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0 OCT.2024
400期・Cover Story 總論篇

新航道崛起

氣候變遷到地緣政治 重塑全球航運版圖

◎撰文/陳玉鳳 圖片來源/美聯社、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過去數年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全球航運經歷劇烈變動,顯現全球航運過度依賴少數樞紐的脆弱性。這些變化,迫使業者須依賴精細數據分析,靈活調整運輸策略,以降低風險。另一方面,北極新航道成為未來航運的新希望,但前方挑戰仍多。


受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氣候變遷及科技進步等多方因素影響,航運版圖出現明顯變動,原習以為常的海運路線風險驟升、貨運成本居高不下,導致貨暢其流的難度較以往提升不少。貿易業者須更審慎地評估航運方式及成本,才不致獲利受到侵蝕。

「長賜號」事件 凸顯單一航道瓶頸高風險

提到航運受阻所引發的全球貿易噩夢,大家對於「長賜號」事件應記憶猶新。2021年3月23日,長榮海運旗下的「長賜號」在穿越蘇伊士運河時,由於遭遇強風和惡劣天氣,船體偏離航道,船身卡在運河兩側,橫向堵住運河。這艘船長約400米、寬59米,滿載時重達20萬噸,當時載運近2萬個標準貨櫃(TEU),可說是全球最大型的貨櫃船之一。

蘇伊士運河是全球重要的航運路線之一,約有12%的貿易貨物通過。直至「長賜號」於2021年3月29日成功脫淺,運河才恢復通航,整個過程中,約有400多艘貨輪滯留等待通行,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干擾,估計每天約有價值96億美元的貨物因阻塞無法通行。

這次事故導致許多貨物延誤交付,運費也隨之上升,船東和貨主均面臨大量的時間損失和額外成本,部分船隻不得不選擇繞行非洲好望角,增加數千公里航程。這次事件暴露出全球物流對少數航道的依賴,凸顯單一航道瓶頸對全球貿易造成的巨大風險。

然而,「長賜號」事件終歸是一週內落幕,更令人憂心的是長期存在的航運困境,例如:巴拿馬運河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巴拿馬運河改善 敵不過乾旱

巴拿馬運河自1914年正式通航以來,一直是全球重要的航運樞紐之一,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大幅縮短兩大洋之間的航行時間,每年處理約5%的全球海運量。隨著全球貿易量持續成長,運河的運輸壓力不斷增加,導致航運延誤和運輸成本上升。因此,巴拿馬運河管理局(Panama Canal Authority,ACP)不斷投入資源來提升運河經營效率,並進行多次擴建與改善,使每日船班的數量大幅增加,對於全球航運的暢通無阻具有重要助力。

巴拿馬運河的擴建計畫,尤其第三套船閘啟用,使新巴拿馬型船(Neo-Panamax)得以通過,這類船隻載貨量最高可達14,000個標準TEU,相較舊型船隻僅能運輸5,000至6,000 TEU,運輸效率提升將近3倍。隨著改善措施的實施,巴拿馬運河每日船班數量顯著提升,通航的流暢性提高。運河不僅處理更多船隻,還能承載更大量貨物。

除設施的擴建,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引入智慧管理系統,即時監控船隻的航行路徑、預估到達時間及運河內的交通流量,有效地分配通行資源。而船隻的通行排程變得更智慧化,減少因壅塞導致的延誤,且運河的通行效率提升,減少航運延誤的可能性,使全球供應鏈更具穩定性和預測性。

然而,儘管巴拿馬運河在提升通行效率方面有明顯進展,但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愈趨頻繁,對巴拿馬運河的正常運作帶來威脅。巴拿馬運河的水源供應依賴降雨,而氣候變遷和「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是太平洋赤道東部和中部海水異常變暖的一種自然氣候現象),引發的極端乾旱,導致巴拿馬運河的水位大幅下降。

2023年,巴拿馬運河的水位嚴重下降,特別是關鍵的加通湖(Lago Gatún)水位創下歷史新低,導致運河日常運作受到重大影響。加通湖是人工湖,供應運河所需的淡水並提升船隻高度,讓船隻能穿越巴拿馬地峽的高地區域。

因應此情況,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限制通行船隻的數量和尺寸,不僅影響全球貿易流通,還導致船隻在運河附近排隊等待長達數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表示,過往數十年才遇到一次因乾旱造成湖泊水位下降,現今受氣候變遷影響,這種現象3~5年就發生一次,未來限行措施的實施頻率將大幅增加。

400pics 2-1
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限制通行船隻的數量和尺寸,不僅影響全球貿易流通,更導致船隻在運河附近排隊等待長達數週。

戰爭波及 替代航線風險上升

由於巴拿馬運河限制船隻通行量,因此全球航運難題仍須尋找其他替代方案,但替代路線卻也存在問題。替代路線從北美經由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到達亞洲,但2023年10月爆發的以哈衝突,對依賴蘇伊士運河航線的海運作業造成沉重打擊,尤其2023年底紅海地區的衝突加劇,葉門胡塞叛軍頻頻攻擊船隻,造成紅海航線的風險大幅上升。

