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形態的塑膠製品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卻也為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塑膠汙染。根據統計,全球自1950年代開始製造的塑膠產品,至今仍有超過90%沒有被回收。在強調環保永續、鼓勵減塑的趨勢下,從源頭直接淘汰塑膠包裝、擴大消費者重複使用的商業模式逐漸被重視,「無包裝商店」的消費形式,不僅實踐永續循環的概念,也重新定義生活風格。
顧名思義,「無包裝商店」意指店內商品不提供一次性包裝或容器,採裸裝方式販售,鼓勵民眾自備容器、袋子前來購物,並依照個人需求填裝商品份量,進而實踐減塑零浪費的環保理念。無包裝商店的消費模式,在台灣並非首見,早在塑膠包裝不普及的年代,巷口的零售商店如雜貨店、農糧行等,就有異曲同工的消費模式,許多商品需要帶著自家容器前往,採秤重方式販賣。
製品帶來的便利,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繁複包裝與精緻講究劃上等號,購買的商品用塑膠袋隨手一裝就能帶走,量販式的生活用品採購,對小家庭來說也經常造成浪費。隨著友善環境與地球永續的觀念抬頭,結合客製化採買需求,強調「用多少、買多少」的無包裝消費形式,逐漸發展為一種新型態的生活風格。帶著家裡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前往無包裝商店,面對一字排開的食品、清潔用品、洗沐用品及生活用品,挑選、秤重,自由決定符合生活的用量,將減塑環保付諸行動,形塑極簡老派的精緻生活。
透過減塑行動實踐環保永續發展,是無包裝商店的核心價值,但無包裝的消費模式想要普及,目前仍面臨品牌不夠多樣化、秤重計價過程耗時、洗沐用品分裝販售法規限制,及環保消費前都要事先規劃等問題,要克服實踐環保永續的困境,除了消費者身體力行支持無包裝消費,也需要更多懷抱理念的人投入減塑行動,像種子般在社區生根,讓環保消費行動在台灣遍地開花。
目前全台有超過30家無包裝商店,一間商店就像是一個據點,讓在地居民體驗無包裝的綠色生活,也是與街坊鄰里交流激盪減塑環保理念的所在。利用社區裡的空間舉辦多元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力量,傳遞環保是一種選擇,也可以是一種有趣的生活模式,吸引更多人為地球盡一份心力。面對洗沐用品裸裝販售的法規困境,創新的銷售型態或許可作為解套,例如與品牌合作,將玻璃罐作為補充罐並提供退瓶費用機制,回收滅菌後重複使用,協助民眾實踐環境友善、永續生活的理念。
無包裝商店遍布台灣北中南各地,在有志者的經營下,每間商店都獨具特色,別有風格。「每次消費都是為了你所想要的世界投票」,是「三時生活實驗室」的創辦理念,認為透過無包裝購物過程,讓民眾更深刻體認環保的重要性,店內商品也具有環境友善、可重複利用的特點,例如竹牙刷、布衛生棉等,期待透過商品實踐人與自然共好的議題。
「山盟商行」除了以無包裝方式販售日用商品、果乾食品,連店內裝飾都採環境友善的原料製作,徹底貫徹環保理念;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家務室」轉型循環概念選物店,規劃主題講座、平台活動,期待更多人從消費者變成參與者,讓減塑環保在社區扎根。
時下流行的無包裝商店,就藏在街頭巷弄裡,不少平台提供盤點資訊,如行綠勇者、自備客、全台無包裝商店尋寶圖等,上網輸入關鍵字,也會跳出百萬筆資料可供參考。想實踐綠色消費減塑行動,展開新型態的永續生活,就從離家最近的無包裝商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