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394
APR.2024
394期・Cover Story 總論篇

傳統職能打掉重練 發揮綜效極大化

勞動力大調查!高人力通膨時代來臨

◎撰文/陳怡寧 圖片提供/美聯社、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工商業職缺率下滑,傳統製造業職缺率僅2.45%,招聘市場瀰漫清冷氣氛。矛盾的是,產業明明表態「找不到人」,然而開出的職缺數卻見保守,似乎與產業爆發的電子商務、社群行銷、數位資安趨勢需求,存在斷層式落差。產業缺工浪潮來勢洶洶,如何謀定「對的勞動力」?


國內產業人力告急,勞動部預測2024年第一季人力需求,製造業高達1.3萬人,營建業需求也超過4,200人。但2024年的基本工資調漲至新台幣27,470元,漲幅比原先預期的3.5%還高,再加上景氣不明朗,影響工業及服務業招聘意願,只能任由缺工焦慮悶燒。

工業及服務業職缺率在短短3個月內,下滑0.21%。2023下半年中區就業博覽會上,大立光電(Largen)、統一集團(Pecos)、上緯興業(Swancor)大張旗鼓,但實際走訪才知,台積電、鴻海、廣達等電子大廠均缺席,傳產業出口步調緩慢,開缺再縮減1成,規模大不如前。

就連缺工量大的製造業,也暗中觀望出口景氣,儘管景氣回暖訊息釋出,卻不敢擔保獲利能與工資漲幅成正比。為控制人事成本,縮減將近3萬個職缺。電子零組件業職缺也連續4年萎縮,在2023年季末,釋出職缺率不到2%,甚至餐飲業的職缺水位,又比上半年減少4,300個職缺。

394pics 2-1
景氣不明朗的大環境下,為控制人事固定成本,餐飲業不敢貿然開缺招聘人力,職缺水位較上半年大幅減少4,300個職缺。

勞動力政策解困?產業現場斷層浮現

面對停滯的產業人力困境,企業裹足難行。即便國發會在這時挺身,政策導向擴大攬才,將目標設定招聘海外40萬名專業人士留用國內產業,從2018年起發行「就業金卡」,據官方更新統計,2024年1月底前,就業金卡累計核發9,205人次。

為補充產業人力,採取畢業僑外生留台、移工留才久用方案,鎖定長期來台的70萬名外籍移工、資深技術人才,引導申請永久居留,藉以填補國內產業中階技術工作缺口。但實際上核准許可的人力還不到3萬人,和產業現場人力缺口形成巨大的落差。

人力通膨時代來臨!預測勞動力缺口落點

獵人頭公司瑞星管顧(Ris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盤點國內產業,與將近400位高階人資主管訪談,發表2024年人力缺口調查報告,得到結論:台灣正步入「高人力通膨時代」。

所謂的高人力通膨時代,和通貨膨脹概念大致相同,勞動力是稀缺資源,企業職缺條件與預期有落差,同樣的職缺難找到適合的勞動力。況且2025年台灣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人口紅利預估在2028年終結,勞動力缺口只會愈來愈大。

身為全球最大的牛仔紡織成衣廠—年興紡織也抵擋不住勞動力缺口,嚴重的缺工且招工困難,在今年初決定結束苗栗後龍廠運作,只留下越南、賴索托、墨西哥等廠繼續生產供貨。

最明顯的勞動力缺口落在高階專業技術人員(51.1%)、銷售服務人員(17.5%)及基層生產線技術員(14.6%)。

即使超過4成5的受訪企業有意願擴編人力,仍不樂觀2024年的就業市場。104人力銀行一語道破盲點,絕大多數企業慣性「開源」招兵買馬,然而產業環境改變,已從縮減的職缺率,看見職缺凍結(Hiring Freeze)正在發生;另一方面,台灣就業市場明明不完全飽和,但「懸缺」時間卻不斷延長,在2023年底,平均等待超過47天才有消息回覆,較2022年同期更慢了2.2天,且聘僱成功率僅2成。

勞動力陷入更複雜的結構關係,企業人資(HR)在招募策略上應更靈活,構思下一階段可行勞動力的運用策略。

394pics 2-2
進入高人力通膨時代,紡織製造業抵擋不住勞動力缺口,形成嚴重的缺工且招工困難。

從改變企業布局 靈活調整職能需求

愈來愈多外商「逐人才而居」,洗牌海外供應鏈配置布局,全球人力派遣顧問「萬寶華台灣」(Manpower Group)認為,這意味著下一階段人才策略的起點,就從重新調整過去的區域總部(regional office)架構開始。

台灣的勞動力招募陷入嚴重瓶頸,有將近3成廠商評估海外擴點的可行性,其中以勞力密集度較高的科技製造業為主,高達45%企業鎖定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東南亞。有7%至9%的企業,鎖定專業製程技術人才,有意布局歐美及日韓。

