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56/ FEBRUARY. 2021
回首頁

總論篇貿易戰、疫情衝擊全球戰勝新年波動 掌握金融情勢

美中貿易戰、疫情兩大因素持續牽動全球區域及各國政經角力。展望2021年,一般預估全球經濟至少要到下半年才能擺脫疫情影響,而在復甦進程中,地緣政治、刺激及紓困政策等帶來的變數,將持續衝擊全球金融情勢。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疫情、貿易戰讓美元匯率直直下跌,更進一步衝擊台灣貿易業,業者無不希望政府能祭出相關匯率政策,搶救市場。

綜觀全球金融情勢,關注重點包括產業供應鏈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全球通貨膨脹、央行角色定位、美元匯率等議題,而包括疫苗上市後的疫情控制情況、新刺激措施的落實及企業違約率情況等,無疑將左右全球金融走向。

一般認為全球經濟得到2021年下半年才開始復甦,且呈低成長、低利率及低投資的三低態勢。至於復甦型態為何?從「V」型、「U」型或「W」型的眾說紛紜,至今愈來愈多專家認為,後疫情時代復甦將呈「K」型。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在《紐約時報》專欄分析,當前同一經濟體呈現兩樣情,堪稱「K型復甦」。

造成「K型復甦」的一大主因,在於各國政府為因應疫情祭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救市措施,導致資產規模急遽擴張至歷史新高。對此,我國中央銀行分析,此舉雖有助恢復金融信心,但也影響金融穩定、擴大貧富差距、引燃高通膨的質疑,同時出現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呈兩極化的「K」型復甦。

「K」型復甦 加大貧富差距

然而,「K型復甦」有兩種解釋。其一:「K」型上端是金融市場,下端是實體經濟,疫情之下,金融市場頻創歷史新高,以美國股市來看,那斯達克指數衝上1萬2,000點,實體經濟卻跌至歷史新低,美國第二季GDP萎縮31.7%,為史上最慘跌幅。

第二種解釋是:「K」型的上端是科技類股、產業龍頭、高所得者、白領階級,下端是景氣循環類股、中小企業、低收入者、藍領階級。在疫情衝擊後,兩者走勢呈現兩個極端,前者走高,後者持續低迷。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進一步說明,隨金融資產價格上升,就業市場復甦緩慢,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可能讓全球消費力道減弱,影響未來全球經濟成長,因高所得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一般較低,低所得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加上美國民間消費需求占全球比重為30.6%。

黃蔭基分析,研究顯示,所得100分位,金字塔頂端1%極高所得者持有全市場52%股票與共同基金,剩下99%所得者,持有不到一半,貧富不均嚴重。我國經濟部次長陳正也表示,網路與電腦程式相關應用與產業,不斷往上飛漲,包括遠距商務、教學、醫療等,且是相對高收入族群。但另一方面,需要跟人接觸的職務,例如服務業、觀光業或低階勞工行業,經濟狀況一路下滑,如此將導致工作機會萎縮,且財富分配惡化、城鄉差距拉大,接著就是高教育、低教育程度的階級分點。貧富差距擴大無可避免將帶來社會動盪,這是企業展開布局時必須納入考量的因素。

「K型復甦」的另一種解釋是,上端為科技類、產業龍頭、白領;下端則是景氣循環類股、中小企業、藍領,疫情讓兩者走向極端。

美元表現 優於其他主權貨幣

此外,美元升值帶來的影響,也是企業關注重點。2020年12月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召開全年度最後一次會議,決定維持0%到0.25%的政策利率至少到2023年底,且繼續每月至少1,2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力度。

也就是說,美國貨幣政策的寬鬆度在2021年不會減弱,此情況下,一般認為會讓美元繼續向下貶值。

然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暨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分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1年美國經濟復甦力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強勁的,這樣的結果將會對美元的下跌空間給予限制。從貨幣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在組成美元指數的貨幣加權平均值中,歐元權重57.6%、日圓權重13.6%、英鎊權重11.9%,這三大經濟體在2021年經濟復甦強度都不如美國,因此其他主權貨幣並不具備大幅升值空間,美元貶值效應也就不顯著。華爾街一般預測,即便美元在2021年繼續下貶,美元貶超過10%跌幅將是市場極限。

美國總統新上任 國際情勢待觀察

此外,聯合國報告針對世界經濟提出的五大變局預測,也是企業須注意的重點,這五大變局分別為:供應鏈深度調整、觸及壟斷痛點、公共產品來源多元化、中國大陸經濟影響力增大,及產業競爭趨於白熱化等。

其中,針對供應鏈深度調整此一變化,專家分析認為,未來全球供應鏈布局可能出現兩種趨勢。一方面,某些經濟體將更重視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促使某些供應鏈區域化及聚落化更明顯;另一方面,出於分散風險考量,企業會更重視對供應鏈實施多元化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新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雖國際關係可望趨緩,但國際智庫預測,川普4年總統任內激起的美中關係矛盾,迫使供應鏈重組,都已回不去,未來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體系的世界局勢,已成定局。在國際貿易政策上,外界預測拜登將維持「抗中」態度,但以「多邊外交」為號召,強調與盟國的合作方式牽制中國大陸,且將重返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上任後,其採取的政治策略、國際貿易動向,是企業應持續關注的焦點。

壟斷力道加強 中小企業受創深

在觸及壟斷痛點這個部分,專家則認為在疫情影響下,中小企業所受的傷害最明顯。根據過往經驗,各國實施救助政策和寬鬆措施,受益較大者往往是大型集團,導致資源壟斷情況更嚴重。此外,隨著不少大企業陷入困境,紛紛提出債務重組和破產保護產業,此將引發政府參股、金融資本控制實體經濟等問題,甚至影響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在產業競爭趨於白熱化方面,經過疫情「洗禮」,全球產業已清楚看見,未來產業發展將更依賴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數位基礎建設。某種程度而言,誰能深度掌握尖端資訊技術、擁有數據優勢,誰就能先行一步主導產業變革。

量變產生質變 應對已變的世界

整體而言,聯合國認為全球經濟原有運作秩序和競合關係將出現巨大變化,根據IMF、EIU及IHS Markit等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及各主要國家經濟將由負轉正,其中,IMF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達5.2%。

IMF報告指出,在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甦動能下,預計2021年全球GDP水準,相較疫情前的2019年略高出0.6%,但仍與疫情纏鬥的美國、歐元區、日本尚無法回到2019年的榮景。正所謂「量變引發質變」,世界經濟在疫情過後將永久改變,企業應認清世界已變的現實,及早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