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前一任期啟動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造成全球政經局勢的大幅改變。如今他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提出許多基於「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其力道顯然會較之前更強、影響層面更廣。
今年是全球大選年,壓軸登場的美國總統大選更是全球矚目。一如選前多數預測指出,川普果然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川普打出的「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核心內涵就是「美國優先」,落實為具體經貿政策的重點包括推動減稅、對外提高關稅、促使供應鏈再次回到美國等,且將以各種有別於傳統政治外交的手段達成目的。
川普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行事作風經常無法以常理判斷,綜觀各方評論分析,「不確定性」是頻繁出現的字眼。然而,可確定的是,川普的上一任期以關稅為武器開打美中貿易戰,而如今他回來了,關稅2.0即將展開,值得關注的是,徵收高關稅的對象變多了。
「將對進口至美國的產品全面徵收高達20%的關稅;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商品徵收60%的關稅;對來自墨西哥的車輛徵收至少200%的關稅。」這是川普在競選期間提出的政見。根據他上一任兌現政見之快速,一般預期他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後,便會即刻執行關稅政策。
川普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促進美國本土投資並實現貿易再平衡。然而,這種激進的保護主義,將加劇全球經貿的不確定性,導致更廣泛的貿易戰,也考驗國際社會對經貿合作與地緣政治的因應能力。
隨著川普上任即將實施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市場已出現強烈反應。美國進口業者正抓緊時間,在新關稅上路前迅速進貨,此一現象在短期內推升運費,並引發多方面的連鎖效應。
物流業者普遍預期,川普的關稅政策將加劇運輸市場的壓力。貨櫃航運預定平台Freightos指出,關稅的預期心理足以引發進口熱潮,推升海事物流需求。歷史數據顯示,川普2018年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後,從中國大陸到美國西海岸的貨櫃運價短短數月內飆升75%,達到每40英尺貨櫃2,604美元。此一模式很可能在川普的第二任期重演,隨著急單填滿運輸空間,運價可能再度翻倍。
野村證券投信也分析,回顧2018年3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鋼鋁課徵關稅,開出美中貿易戰第一槍,截至2019年底疫情前,代表貨櫃航運價格的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當時上漲24.1%。根據2018年以來多次實施額外增加關稅的經驗,不少企業趕在新一輪關稅或相關抵制貿易措施正式拍板前趕緊出貨及進貨,引發搶艙、爆艙,導致運價上漲,且一般認為航運「出貨潮」將持續到今年年底至明年1月。
不僅是航運,卡車和鐵路等陸運方式也將受波及。貨運代理商Flexport指出,每次新關稅宣布,進口商都會提前湧入大量貨物,造成物流運輸的飽和,推升運輸成本,還可能導致港口和倉庫的壅塞,進一步影響供應鏈。
對於近年興起的「去美元化」風潮,川普未來也將祭出高關稅「懲罰」。川普提出任何不是以美元為交易媒介的國家,將面臨100%懲罰性關稅的計劃,他認為此舉是捍衛美元做為國際準備貨幣地位的必要措施。彭博資訊報導,此一政策是川普經濟顧問團經過數月討論後提出的,除高關稅外,還包括對相關國家施加出口管制及指控貨幣操縱等。川普的策略顯然透過提高「去美元化」的經濟成本,迫使其他國家維持對美元的依賴。
「去美元化」是指各國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例如不以美元做為儲備貨幣、交易媒介或會計計量單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美元在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占比為59%,雖仍穩居首位,但相較過去有所下降,歐元占比則約為20%,顯示其他貨幣正在逐漸崛起,特別是中國大陸、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所謂金磚國家,2023年8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2023金磚國家峰會上,明確提出「去美元化」議題,更在今年10月於俄羅斯喀山舉辦的2024金磚國家峰會上,宣布持續推動金融交易中使用本位貨幣,並藉助各國銀行網絡擴展本幣結算,進一步推動「去美元化」進程,積極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
對不使用美元國家徵收100%關稅的計畫,或許能在某種程度遏止去美元化,然而專家分析這也可能帶來多重負面效應。首先,此舉將直接傷害全球經濟成長。川普上一任期的保護主義政策被認為是減緩全球貿易的一大因素,可想而知,在第二期徵收如此高的關稅,將會進一步加劇國際貿易緊張局勢,導致彼此間報復性措施的出現。
其次,對美國自身而言,關稅政策可能反噬國內經濟,因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增加消費者負擔,並引發通膨壓力。此外,可能促使更多國家加速尋求去美元化的進程,反而削弱美元的全球影響力,與政策初衷相悖。
更高關稅的實施,對於全球各國貨幣造成的升貶值效應,令人關注。布魯克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預測,若川普落實其政見,不僅美元可能迎來一波顯著升值,人民幣及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也將面臨沉重壓力,可能引發全球金融與貿易市場的劇烈動盪。
美元的強勢升值對新興市場將形成嚴峻挑戰。全球貿易主要仍是以美元計價,因此當美元升值時,新興市場的購買力會顯著削弱,進一步加大其經濟困境。其次,美元升值將會導致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如阿根廷披索、埃及鎊和土耳其里拉等,可能會面臨「爆炸性貶值」的風險。
