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77 NOV.2022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77期・Cover Story 布局篇

2025製造強國宣示背後  貿易布局迎戰

大國博弈  沙盤推演贏局

◎撰文╱賴郁薇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法新社、美聯社
376mainpics 1

美中貿易難題是中共二十大落定後,高層領導人首要接手的重點項目。交涉複雜的脫鉤、掛鉤布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多邊貿易結盟也在其中運籌帷幄。台灣亦為全球經貿要角之一,如何聰明布局,實為考驗。


洞察兩岸貿易關係,台灣去年出口4,463億9,000萬美元裡,對中國大陸出口總額達1,874億美元,較前年成長24.8%,占整體出口比重逾42.3%,遠高於第二出口貿易市場東南亞國協(ASEAN)的15.7%;而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額雖大增30%,仍僅占整體出口貿易14.7%。

顯而易見地,兩岸經貿依然呈現結構性依存關係,單單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讓台商每年出口逾6,000億元新台幣至中國大陸。尤其積體電路、記憶體等相關電子產業,因台商具完整關鍵零組件產業鏈優勢,囊括出口前三大貨品,占比高達78%,中國大陸市場的確高度依賴台灣供應鏈。

彎道超車競速  全球貿易新秩序

回顧中共十九大上路以來,中國大陸亟欲向全世界展現以中國智慧、中國製造為傲,布局一帶一路實體經濟,試圖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以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

然而,美中科技貿易戰2018年無預警開火,雙方針對特定出口商品課徵高額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消長,也間接促成RCEP,甚至中國大陸啟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路線大刀闊斧調修,以擴大中國大陸國內市場內需為主,主導減少依賴國際進口,甚至在去年通過《十四五規畫綱要》,計畫性建構本土自主供應鏈,自許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

短短五年發生諸多改變,美國持續控制中國大陸貿易出路,以四方安全對話(Quad)、印太經濟框架、晶片四方聯盟,禁止先進製程輸出中方,致使國際貿易關係產生質變。

全球產業鏈一夕間重新布局產能,東南亞國家、中南美洲突然變成產業鏈遷移熱點。貿易趨勢反映在出口數據,台灣上月對港陸出口跌幅擴大為13.3%,縮減幅度是近42個月以來最劇。根據財政部出口統計,資通與視聽產品減幅最大,其次為光學器材、塑橡膠、電子零組件。

專業財經資訊媒體《彭博經濟》預測,2030年前,全球科技產業對中國大陸依賴度可能減低20%至40%,而硬體、電子製造廠也將在未來十年內脫鉤30%至40%。

擴大中國大陸內需  全球供應鏈大舉轉移

因此,外資已悄悄抽離中國大陸市場。根據日本帝國徵信公司(Teikoku Databank),截至今年上半年,日本企業赴中國大陸設廠的廠家銳減,已較2019年減少7%。

不只電子零組件廠TDK、空調製造商大金工業(Daikin Industries)及不少日本醫療設備商調整中國大陸生產供應鏈,豐田汽車(TOYOTA)、日產汽車(NISSAN)、佳能數位(Canon)也跟進將中國大陸產線撤離至東南亞。

377pics 2-1
全球外資陸續撤離中國大陸市場,許多汽車產業已將供應鏈布局東南亞。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研究調查指出,大批醫療設備製造商、半導體、手機零件、空調或電源模組廠商紛紛轉向,尋求越南、泰國布局生產。

台灣供應鏈廠商亦有警覺,紡織龍頭儒鴻專注製造功能性布料,極早掌握多元生產基地趨勢,加碼投資東南亞,將中上游的第一級(Tier 1)、第二級(Tier 2)供應商,轉移至印尼建立完整供應鏈。

眼看石化、紡纖產業鏈陸續轉往東南亞布局,塑膠押出機大廠鳳記也在2020年結束中國大陸產線,貿易轉向美國,自2019年以來,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額成長翻倍,逼近總銷量占比四成。

由此可知,中國大陸朝內定的經濟路線持續前行,翻轉貿易布局。而在此次大會之後,兩岸經貿又將邁入下一階段布局。台灣大宗出口導向的機械公會擔憂,產業鏈布局穩定與否取決於ECFA是否穩定,畢竟台灣並不在RCEP經貿協定特殊關稅優惠架構中。

