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NO.378 DEC.2022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378期・特別企劃

地緣政治+通膨雙衝擊 產業結構劇變

全球貿易新型態  國家安全戰略優先

◎撰文/葉惟禎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中共二十大後,美中霸權爭奪愈發激烈,地緣政治下的台灣,無可避免面臨選邊站的難題。除了不將資源壓在中國大陸單一市場,在面對全球市場,不只考量供應鏈建造,更應該善用台灣在技術上的實力,深耕當地製造業市場,充分發揮台灣在技術方面實力,從製造走向服務,拓展當地市場的商機。


 世界局勢變化劇烈,已無法以常理判斷,追根究底,主要在於美中對抗加劇,在未來三至五年會產生更巨大的影響,現在已發生的通貨膨脹只是剛開始。」協助許多國際企業進行全球市場布局的香港永域控股集團董事李志文甚至大膽判斷,「我認為經濟最壞的時刻,應該在2023年第三季才會發生。」

強勢美元造成其他國家貨幣重貶,雖有助於緩和美國國內物價上漲,卻造成其他國家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嚴重影響出口。「台灣有家廠商,過去訂單暢旺,每月可出貨100個貨櫃,近月以來已遽降到每月只剩兩貨櫃,通膨後座力已展現。」李志文說。

李志文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未來約需三到五年時間,才能化解通膨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而通膨對西非或中南美等國家作用力更是長遠,要恢復至過去的狀態,需更多援助與時間,可預見未來數年,企業將面臨更多挑戰。

377pics 1-1
通膨對西非或中南美等國作用力更長遠,相對歐美國家,要恢復至過去的狀態需要更多援助與時間。

經貿風險的四大不確定性

過去全球平均每十年出現一次劇變,然而現在已快速到每兩年一次。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副局長李冠志將企業在經貿上即將面對的不確定性,歸納成以下四大重點。

☞重點一》美中衝突+中共二十大致供應鏈重組加速

「美中貿易戰從來就不是貿易戰爭,也不是科技戰爭,其實就是美中兩國的霸權爭奪戰,絕不會有停止的時候。」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市場拓展處處長邱揮立直言。

過去全球化時代,企業採利潤導向,以追求最低成本為原則,然美中貿易戰後,國家政策朝戰略安全導向發展。從美國政府透過關稅,或要求企業不得去中國大陸設廠、鼓勵企業返美製造等去中化的政策,再到對中國大陸輸出高科技產品管制措施愈發緊縮,包括人工智慧、5G、物聯網再到太空等相關技術全面封鎖,種種限縮火力愈發猛烈,即可見一斑。

中共二十大後,「國進民退」的產業政策基本定案,另報告中出現了26次「國家安全」,顯示未來將以國家安全為發展的政策作為主軸。

「美中衝突加劇,令台灣企業面對兩強爭霸地緣政治衝突,馬上要面臨的是選邊站的問題。」李冠志認為,全球供應鏈在歷經美中貿易戰與二十大後,重組速度勢必加速。

☞重點二》新興貿易新規重視生產的合法與正當性

歐美國家日益重視人權等議題,貿易競爭不只重視製造技術與成本,也更加重視原料來源及其正當性。

比如:新疆長年因人權爭議,影響國際大廠採購棉花或番茄之決策;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明令企業須因應減碳政策,規劃碳轉型。國際政策要求合理合法生產模式的必然方向,幾乎全面影響企業供應鏈之布局。

377pics 1-2
歐美國家不只重視製造技術與成本,也重視原料來源及其正當性,如新疆長年因人權爭議,影響國際大廠採購棉花決策。
☞重點三》中國大陸經濟下滑與疫情封控

疫情之下,中國大陸政府的清零政策,打擊民眾消費力,封城致使許多台商電子產業聚落等,幾乎面臨生產停擺命運。從中國大陸政府公布數據顯示,其公共建設、房地產的開發銷售難以為繼,愈來愈多潛在的危機不斷浮現,包括國際貨幣組織IMF等國際單位,皆預測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將持續下滑。

然台灣進出口貿易過去40年來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連結太深,即便從2019年以來有降低趨勢,但仍占我進出口的比重極大,在地緣政治衝擊下,產業鏈結構改變非一蹴可幾,「選邊站」的難題,考驗台商布局智慧。