貨幣貶值的連鎖反應也將波及大宗商品市場。美元升值通常意味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以資源出口為主的國家而言無異雪上加霜。布魯克斯研究所警告,亞洲新興市場貨幣可能會同步貶值,加劇該地區經濟的不穩定性。
自川普第一任期就成為高關稅首要目標的中國大陸,在川普第二任期將面臨更艱難的情況。對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8日出席G20里約峰會的談話,被外界認為有向川普喊話的意味。習近平強調G20成員國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互視對方的發展為機遇而非挑戰,相互把對方作為夥伴而非對手」。他也特別提出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進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提高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有效性和相關性,並同時要避免經濟問題政治化、人為割裂全球市場。
回顧2018年,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半數進口商品課徵25%的關稅,直接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約10%,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衝美國消費者進口成本的上升。布魯克斯研究所指出,若新一輪關稅政策擴大至對所有中國大陸商品徵收60%的關稅,人民幣可能需要貶值多達50%才能抵銷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如此大幅的匯率調整,不僅將對中國大陸經濟形成重創,也將對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產生連帶效應。如果中國大陸嘗試以報復性關稅回擊,則須付出更高的經濟代價,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劇。
全美零售商聯合會(NRF)等產業組織警告,關稅實際上是一種「偽裝的銷售稅」,會推高商品價格並損害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例如,川普政府2018年的關稅政策曾導致從傢俱、鞋類到鋼鐵等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類似情況可能再次上演,美國好不容易壓下來的通膨是否因此捲土重來?不確定的情況則須密切關注。
川普執意透過提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並補足減稅導致的財政缺口。高關稅政策可能引發進口商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據高盛分析,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使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年增率增加0.3%至0.4%。
在減稅方面,川普計畫將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的個人減稅措施永久化,並進一步將企業稅率由現行的21%降至15%(僅適用於在美國本土製造的企業)。此一稅率設計意圖吸引產線回流,支持國內生產。
對移民的強硬政策同樣備受關注。川普計畫遣返1,100萬非法移民,但此舉成本高昂且執行難度大。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估算,每遣返一名非法移民需花費約2,000美元。更重要的是,非法移民為美國經濟提供廉價勞動力,大規模遣返可能加劇勞動力短缺。
整體而言,從加徵關稅、減稅延長到移民政策調整政策來看,這些措施都有可能加劇美國通膨並推升財政赤字。根據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的估算,川普新一任任期的政策若全面落實,在未來10年美國政府的負債可能將會增加7.5兆美元。
聯準會在美國大選後兩天宣布降息1碼(0.25%),將利率區間調至4.5%至4.75%。根據聯準會發布的聲明,美國經濟活動保持穩定成長,勞動市場供需緊張情勢緩解,失業率仍處於低水準,通膨則接近2%的目標。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雖美國大選為全球經濟前景帶來不確定性,但選舉結果並不影響聯準會的決策,降息是為穩定經濟與勞動市場,並引導通膨推向理想目標前進。
然而,隨著川普當選,市場對聯準會未來降息的預期趨於保守。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聯儲利率監測工具(FedWatch),截至11月10日,64.6%的投資者預測聯準會將於12月再降息1碼,35.4%的投資者則認為會保持現行利率區間,且認為在2025年,川普的關稅與減稅政策可能推升通膨,進而影響聯準會的降息節奏。野村證券則認為,若通膨持續升溫,聯準會可能中止降息循環,甚至維持較高的終點利率。不過也有其他分析指出,川普的關稅和反移民政策可能導致物價回升,但他的能源政策有望壓抑油價,使得聯準會可保持緩降息的節奏。
川普回來了,有些產業很歡迎;有些產業則是嚴陣以待。一般認為川普政策可能提振化石燃料及傳統汽車業的發展,但同時對再生能源、航空、零售等產業帶來挑戰。在汽車產業,川普若廢止減碳政策及電動車購車獎勵,將拖慢電動車銷售的成長。同時,川普揚言對墨西哥商品加徵關稅,而許多電動汽車在墨西哥生產再出口美國,將提高墨西哥製造汽車的成本。
能源業是川普政策的另一大焦點。川普支持擴大石油開採,有利化石燃料產業發展,但部分分析師認為,其徵收關稅的計劃可能對石油與天然氣業者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川普第一任期發動貿易戰,導致中國大陸對美國石油徵收報復性關稅,削弱美國石油出口。此外,川普承諾撤銷針對再生能源行業的補貼,對太陽能、風能及電動車等產業將構成挑戰。
科技產業的命運則與反壟斷政策密切相關。根據《紐約時報》分析指出,在川普的第二個任期內,AI發展將會繼續甚至是加速成長,這些科技巨頭面臨的反壟斷壓力也會明顯減少。高盛則預計儘管川普政府可能採取更寬鬆的監管政策,但反壟斷審查不會大幅削減,尤其針對目前正在進行中的調查和訴訟,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審查仍會繼續。此外,川普屢次強調支持半導體本地製造的立場,勢必牽動產業布局。
川普的當選,既有利於部分傳統產業的復興,也可能給新興行業和全球化供應鏈帶來挑戰。面對全球經貿前景的不確定性,各行各業須靈活應對,尋找穩健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