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全球發起反避稅海嘯,金融版圖紛紛朝向稅收減免、取消外匯管制的「自由天堂」遷徙。現在許多跨國企業亞太總部大廳,能眺望「魚尾獅」雕像,暗喻原本握有全球最大股票集資中心、以及亞洲市場6成國際債券發行量的香港「東方之珠」,徹底被新加坡取代,亞太市場正在悄悄推進下一階段的布局。
一直以來,香港享譽「東方明珠」盛名,腹地銜接中國大陸,市場長期深受歐美企業集團青睞,設立香港控股總部,就近處理亞太區域資金調度業務。大量外資在香港流通,被視為亞洲最具國際規模的商業金融據點。
若以一個城市來說,香港擁有跨國企業總部密度極高。港府近期觀察境外企業動態的曲線消長,駐香港企業總部數目,在2019年一度攀上高峰達到1,541家。
但,高峰後卻很快地迎來「雪崩式衰退」,特別是美中貿易對峙以來,不少銀行、投資公司、科技企業總部正大規模轉移陣地,去年駐點香港的企業總部大幅萎縮5.3%,僅有1,336家,是2012年以來數目最少的一年。
滙豐(HSBC)觀察到,香港商辦空置率在2023年第四季升至12.9%,是近20年新高,這波趨勢之下,美國商業不動產「世邦魏理仕」(CBRE)擔憂2024年香港A級商辦租金會再跌5%至10%。
港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丘應樺示警,外資正在出走香港。而現實原因歸咎於:升溫的地緣貿易干預。
細究其中微妙變化,香港地區總部還是以中國大陸企業為主,截至2023年底仍有247家,但幾乎就是持平。反觀歐美、日本企業香港總部,在短短5年內,有11%至23%不等流失;2023年,美國企業在港總部僅214家。
香港總部辦公室在逐漸熄燈之際,企業商辦陸續掛上象徵「新加坡」的「星月旗」,高調宣示進入亞洲運轉重心遷徙潮。
美國晶片大廠「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更將全球營運總部、3間存儲器晶圓廠、組裝和測試廠設在新加坡,德國半導體大廠英飛淩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亞大總部據點也在新加坡,台灣廠商聯華電子(UMC)、台積電(TSMC)、世界先進(Vanguard)、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群起上岸「搶灘獅城」。不難發現,為布局全球業務,半導體總部在新加坡連線。
包括科技龍頭微軟、谷歌,頂級汽車大廠勞斯萊斯、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以及零售流通巨擘美強生、寶潔、聯邦快遞,都落腳新加坡發展亞洲業務。
甚至中國大陸指標企業阿里巴巴、抖音、中國移動、華為、愛奇藝、海底撈也在新加坡成立海外總部。
畢竟對比香港地緣色彩濃厚,新加坡的經濟自由印象反而更凸顯。尤其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近期發表「年度經濟自由指數」(2024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新加坡靠著貿易自由、低稅收、透明監管優勢,以83.5分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成功打進全球商業貿易生態體系。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透過「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點名新加坡是少數外資呈現「正成長」的經濟體,2023年外來直接投資額達1,600億美元,比2022年成長13%。
財經外媒權威《彭博》(Bloomberg)行業研究調查報告,精闢評論「新加坡外商總部名單」如同一份「名人錄」,全球業務活躍來往,暗示新加坡處於「崛起進行式」,在跨國貿易、財富管理、金融人才、地產等面向超越香港,亞洲四小龍的世代翻篇改寫。
2023年底,至少4,200家外商亞洲總部進駐新加坡,大幅領先香港。熟悉企業財經法律的星籍律師事務所「瑞德」(Dentons Rodyk)高級合夥人Kia Meng Loh直接表態,在企業複雜的併購、收購過程中,新加坡躍升企業首選,就連中國大陸企業都亟欲與新加坡實體合資。