☞重點四》通貨膨脹需求下降國際採購匯損驚人

美國為抑制通貨膨脹,升息速度前所未見,造成全球通膨愈發嚴重,需求愈發減少。

儘管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與歐美相比相對較低,然而貨幣的幣值貶得太低,出口無法顯出力道,反而致使企業在國際間進行供應鏈採購,包括國際性的原物料、半成品、零組件等,相對必須付出更高成本。產品尚未反映在售價上,就已在採購上造成鉅額匯損。

地緣政治下的投資布局三大建議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發布的2022年1至10月的進出口成長統計,與上年同期相較,對中國(含香港)出口成長2.2%,東協出口成長19.8%、美國成長19.3%,顯示台灣企業在綜合判斷中國大陸內部因素後,已逐漸不再依賴單一中國大陸市場,而在世界各地尋找備援基地;再加上國際品牌大廠在全球布局進行調整,可預見未來新南向國家及亞太市場,都將成為企業另闢拓銷地區。

台灣出口已連續26個月成長,在成長力道趨緩,國際需求情勢較不明確情況下,台灣企業必須以不同思維來面對未知環境,李冠志提出三大布局策略建議。

☞建議一:回流  高階產品回台製造

隨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高,台商逐漸回台設廠,此現象從川普對中國大陸出口貨物課徵高額關稅即已展開。然台商也並非把所有產線移回來,從實際需求來看,大多把高階或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移回台灣居多。

☞建議二:近岸外包  偕同新南向國家共同製造

從近年統計數字觀察,台商在東協與印度等國的投資金額不斷持續成長,特別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台商投資金額皆名列前茅。東南亞市場的另一吸引力是勞力相對充足,且製造成本較低,當地政府為積極招商也提供相對便利的措施。

然而現在歐美等國更重視人權與碳權,會要求企業不能以壓迫勞工、侵害人權的方式生產產品。再加上紅色供應鏈引發歐美各國在國家安全上的疑慮,擔心中國大陸製造之資通訊產品或設備,內建相關不安全的資安軟體,而在合作或採購上,會有更多「去中化」要求,其中是否為志同道合的國家極為重要。

未來供應鏈可能會逐漸演變為要求「血統純正」,亦即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供應商都須取得十足的信任與保證。李冠志以此角度來分析,表示可理解美國與澳洲、英國及日本交好,因覺得彼此志同道合,在國家安全戰略上有共識。他認為未來即便美中合作,也只會在某些比較重要的議題(如裁減核武)才有合作機會,「但提到競爭,合作的可能性極低。」

☞建議三:友岸外包  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供應鏈布局

美國與其歐亞盟友打造出全球貿易新型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將商業限定在互信國家圈,重整產業聚落,打造相對安全的供應鏈。此種「友邦限定的外包生產模式」,目的在降低對中國大陸、俄羅斯等國家依賴,以確保掌握攸關經濟命脈的產業製程,比如:台積電前往美國亞歷桑納設廠、國際知名服飾大廠提高中南美洲之生產比重,公司不再將外包重心放在中國大陸,而是以美國市場為中心的製造思維。

這是一種具有戰略意涵的全球貿易新型態,全球供應鏈勢將重整。新加坡甚至已表態,在「友岸外包」的世界,最終將遵守美國主導的供應鏈,也是該國在地緣政治下必須做出的選擇。

目前美國跟歐盟在先進技術與經濟發展策略上居於主導,因此與美國在供應鏈上的合作,確實是台灣企業須思考的問題,近兩年來,台灣與美國的進出口數字也持續增加,顯示美國目前是我方重要貿易夥伴。

而美國總統拜登與亞太地區的十幾個國家,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台灣雖無法參與,但過去數年,我政府與美國建立較為制度化的溝通協商平台,如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包含供應鏈的韌性、5G等科技合作;及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暢談科技貿與投資合作的架構協定。

「美方與台灣的貿易倡議,談的是貿易的便捷化、法規的制定與數位貿易。美方談的不再只是市場的開放、關稅的減讓,而是未來的法規,比如調和台美之間市場經營的法規,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上如何公平競爭,在數位貿易上如何強化個資,這些法規都會不斷地被要求。」李冠志指出,即便是中小企業,也比須以合理且正當的方式,符合普世價值的觀念來進行生產製造與交易,這些在未來都將會成為貿易發展趨勢,目的是為了讓企業在國際貿易過程中,能夠共享價值。