貿易脫鉤變局下  多邊貿易市場機會

自從RCEP多邊貿易關係生效後,台灣進出口貿易商更難掩焦慮不安。RCEP成員國大多是新南向國家,經濟部國貿局盤點2020年貿易實況,台灣出口RCEP總額達1,896億美元,出口占比約57.6%,以資訊產品為主,供應鏈累計投資RCEP超過2,445億美元,包括印尼、越南、泰國,占台灣對外投資71%。至於鋼鐵、汽車零組件產業則是主要銷往歐美市場。

產經學者透視台灣的國際貿易布局,認為新南向主導的RCEP,的確是中國大陸布局的經濟區域主義。而台灣想爭取生存空間,必須在時間的推移內,積極主動尋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以及雙邊貿易協定(BTA)等替代方案。

熟知兩岸經貿事務的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投書媒體觀點指點迷津,「美中戰略競爭則是台灣的歷史機遇。」逆向思考台商布局策略,不能只狹隘討論依賴或脫鉤。

洪奇昌認為,必須提升國際政治格局,加速開發印太和歐美市場,甚至改善本土投資、經營環境,吸引台商「鮭魚返鄉」設廠,解決產業空洞化問題,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民生經濟層次思考貿易布局,更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必要思維。

美中雙強競爭  看見危機裡的轉機

當前中美兩強爭霸,中國大陸「2035年遠景目標」無疑是新的經濟戰略目標,且主戰場在於晶片科技供應鏈。美國亟欲領先其技術優勢,保持晶片設計的領先優勢,而中國大陸也在追趕本土晶片技術,以競爭行動通訊、汽車等現代電子設備供應鏈的核心。

而台灣正好掌握完整關鍵產業鏈技術,整合品牌價值、技術、規模,「台商的優勢並不會因貿易環境巨變而消減。」反而能夠創造出機會,因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甚至產品用途特殊性高,逐漸在貿易新局中左右逢源。

此論點可從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布局策略得證。美國一通過「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後,立刻邀請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設立5奈米晶圓廠,同時中國大陸也提出邀約,於是台積電另赴南京建置16奈米12吋晶圓代工廠,在兩個市場中獲利,種種互動可見貿易白熱化下的新機會。

377pics 2-2
今年8月9日由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的「晶片法案」,聚焦在協助美國半導體業者,以及幫助吸引先進半導體廠商到美國投資。

更重要的是,台積電堅持把唯一的晶圓代工子公司,並將最高階研發工廠留在台灣。

台商靈活布局  雙城奇謀分進合擊

台積電靈活布局開創其貿易韌性,在對立供應鏈競爭中,尋得立足契機。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周行一從該邏輯延伸,建議台灣貿易廠商啟動「雙城策略」。畢竟台灣進出口貿易航道位處第一島鏈雷達幕,須以更高格局審視產業鏈架構,方能安全航行。

當前台灣製造產線、產能逐漸從中國大陸出走,經貿專業分析一致判讀,全球產業鏈分工必然從「兩岸區域架構」走向「全球架構」。

於此同時,貿易廠商更應該確立自身強項及未來發展,「賦予產品附加價值,替產品找出路。」進軍海內外,插旗區域總部,各總部獨立運作,確保供應鏈可分進合擊。

377pics 2-3
台積電除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5奈米晶圓廠,亦在南京建置16奈米12吋晶圓代工廠。

跨域放眼全球  積極創造貿易新價值

未來中國大陸會依中共二十大的規劃,延續「十四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思路。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剖析,土法煉鋼智慧製造的產業鏈,開拓5G資通訊、晶圓代工、封測、印刷電路板等製造業,台灣在傳統出口貿易產業的生存空間備受考驗。

即便台灣廠商坐擁領先技術優勢,但在美中戰略競爭關係下,要想突破重重貿易壁壘限制,產業鏈思維亟需轉檔,從傳統單一線性產品,跨域整合系統,從低廉成本導向的代工製造鏈,躍升價值導向的品牌鏈,放眼全球重新布局供應鏈地位。

洪奇昌審度時局,未來中國大陸即將開展新階段,而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演進路途漫長,卻牽動亞太地緣衝突風險。此時此刻,企業廠商及外資試圖移轉供應鏈市場時,應切入思考美國貿易禁令涵蓋範圍是否可能擴大,又中國大陸是否在國際貿易上啟動保護主義,運籌帷幄下一步的安全布局。■

|其他精彩內容|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