精品投資銀行「藍濤亞洲」(FCC Partner)總裁黃齊元表示,全球企業總部遷往新加坡、或在新加坡登記的背後原因,也對應到廠商的全球布局,許多重要生產線正在開發新南向,原因之一則是,既不想觸碰敏感的美中地緣紛擾,但同時有融資需求,因此靠近東南亞市場的新加坡理所當然是重要據點。
瑞德律師事務所觀察目前國際經貿氛圍,凡註冊地或總部來自新加坡,甚至標榜「新加坡上市」,都是投資人考量的「利多」。所以2020年以來,中國大陸小規模企業策略性在新加坡註冊,從400家翻倍成長至1,400家,以此試圖轉圜地緣的緊張關係,被稱為「洗星籍」(Singapore-washing)。
很肯定地,在劇烈的金融轉移震盪下,新加坡異軍突起,翻身成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對照香港課徵企業稅率16.5%;新加坡企業稅率奉行17%,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加碼放寬特定金融業租稅優惠(FSI),採取13.5%稅率,強勢展現稅務優勢。所以,2023年新加坡外資進駐1,600億美元,較前一年度成長13%,主要金融服務業、製造業投資分別占比42%、23%。
根據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MTI)掌握,全球國際級IC大廠,有6成在新加坡設據點。另外,電子廠商偉創力、華碩、光寶及緯創則在星國發展全球總部、研發中心等布局,預估至少還有14間晶圓廠、20間封裝廠、測試中心等規劃設點中。
新加坡被視為企業全球的布局熱點,主因在於美中貿易管制擴大,半導體晶圓廠、工具製造商、電子供應鏈亟需「脫鉤」另闢出路,改變專業分工陣地。
NAND控制晶片大廠「群聯電子」解讀廠商布局的思考點:馬來半島躍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重要環節因素,馬來西亞擁有充沛勞力、成本適中,而成為全球半導體封測重鎮,並且慢慢網羅上游晶片設計研發。至於新加坡成本較高,商業環境相對穩定成熟,有利製造業長期投資,被定位為「區域營運總部」,正好當作馬來半島接軌國際供應鏈的跳板。
除了企業稅率優惠,且新加坡現與全球94國簽署「雙重徵稅協定」(DTA),極大限度地降低控股企業稅收負擔,支援工商業外資進入。台灣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觀察,2024年上半年台灣投資新加坡31.2億美元,超越去(2023)年度投資總額,顯示自由金融環境確實帶來了產業鏈。
亞洲金融大遷徙,也讓新加坡蛻變為孵育「獨角獸公司」的搖籃。這些成立不到10年、但市場潛力估值10億美元以上、尚未上市櫃的科技創業公司,即是「獨角獸公司」,它們遠比傳統軟體新創更需要資本,更仰賴融資支持。
當敞開金融大門,新加坡新創公司表現大躍進,美國創業調查機構Startup Genome月前發表「2024全球新創公司生態系統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4),新加坡灌溉17家獨角獸公司,位居亞洲第一。其中,資金項目向來是新加坡優勢,無論貸款門檻、融資品質,都在一定水準之上。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AG)報告指稱,大量的獨角獸投資足跡聚集在新加坡。繼2021年,新加坡有19間獨角獸公司誕生,像是網絡銷售平台Carousell、二手車交易平台Carro、電商平台Moglix、物流公司Ninja Van、科技創新情報服務平台PatSnap、電競椅生產商Secretlab,以及跨境匯款平台NIUM等蓬勃起飛。
東南亞叫車平台Grab總部亦設在新加坡,市值突破400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Coda Payments也完成6.9億美元融資,新加坡市場充滿希望;2024上半年,境內初創生態系統價值高違1,440億美元,可見新加坡金融環境創造獨角獸公司的生存空間。
「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亦是香港金融大戶之一。在全球,私人家族辦公室財富管理,每年操作150萬美元資金進出,至少握有1億美元流動資產,龐大的富豪家族信託業務,向來是金融業激烈爭取的鑽石。
