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回歸,對台美雙方積極推動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避免雙重課稅協定是否有所影響?台商又該如何因應可能發生的二次供應鏈轉移?面對未來的不穩定性,企業更須保持應變彈性。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川普再次當選,牽動全球政經局勢。近年在全球地緣政治中角色日益重要的台灣,無疑將承受川普政策的高度影響。尤其是川普的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可能為未來4年的台美雙邊經貿往來帶來不確定性。
首先,川普入主白宮,「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是否能順利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令人關注。倡議的首批協定已於去年6月在華府簽署,行政院經貿辦公室表示這是台美雙方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重要踏腳石,雙方希望利用堆積木(building blocks)方式,針對有共識的議題先談先簽,逐步邁向完整FTA。
整體而言,經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台灣對國際經貿趨勢、貿易規則得以更深入了解,也有助於和其他國家進行經貿談判。首批協定涵蓋關務行政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等五大項目。目前第一階段相關程序幾乎完備,美國白宮也已發布備忘錄;由拜登授權美國現任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Chi Tai)與國會進行首批協定生效的後續工作,台灣期盼這些協定能在今年年底前生效。
關於第二階段談判,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珍妮日前表示,須等川普政府上任才能繼續,期盼新政府能持續與台灣就第二階段進行協商。第二階段談判議題包括農業、勞工、環境等。楊珍妮強調,這些議題在國際間談判的難度不低,雙方貿易體制須符合高標準規則,有些議題也有待進一步盤點法規,還須進行一些研究工作。
為了讓在美台企享有與其他美國夥伴國企業相同的賦稅待遇,同時吸引美國企業在台廣泛投資,台美雙方積極商討如何避免雙重課稅議題。美國國會已提出「美台加速雙重課稅減免法案」及「美台租稅協定授權法案」,這些法案包裹在「2024年度美國家庭及勞工稅收減免法案」中,目前已獲眾議院通過,尚待參議院通過後,再由總統簽署生效。拜登政府並於10月29日進一步宣布將與台灣展開全面性租稅協定談判,以解決雙重課稅問題,甚至表示首輪談判預計於數週內開始,而且承諾行政部門將會與國會密切合作。
然而,隨著川普於美國總統選舉中勝出,外界高度關注這個結果將如何影響避免雙重課稅協定,且參議院也由共和黨掌控,可能為ADTA談判帶來新的變數,對雙方的協商進程造成壓力。
此外,我國中央銀行警告,川普的貿易政策可能引發全球貿易衝突,企業應做好準備。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於立法院,針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台灣經濟和金融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美中競爭態勢不變,川普新貿易政策恐擴大全球貿易衝突與科技競爭,尤以關稅政策外溢影響最大;而美國未來將採行全新貿易政策,皆有可能透過多重管道影響台灣經濟金融前景。
楊金龍指出,美國若對全球各國均提高關稅,並引發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將衝擊全球經濟成長及通膨發展,並可能影響明年以後的台灣出口成長動能,進而制約台灣未來經濟成長力道。另一方面,若川普加強對中國大陸科技與貿易制裁,台灣廠商仍可能受惠於轉單效應,惟受益程度仍有待觀察。
此外,全球供應鏈再次移轉,恐推升企業生產成本,增添全球通膨壓力,而台灣生產所需的原物料多仰賴進口,宜關注全球通膨可能走升之外溢影響。同時,美國若對中國大陸加徵高額關稅,可能進一步弱化中國大陸的經濟動能,須關注中國大陸經濟動能趨緩對台灣出口的影響。
另外,在美國新貿易政策可能推升美國通膨壓力,並減緩其經濟成長下,聯準會(Fed)貨幣政策將具高度不確定性。隨著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動向的預期改變,恐使國際資金流動頻繁,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中貿易爭端後,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大幅擴增。針對台灣兩項貿易指標,亦即台灣對美國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達570億美元、台灣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為14.7%,這兩項數據已觸及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檢視標準,央行強調,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管道向來順暢且成效良好;而新台幣匯率政策方面,未來將本於央行職責維持外匯市場秩序。目前美方亦充分了解央行的匯率政策及穩定匯市措施,至於台灣縮小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建議做法,則包含擴大對美採購能源、農產品及軍品等。