這顯示企業在海外布局考量人力通膨,作出大幅度的調整。也表示,愈來愈多業務人員不再受區域劃分限制,產生處理跨國業務的需求,衍生外語、線上、線下通路整合等必備技能,以因應更多元的客戶關係經營。

解讀就業轉型新風向 創造新興人才需求

關於上述職缺需求的微妙轉變,跨國諮詢顧問安侯建業(KPMG)有更具體解讀:

變化1》遠距辦公型態盛行

疫情帶來的遠距辦公(WFH)模式,甚至更朝WFA(Work from Anywhere)模式發展。企業打破空間侷限,不採用定點定時的概念來衡量工作成效,讓員工彈性和自由選擇工作地點,更有助於平衡工作及生活,也因此近年求職者選擇遠距工作意願大增。然而這卻與台灣大宗傳統製造業的職缺設定有所落差。

變化2》多元供應鏈新需求

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跨國、跨領域業務人才需求大增,驅動企業開放新職缺,需求包括線上線下多通路整合、外語能力,適應不同國家的業務開發需求。

變化3》數位轉型技能

最大的變化關鍵是,疫情催化AI數位轉型。現在產業已認定,數位技能是營運必備基本功,數位技術職缺供不應求。

在疫情和全面啟動的AI數位轉型過後,人力資源需求產生重大質變,一向短缺的傳統工程(26%)、製造生產技能類職缺(24%),在2024年初被數位資訊技能職缺(35%)超車。

幾乎全球所有企業皆做好心理準備,預期勞動力需求會隨技術趨勢轉型,國發會已將「就業金卡」擴充到數位領域,其中大宗軟體技術開發領域專業人才申請占6成。

國際專業徵才顧問「華士德」(Robert Walters)預測,除AI人工智慧轉型,線上線下多通路整合,及供應鏈跨國、跨領域業務人才,皆是熱門勞動力,將為2024人力市場帶來新氣象。

2023年全球科技、金融產業大規模裁員,包括瑞士銀行裁員3.5萬人、亞馬遜裁員1.8萬人,微軟、Meta裁員至少萬人,導致上萬名技術人員失業,製造業則默不作聲,順勢坐收釋出的數位轉型人才。

隨著數位轉型成為常態,台灣企業有以下變化:(1)數位轉型經驗;(2)市場研究的動機與能力;(3)流程改善;(4)專案管理;(5)策略夥伴需求,對於跨產業、跨國人才的意願提升。

「職能再造」的缺工新思維解放人力需求!

不過,新職缺需求誕生,實際上與傳統企業組織人力結構磨合,的確會存在「代溝」。如何順利啟動就業轉型?首先可利用自動化流程導入部門,降低一部分勞動力需求,控制人事固定成本之餘,保留彈性位置給關鍵新職缺。

如果人才擁有複合技能,像是會計工作者具備數位工具應用技能,或定價策略、收益管理能力,可藉此將職缺效益更大化。

畢竟廠商身處在缺工暴風圈中心,自知必須轉守為攻。招聘並非唯一途徑,要想突圍勞動力瓶頸,可嘗試重新思考,如何降低流動率,甚至從「節流」逆向思考,將既有人力資源發揮極大化,因此美商人力資源顧問「宏智」(DDI)就直指,未來5年內,將會有6成員工需接受職能再培訓。

394pics 2-3
利用自動化流程導入部門,嘗試解放櫃檯人力需求,降低一部分固定且重複的勞動力需求。

除了製造、紡織供應鏈廠在思考,如何將數位智慧製程結合人員,將勞動力效率發揮到最大。同樣缺工的服務業,也嘗試解放櫃檯人力需求,將固定的點餐、入住作業系統自動化,將節省下來的人事成本,換算成較難取代的服務人員加薪待遇,當作留才誘因。

從員工「技能提升」(Upskilling)與「職能再造」(Reskilling)著手,台北市政府就服處何洪丞處長也表示,政府也提出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劃,來穩定就業市場。

就業轉型黃金期 順應新世代職能價值

在投入資源進行勞動力提升的同時,勞動力發展署提醒中小企業,培訓人才後,要賦予人才更重的責任,盡可能發揮培訓成果,包括建立完整晉升外派制度,確保留住培養的人才,繼續在原企業效力。

企業需留意未來30至50年的「換血」勞動力體質的時機。繼疫情帶來的種種就業轉型後,還有以下幾個關鍵時間點,會牽動企業調整勞動力結構。

☞ 組織結構調整
☞ 二代接班計畫
☞ 企業研擬關鍵職位人才培育計畫
☞ 部門員工能力績效評估機制
☞ 企業併購後重新配置人力

在關鍵時間點出手,還得真正對應到勞動力期望待遇,才能招募到關鍵人才。現在應聘勞動力最重視彈性工作時間(35%)、薪資條件(33%)、工作地點(32%),新世代的工作價值體現在彈性工時、未來發展等無形要素。■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