立足東協放眼亞太市場  布局的三大指標

李冠志分析指出,東協市場自2021年來,經濟成長率高於全世界平均值,疫後復甦能力非常快,未來將是全球供應鏈布局重點區域。其中綠色產業、電動車產業與數位經濟,在東協發展更是快速,數位經濟市場發展更呈跳躍式成長。

☞指標一》電子商務與數位貿易發展快速

疫情的隔離政策已讓大眾接受遠距線上開會或交易,許多B2B在網路上直接成交,大幅改變了過去傳統貿易模式。電子商務和數位貿易,未來在東協國家是龐大商機,尤其疫情帶動當地電子商務發展,有利於台灣在數位貿易技術上開發及運用。

☞指標二》印尼擁礦產優勢快速發展電動車市場

減碳議題加速電動車發展,與該產業相關的充電樁、電池、相關控制方案等相關企業,不斷前往東協尋求合作,印尼就是極大商機之所在。

377pics 1-1
減碳議題加速電動車發展,與該產業相關的充電樁、電池、相關控制方案等相關企業,不斷前往印尼布局。

印尼是目前全世界最大鎳礦生產地,近年為發展電動車相關產業,很多原物料與礦產禁止出口,以令該國有足夠原物料進行生產加工,創造更高附加價值。此政策效果已顯現,近年不少廠商前往印尼布局,除台灣富士康外,Gogoro與印尼Gojek、TBS Energi Utama的合資公司Electrum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開發印尼電動車輛的基礎設施;光陽(KYMCO)和Grab合作共同開發印尼二輪市場,皆看中當地電動車龐大市場。

☞指標三》中國大陸與東協結合的內循環將成新常態

美中對抗對中國大陸政策有極大轉變,不只在經貿方面,包括整個政治體制,及未來國家發展的決策皆是。當中國大陸與美國以及與美國為盟的所有國家對抗,中國大陸未來的市場經濟,極有可能採內循環方式進行。

但中國大陸與東協關係非常密切,彼此間建構了高速鐵路,從成都到越南只要兩天,貨車往來也只需兩天,東協貨物到中國大陸都是免稅,再有大量農產品回到中國大陸,彼此貿易往來極為頻繁。

「我認為中國大陸並不是完全內循環,事實上,東協與中國大陸關係友好,因此中國大陸的內循環,極大的可能性是與東協結合的內循環。中國大陸與東協總共將近20億人口,未來五年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發展。」李志文表示,歐美企業不可能完全切斷中國大陸市場,與東協及中國大陸仍有貿易往來,但未來將會是在「中國大陸與東協結合」的新常態下進行。

然中國大陸以國家發展為首的相關政策,對外商而言,在當地的工廠勢必受極大影響,事實上,許多國際大廠都已將工廠轉移或加速轉移中,在美中對抗加劇下,台商須重新思考供應鏈如何重新布局。

「時局紛亂,但我認為經濟最壞時,其實是重新洗牌的好機會。」李志文表示,新的局勢或許是拿到新市場的機會,尤其台灣在技術與服務品質上,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台灣更應善用此優勢,強化自身競爭力。

他發現,過去台商在東協或亞太地區只專注於投資,特別在東協更是如此,想的都是如何轉移供應鏈,或分散美中貿易對抗風險,卻忽略東協當地市場的購買力,實為可惜。

他建議,就製造業而言,可多加利用台灣各種人力資源素質,比如精密工具除了在東協製造並出口,亦能多加投入當地市場。「如同我近期前往泰國觀察到一家企業蓋工廠,這些廠房的鋼料、機器設備等,全部從中國大陸進口,如果台灣能著墨當地需求,其實有相當多機會,如此才能發揮台灣精密工具優勢。」

377pics 1-1
泰國許多鋼料、機器設備從中國大陸進口,台商若能把握當地市場需求,商機潛力無限。

隨著2022下半年眾多國家經濟開放,台灣也迎向開放貿易,但全球物價上漲、經濟重組、人力短缺等各式問題浮現,經濟情勢仍有許多不確定,台灣企業需找尋新的經濟拓展轉型契機。東協是重要經濟板塊,而在國家安全戰略發展下,台商轉向亞太地區或全球經貿市場,也勢在必行。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