至於美國新貿易政策具高度不確定性,可能加劇國內金融市場波動,現行央行維持國內匯市穩定的主要措施有三項:一是運用大額結匯即時通報系統,掌握國內匯市之市場供需;二是提供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透過拆款、換匯交易、公開市場操作及調整存款準備率等措施,提升金融體系流動性;三是央行將會持續密切注意國際資金動態,若遇匯市供需失衡,央行將適時進場調節,以維持新台幣匯率之動態穩定。
川普除了提出對中國大陸出口產品徵收全面關稅,試圖減少美國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同時也批評台灣在半導體上「竊取」美國商機,並表達對美國「晶片法」使用聯邦補貼支持台灣半導體製造業的不滿,未來可能對台灣等地進口晶片徵收關稅。此一立場反映出,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政府可能對台灣施加壓力,加速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
美國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是由美國政府於2022年8月9日正式簽署的一項法案,目的是促進美國半導體製造業的復興、加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及確保供應鏈安全。主要內容包括提供約52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美國國內的半導體製造、研究和設施建設。趕在川普上任前,2024年11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根據晶片法案提供台積電66億美元的直接補助,約新台幣2,143億元。這項補助主要用於支持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建設,並促進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在地化。
針對川普上任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我國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一直是自主發展,並在全球市場具有領先地位,且美國的高階晶片需求約有90%仰賴台積電製造供應,因此他認為無論美國政局如何變化,對台積電的影響有限。郭智輝也指出,台積電的2奈米製程未來可能在美國生產,但最先進和關鍵技術仍將留在台灣,確保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地位。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研究總監楊瑞臨也持相近觀點,他分析指出,儘管川普可能會對進口晶片課徵關稅,但台積電在全球擁有多個生產基地,如美國亞利桑那州和日本熊本市,將使台積電能夠靈活調整以因應不同情勢發展。不過,鑑於川普政府可能對中國大陸科技和半導體進行更嚴格的管制,促使美日間的關係及台灣半導體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因此,楊瑞臨建議,台灣廠商應該放棄「腳踏兩條船」的策略,並為因應地緣政治變數做好充分準備。
整體而言,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台灣多有焦慮。對此,總統賴清德在恭喜美國正副總統當選人川普和范斯的電文中表示,他有信心,台灣和美國間長期以來的夥伴關係,將繼續扮演區域穩定的基石。日前出席論壇活動時,賴清德再次強調,過去8年,前總統蔡英文與美國建立非常信賴的關係,使台美關係攀上高峰。未來在國防、外交、經濟、產業等各種面向,他將會持續與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及其內閣團隊共同合作,期待創造台美雙贏,並強調讓台海和平穩定持續,是首要目標。
不只科技業,川普提議對中國大陸產品課徵高達60%的關稅,這將直接影響在中國大陸生產並出口至美國的台商。協助台商因應這些潛在挑戰,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將儘快制定相關措施,協助台商轉移生產基地,以降低關稅風險,確保營運穩定。
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也提出將計畫對墨西哥進口商品實施高額關稅,可能達到25%,此一政策將會對台灣廠商產生影響。首先,許多台灣企業在墨西哥設立生產基地,利用其地理優勢和美墨加協定(USMCA)的關稅優惠,將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若未來美國對墨西哥商品加徵高關稅,這些企業的產品進入美國時將面臨更高的成本,削弱其價格的競爭力,便可能導致銷售下滑。
此外,供應鏈的調整將成為台灣廠商的挑戰。為降低關稅影響,企業需重新評估其生產和供應鏈布局,考慮將部分生產線遷回台灣或轉移至其他關稅較低的國家,如東南亞地區。然而,這些調整涉及大量資金和時間,短期內難以實現,且可能影響生產效率和市場供應。同時,市場的不確定性也將增加。關稅政策的變動可能導致市場需求波動,將影響企業的長期投資和發展策略。
針對可能的供應鏈轉移,KPMG台灣所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指出,未來美中一定將會面臨更高的關稅,而近期川普關稅目標的新對象是墨西哥和越南,此舉也勢必對台商造成衝擊,她認為印度是新供應鏈布局的可能選擇,更可能是不得不的抉擇。
綜合各方看法,川普雖總是以強硬態度表達政見,但在他明年1月上任前,一切都未成定局,企業需保留應變彈性,以靈活身段迎接充滿驚奇的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