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2 DEC.2024
402期・Cover Story 區域篇

從貿易戰到地緣政治 川普效應擴散

川普2.0即將登場 歐亞經濟嚴陣以待

◎撰文/陳玉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川普2.0經貿政策可能加劇美國與歐洲、亞洲的貿易摩擦,而中國大陸似乎也將面對較1.0更強悍的關稅及科技制裁。從貿易戰到地緣政治,許多區域或國家經濟體將面臨變局,地緣經濟碎片化的全球趨勢也將因此加速。


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可能對全球商貿經濟帶來非常不同以往的影響。一般預期川普將延續他之前的「美國優先」政策,強調保護美國製造業和本土經濟。川普政府或許會重新檢視或退出一些現有的多邊貿易協定,轉而推動雙邊協定,以獲取對美國更有利的條件,並且會祭出許多不友善措施,全球貿易秩序受到擾動已是必然。

政經立場相異 歐美關係重新定義

川普重返白宮,歐洲領導人須繃緊神經。川普2.0版的政策基調包括:更強硬的孤立主義、更嚴苛的貿易政策以及對跨大西洋關係的重新定義。也就是說,歐洲不僅要面對一位將歐盟視為「小中國」的美國總統,還要迎接因地緣政治變動而重組的國際貿易秩序。

川普過去曾威脅退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並在競選造勢中多次將矛頭指向歐洲,特別是法國。他揚言對法國葡萄酒徵收100%的關稅,藉此迫使歐洲在經濟議題上讓步,並公開批評歐洲「不買美國商品」。這種毫不掩飾的強硬態度,表明若川普再次當選,歐美關係將如臨大敵。

381pics 2-1
川普揚言對法國葡萄酒徵收100%的關稅,藉此迫使歐洲在經濟議題上讓步。

對歐洲而言,川普增加進口稅的計劃尤其值得警惕。根據他過去表態,對中國大陸商品可能加收60%關稅,對歐洲貨物則加稅10%。歐盟一方面擔心出口受阻,另一方面也在準備應對措施,試圖將川普逼回談判桌。一位歐洲資深外交官直言,若川普發動貿易戰,歐洲將「迅速且強力反擊」。然而,這樣的對峙無疑將為跨大西洋貿易合作關係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歐洲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貿易地緣政治與歐中關係專家法布利(Elvire Fabry)則指出,在希望避免貿易開戰的情況下,歐盟執委會也已準備好透過向部分美國出口課徵50%或以上的關稅來進行報復。然而,專家也擔心某些成員國,因擔心美國報復抽手援助烏克蘭而不願配合,導致歐盟團結弱化。

在巴黎氣候協定方面,川普若選擇再次退出,將直接影響歐美在氣候政策上的合作,對歐盟試圖推動的綠色經濟轉型構成挑戰。這不僅是對歐洲環境政策的打擊,也讓歐盟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導地位遭遇阻力。

整體而言,在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推動下,全球化可能進一步碎片化,國際貿易逐漸圍繞地緣政治而重新配置,讓歐美貿易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面對這種可能性,歐洲領導人已開始著手準備應對,從凝聚歐盟內部共識到推動自主的經濟安全政策,歐盟正試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然而,烏俄戰爭的持續和內部經濟壓力,讓歐洲在面對川普時顯得更加脆弱。

德國汽車業 恐受關稅衝擊

在歐洲國家中,一般認為德國將因川普當選受創最深。隨著川普2.0政策的回歸,無論是貿易政策、安全合作或氣候議題,德國政府都不得不重新調整對美政策,應對這位不可預測的美國新領導人。

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專家霍夫指出,德國政府長期依賴與民主黨的合作,忽略與川普陣營的接觸,導致如今面對共和黨勝選,準備不足。美國現任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蕭茲建立的特殊關係,或許在過去為德美合作帶來好處,但這種片面的關係結構,卻成為德國如今的隱憂。

做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德國可能成為川普高額進口關稅政策的主要受害者。川普競選期間多次提及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這對以汽車和製藥業為支柱產業的德國經濟來說,是一大威脅。德國經濟研究所(ifo)的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企業對川普當選表示擔憂,認為其政策將對德國出口造成負面影響。若川普對德國商品徵稅,將直接抬高德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削弱其競爭力,並可能進一步擴大美德間的經濟摩擦。面對這樣的情況,德國企業和政府將不得不尋求新的市場布局,並準備因應可能的貿易戰。

