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預計將在南韓釜山談判桌上,迎來《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的通過。這是全球首部針對塑膠、具法律約束效力的協定,設定2040年為目標年,各國正在倒數計時,這被譽為繼《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最重大的協定。
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22年2月發表「全球塑膠展望:到2060年的政策情境」(Global Plastics Outlook:Policy Scenarios to 2060)後,聯合國環境大會即展開2年內、4輪談判,取得全球170個國家共識,《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才完成基本雛型。
《全球塑膠公約》將正式規範塑膠生產、使用和廢棄處置,目標在2040年達成零塑膠汙染。首波管制對象包括石化橡膠、民生快速消費品等「塑膠大戶」。
《全球塑膠公約》大致依循《零草案》(Zero draft)框架,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首席技術顧問暨塑膠產品全球負責人Sulan Chen表達,該草案涵蓋塑膠產業鏈,從初級塑膠聚合物到廢棄物管理,初步共識以下規範:
締約國須研擬目標,可取消塑膠製品獎勵補貼、或制定初級塑膠生產監管,政策性引導降低境內主要塑膠材料供應產量。
締約國須追蹤塑膠聚合物、塑膠和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分銷與進出口,要求生產商與進口商提供透明化的監測足跡,並比對進出口種類與數量,勾稽查核塑膠廢棄物的總量。
可按照程序擬定期程,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塑膠微粒產品的豁免權。
賦予生產商和進口商責任,建置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構思塑膠產品生命週期,檢視廠商後端產品設計包裝,以及整個供應鏈對於「非塑膠」替代品可行性。
要求出口商提供出口廢棄物完整資訊,包括聚合物、化學品和塑膠含量,須事先經過進口國知情同意,不允許非法境外轉移。
美商市調公司Statista推估,上述規範預期將動搖全球市值逾7,000億美元的塑膠產業鏈。
Sulan Chen剖析《零草案》對於生產商、進出口廠商的供應鏈管理主軸,緊扣著促進綠色設計、減少塑膠使用、改善回收等三大面向,具體指引未來《全球塑膠公約》規範脈絡,各國必定有相關國家政策因應,在在提示國際貿易鏈及早做好心理準備。
英國早在2022年4月,便開始課徵「塑膠包裝稅」(Plastic Packaging Tax),凡是在英國製造、或進口英國的塑膠包裝,再生塑膠含量低於30%,每噸塑膠包裝會被課予200英鎊「重稅」;後續漸進式將稅率提高至每公噸217.85英鎊,同步獎勵35%再生塑膠包裝免稅。翌年1月,西班牙跟進針對一次性塑膠容器,課徵每噸450歐元塑膠稅。
義大利也比照西班牙,在2024年7月1日,針對一次性塑膠包裝課徵每噸450歐元塑膠稅。德國則預計在2025年,針對一次性塑膠包裝和產品,制定稅率級距,每公斤0.001歐元至8,972歐元不等。
畢竟,2040零塑膠汙染的時間軸,明顯比「2050淨零碳排」(Net Zero)提早10年,達標壓力不在話下。隨著《全球塑膠公約》頒布腳步逼近,正式進入倒數3個月。
不少歐美領導品牌廠商紛紛採取行動應變,循序漸進減少塑膠產品用量,串聯上下游廠商,尋求供應鏈認同。像是蘋果(Apple)2023年環境報告指出,旗下產品包裝的塑膠材料僅4%,為達成「2025零塑膠包裝」目標,還在擴大採用再生塑料。
飲料業龍頭可口可樂(Coca Cola)目標在2030年實現25%包裝可重複使用。英國食品大廠聯合利華打算在2025年,達成100%塑料包材可回收或可分解,同時減半塑膠用量。雀巢集團(Nestle)預計2025年,全產品包裝100%可回收或再利用,雀巢台灣亦在尋找環保吸管、非塑膠替代包材的供應方案。
這股浪潮蔓延至成衣快時尚領域,旗下擁有Zara Home、Massimo Dutti、Pull& Bear等品牌的印地紡集團(Inditex),要求品牌產品100%改用天絲棉、有機棉布料,且實體店面衣架、包裝汰換成可回收環保材質。
奢侈精品品牌威酩軒集團(LVMH)、Burberry也格外重視,前者推動仿皮、回收塑膠等材質精品;後者宣布「2025年零塑膠」,包裝袋採用可回收的紙質。
瑞典家居品牌宜家家居(IKEA)在2020年初,已淘汰家居用品系列的一次性塑膠產品,無論是將海洋塑膠垃圾回收製成桌巾、抱枕套等織品,或與供應商共同研發,將廢棄回收PET塑膠瓶製成KUNGSBACKA系列碳黑色面板,可知集團有階段性策略地推進塑膠減量計畫,因此可宣示,2030年全產品使用「再生塑膠」。
窺見國際脈動,身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夥伴,化纖紡織大廠「遠東新世紀」迅速追趕,跟進愛迪達(adidas)、可口可樂等下游廠商步調,突破塑膠再製技術,將回收塑料再製成產品,在供應鏈占有一席優勢。
龍頭台塑更直接在股東大會上宣布,2025年停產聚氯乙烯(PVC)、聚乙烯聚合物(PE)、聚丙烯(PP)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原料,即所謂的保鮮膜、餐盒、垃圾袋、塑膠袋、食品包裝。並轉開發生物可分解塑膠窗框、壁板、地磚等。
觀察塑膠大廠的轉型啟示錄,對照全球趨勢,顯示塑膠產業前景正面臨更嚴苛的規範,零售通路包材成本上揚,帶來許多未知風險。進一步深入盤點台灣塑膠市場,國內塑膠資源年需求量約1,300萬噸,進口量占1,200萬噸。至於出口量,大致維持在 1,000萬公噸上下,尤以泛用塑膠、合成纖維原料為主力,像是熱塑性工程塑膠、聚酯粒及ABS樹脂。
而歐盟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市場,歐洲已陸續開徵「塑膠稅」,將致出口廠商面臨稅負,一旦《全球塑膠公約》頒布,供應鏈影響甚鉅。幾經研究國際趨勢,環境部長彭啟明再次承諾,政策方向將貼近2024年底的《全球塑膠公約》。
現階段台灣的塑膠減量政策,主要以2050淨零轉型的「資源循環促進法」為法源依據。雖「禁塑」期程尚待研議,依循公約精神,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大致歸納策略方向:
綠色源頭設計,淘汰非必要的塑膠包裝產品,或開發替代作法。
鼓勵重複使用、延長使用年限,減少塑膠需求用量。
有效蒐集回收,導入製造鏈技術,將回收塑料重新導回上流原料端應用,增加進入產品的機會。
擬參考歐盟「產品數位護照」作法,揭露產品的使用材料、生產流程等,可納入再生塑料使用資訊。
《全球塑膠公約》分別在烏拉圭、法國、肯亞、加拿大完成4輪談判,係由秘魯、盧安達等國所提出,2025年塑膠減量40%的折衷方案獲29國支持。而《通往釜山——原生塑膠宣言》(Bridge to Busan Declaration on Plastic Polymers)原生塑膠源頭治理宣言,已累計33國簽署,唯美國、英國尚未表態加入。
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 5.2)談判最終回,即將在2024年11月於南韓釜山正式展開,全球供應鏈廠商嚴陣以待,預期正式通過公約,將決定《全球塑膠公約》走向何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