從美國財經商業雜誌《富比士》(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窺探到全球富豪擁有14.2兆美元資產,絕大部分掌握在北美地區。不過,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預測,亞洲富豪,特別是中國大陸、印度百萬美元以上資產潛力持續增加,直至2028年,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百萬富豪將來自新興市場。
上述揭示資產託管的隱藏實力,過去由香港把持。彭博內部保守估算,香港至少擁有約400間家族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放眼2025年,企圖實現200個大型家辦落戶目標,爭取成為全球家族辦公室之都。
但隨著金融轉移浪潮,亞洲富豪資金有分流新加坡的跡象。2021年,新加坡境內握有7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之後以27%至57%不等幅度擴增,截至2023年底,星國超過1,400個單一家族辦公室獲得稅務優惠。
基本上,海外家族看準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率不超過24%,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僅17%,且不課徵資本利得稅、遺產稅,因此將持有資產投入基金公司,再委託設籍新加坡境內家族辦公室進行管理。
國際會計師聯合事務所「安侯建業」(KPMG)稅務部仔細梳理,新加坡家族辦公室的投資門檻2,000萬新幣(約新台幣4.9億元),對照香港最低資產門檻2.4億港幣(約新台幣9.99億元),相對有競爭優勢。
彭博預期,星國穩定,有機會吸引更多高所得海外富豪將資產轉移來。亞太私銀(LGT Private Banking)觀察,新加坡一貫嚴謹金融監管法治作風,低稅負、資金安全、投資環境良好,深得商業投資人信任,招來全球富豪資金停泊。
尤其反避稅法案(CFC)上路後,全球各國政府加強稅收監管,新加坡資產管理金融地位提升,再加上國際半導體布局,供應鏈廠商紛紛將第二製造基地搬遷到東南亞,並瞄準星國設立「第二營運總部」,可預見金融資金鏈轉向新加坡的前景。
儘管新加坡並非資金流最終目的地,台灣央行發現2023上半年開始,台商資金流透過境內(DBU)對新加坡直接投資淨匯出、境內匯出三角貿易貨款比重、境外(OBU)來自新加坡客戶存款,大幅度流向新加坡。很明顯地,台外銀、國銀新加坡分行獲利增加。
同時,企業也在觀望,因新加坡預告2025年1月1日起跟進全球「第二代稅基侵蝕與利潤移轉」(BEPS 2.0)倡議第二支柱標準。不同於第一支柱只鎖定營收超過200億歐元、且利潤率超過10%的大型跨國集團;第二支柱擴大要求,凡年營業額達7.5億歐元的跨國企業,須採行全球最低稅負制15%稅率。後續將影響對亞洲區域金融布局的連鎖效應。
安侯建業提示,現階段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範本,星國政府研擬「可退還投資抵減制度」配套,針對部分投資設定抵減額,保持跨國企業持續投資新加坡意願。
OOSGA跨境策略顧問公司分析,主要影響在於全球最低稅負制(DMT)採取15%稅率框架,意即未來就算企業適用稅務優惠,須填補有效稅率至15%。這對取得租稅優惠的跨國企業,無疑一記警鐘。
但安永(EY)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眺望全球大稅改,反思新加坡即將推行的「可退還稅額減免」措施,以現金津貼退還稅額,應更適合當地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鏈型態。
勤業眾信則建議,企業須持續關注以下重點:(1)新加坡稅法動態、(2)租稅優惠適用期限、(3)租稅優惠調整方向、(4)非租稅形式優惠可能性、(5)精算稅後的成本效益。
面臨全球最低稅負海嘯來襲,開啟企業總部的大規模遷徙,衍生出所謂「金融轉移」。此時此刻,稅海正湧向新加坡,這新興的金融緩衝地帶,正在築起防線,設法留住外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