在氣候政策方面,德國與川普政府也是處於對立。德國的全球氣候政策一向領先全球,特別是在再生能源的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上。然而,川普不相信氣候變遷,甚至上任後可能再次退出巴黎協定,顯示他對環境議題的態度與德國截然相反。川普曾多次批評德國的能源政策,認為其依賴再生能源的做法是「壞榜樣」。這將使德國與美國在氣候合作上幾乎無法找到共同點,並可能削弱全球氣候治理的努力。

402pics 3-2
德國政府重視再生能源產業,近年利用住宅需求推動太陽能發電系統,透過屋頂及陽台安裝,達成發電量激升的目標。

川普的當選將加劇德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同時其內部也正遭受經濟停滯和民眾對政府不滿的挑戰。德國最大的報紙《圖片報》(Bild)甚至將美國大選的結果形容為「德國政府的警告信號」,認為這將進一步測試德國執政團隊的應變能力。

削減美國貿易逆差 鎖定亞洲多國

川普一向將削減美國的貿易逆差視為經濟政策的重要任務。他在競選期間多次強調,要對全球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以保護美國本土產業。根據高盛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迪安竹的分析,對美國享有巨大貿易順差的亞洲經濟體將首當其衝,其中包括台灣、南韓和越南,將成為川普加徵關稅的主要目標。

南韓去年對美貿易盈餘達到創紀錄的444億美元,主要來自汽車出口。台灣今年第一季度對美出口額則創下246億美元新高,年增57.9%,其中資訊科技(IT)與影音產品的成長最為顯著。而越南在今年1月至9月期間,對美貿易順差高達900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受惠國之一。這些貿易數據顯示,亞洲多國與美國的經濟聯繫緊密,但也因此成為美國這次徵稅政策的重點所在。

川普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制裁,促使許多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包括越南和柬埔寨。然而,這種轉移卻使得東南亞經濟體更易受到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近兩季以來,東南亞對美出口已超過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這是供應鏈重組的成果,但在川普2.0時代,卻可能成為新的風險。

印尼前貿易部長馮慧蘭指出,雖貿易流向轉移,但許多供應鏈零件仍來自中國大陸。供應鏈的延長並未完全擺脫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這可能引起川普的進一步關注,促使其對整個供應鏈國家採取更嚴厲的關稅措施。

中國大陸祭出新措施 降低高關稅衝擊

高關稅政策是川普用來實現美國優先的武器,首當其衝便是中國大陸。川普競選期間承諾對中國大陸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並強調削減美國對中貿易逆差。川普在第一任期內曾對中國大陸商品徵收25%的關稅,對中國大陸出口造成重創。儘管拜登政府延續部分關稅政策,但川普可能的新一輪制裁被視為更加猛烈。

根據麥格理集團估計,若川普加徵關稅,中國大陸出口將在一年內下降8%,年經濟成長率或將下滑2%。然而,與川普首次執政時相比,如今中國大陸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已有所降低。在過去6年,中國大陸在美國進口商品中的占比已從20%降至13%。這一變化部分來自於中國大陸已開始積極將出口重心轉向東南亞及拉丁美洲。

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問題,在川普關稅戰的壓力下更加凸顯。地方政府承擔巨額債務、房地產市場低迷以及消費需求疲軟,是中國大陸經濟面臨的三大挑戰。為因應衝擊,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期批准一項地方債置換計劃,允許在2024年至2028年間額外舉債10兆人民幣,用於刺激經濟成長。然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警告指出,中國大陸地方債務的實際規模可能高達60兆人民幣,遠超過官方數據,沉重的負債可能對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構成壓力。

面對壓力,中國大陸正加速推進經濟結構轉型,試圖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從2023年的數據看,中國大陸在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板領域的出口成長30%,首次突破1兆人民幣。這些新興產業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有助於減輕房地產危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402pics 3-3
新興產業已成為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支柱,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板領域已占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30%。

整體而言,川普的關稅戰可能進一步強化中國大陸「去外部依賴」的經濟路線。《紐約時報》指出,中國大陸正在利用其政府主導的經濟體制快速推進政策,試圖減少對海外零部件與技術的依賴,從出口與投資驅動轉向消費主導,藉此實現經濟的持續成長,以避免步上1990年代日本經濟停滯的後塵。■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