobil 1 Supercup。前導階段結束後,保時捷於智利生產的e-Fuel,2024年將會達到每年5,500萬公升的生產規模,更希望於2年後達到每年5.5億公升的產出。
成立於2019年的挪威能源科技公司Norsk e-Fuel,於2024年開始生產e-Fuel,計劃在2026年達到2,500萬公升的產量,並於2030年提供挪威航空20%的合成燃料。挪威航空投資5,000萬挪威克朗(約497萬美元)取得Norsk E-fuel的10%股份,在挪威中部的Mosjøen市設廠合作生產e-Fuel,以促進航空產業永續化。對此,挪威航空執行長Geir Karlsen曾表示,e-Fuel是航空業的關鍵條件,與Norsk E-fuel的合作案不僅對挪威航空永續化極具意義,也是挪威航空業的里程碑。
BMW也向e-Fuel新創公司Prometheus Fuels投資1,250萬美元,福斯汽車、馬自達等汽車製造商也對此項技術表達支持。德國的大型汽車零件供應商,如博世(Bosch)、采埃孚(ZF Group)和馬勒(Mahle),以及從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到雷普索爾(Repsol S.A.)等石油和天然氣巨擘,皆是產業遊說團體e-Fuel聯盟的成員。整體來說,e-Fuel可以用於燃油汽車,並透過現有的化石燃料物流網路進行運輸,這對燃油汽車零件製造商和運輸汽油及柴油的公司來說,是個好消息。
e-Fuel做為一種綠色燃料的應用,能夠為現有車輛提供減碳解方,而不必將所有車輛都替換為電動車,這對於減緩全球暖化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全球許多地區仍然依賴內燃機車輛的情況下。然而,批評者指出e-Fuel製造是能源密集型的過程。以上述挪威能源科技公司Norsk e-Fuel為例,預計其全面生產將耗損每年1.4 TWh的電力,這是挪威全國總生產電力的1%左右。
這些情況凸顯推動e-Fuel做為環保替代燃料仍有許多變數,包括成本效益、能源效率、以及對現有電力基礎設施的影響等。此外,根據T&E的分析,估計到2035年,e-Fuel只能夠滿足歐洲約2%的汽車使用,意即歐盟的2.87億輛汽車中,只有500萬輛可以使用這些燃料。顯然e-fuel要真正對凈零碳排做出巨大貢獻,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