無奈之下,一些國際航運公司選擇繞道避開危險區域,但增加運輸成本和時間,也造成路線沿岸港口壅塞,使全球供應鏈受到壓力。

381pics 2-1
2023年10月爆發的以哈衝突,對全球依賴蘇伊士運河航線的海運布局造成嚴重影響。

氣候變遷導致巴拿馬運河區域雨季不穩定,乾旱期長於往年;蘇伊士運河則充滿政治風險,使海運業的營運成本與定價變得無法預期。此情勢下,運輸業者須依賴更多的數據分析,靈活調整航線以減少潛在損失。

運價高水準 回不去疫情前

航線受阻、航程增加、供需不平衡、地緣政治、港口壅塞,及航運業者的集體價格上調等種種因素相加之下,雖說海運價格近日下跌,但就長期趨勢來看,已回不去疫情前的價位水準。

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引用挪威海運分析業者Xeneta的數據顯示,去年10月起,由中國大陸運往歐洲的40呎標準貨櫃已由1,200美元(約新台幣3萬8,760元)漲到7,000美元(新台幣22萬6,100元),2021年疫情期間,最高曾漲至1.5萬美元(新台幣48萬4,500元)。太平洋航線方面,去年12月由上海運往洛杉磯已由2,000美元(新台幣6萬4,600元)漲至6,700美元(新台幣21萬6,410元),到紐約已達8,000美元(新台幣25萬8,400元)。

儘管目前價格上漲的長期趨勢明顯,隨著旺季過後需求減少和新船隻投入使用,海運費用在2024年下半年呈現穩定及下降。然而,專家分析認為回落幅度不會超過2019年的水準。

北極三條新航道 受到期待

傳統航線風險增加,使新航線成為焦點。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北極地區冰層融化速度驚人,尤其是夏季,海冰面積不斷縮減,讓許多過去不能航行的區域變得可通行,為全球航運布局帶來新可能性。北極地區溫度的上升,使得三條新航道浮現:北方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NSR)、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NWP)及東北航道(Northeast Passage,NEP)。這些航道的出現將縮短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航行距離,對全球航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其中,「北方海航道」沿著俄羅斯北部海岸線展開,從歐洲經過巴倫支海、卡拉海,直到遠東的白令海峽,其航行距離較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短約30%到40%,特別是對歐洲與亞洲間的貨物運輸更具吸引力。然而,這條航道的開發也涉及許多挑戰。

首先,儘管冰層減少,北極海域依然充滿環境不確定性,冬季冰封仍會限制其航行季節。

其次,俄羅斯對這條航道的主權控制,使航運公司需要支付高昂的過境費,且在安全保障上也存有隱憂。美國和歐盟對於北方海航道的軍事和戰略風險也表示擔憂,由於俄羅斯在該地區積極建設並維護多個北極軍事基地,使歐美國家擔心該航道的開發,將強化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影響力。

「西北航道」位於加拿大北部,穿越島嶼與海峽,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與北方海航道相比,西北航道的優勢在於可連接北美洲與亞洲,且能縮短兩地間的運輸時間。儘管如此,這條航道的挑戰同樣不可忽視。

首先,加拿大對西北航道的主權主張並未得到國際廣泛認可,且可能導致國際爭端。加拿大認為西北航道屬於其內部水域,而美國和歐盟則認為這是一條國際海峽,應適用國際航行自由的規定。此分歧影響西北航道的未來發展,並引發潛在法律爭端​。其次,這條航道的冰情變化無常,對於航運公司風險較高。

「東北航道」則是從北極的中央海域穿越,直接連接歐亞大陸兩側,這是三條航道中最直接的路線。由於這條航道的航程最短,理論上可成為最具經濟效益的選擇。然而,東北航道的冰層厚度與天氣條件最為嚴苛,即使是夏季,也仍需使用破冰船輔助通行。因此,雖這條航道潛力巨大,但要成為真正的商業航道,可能還需數十年的時間。

400pics 2-3


北方海航道運量增加 挑戰仍多

北方新航道的出現為全球航運公司提供一個縮短航程的機會。以北方海航道為例,從中國上海運送貨物至歐洲鹿特丹,若經由蘇伊士運河航道,需約21,000公里的航程;然而,透過北方海航道則只需約12,800公里,節省約40%的距離。不僅可節省燃油成本,還能縮短運輸時間,提升物流效率。船隻在海上的運營時間減少,也會降低船員的薪資成本與船舶維護成本。長遠來看,這樣的變化極有可能改寫全球航運的版圖,並影響傳統運輸路線的需求,如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俄羅斯總統普丁公開邀請感興趣的國家參與北方海航道的開發,另根據俄羅斯遠東和北極發展部部長宣稱北方海航道沿線的貨運量已從2014年的400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3,400萬噸,該條航道已成為石油、液化天然氣、礦物肥料、金屬和其他產品出口的主要運輸走廊。俄羅斯希望2026年將此航道的運貨量提高到1億噸,至2030年提高到2億噸。

據悉中俄「北極快線1號」已於今年7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州的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Bely Rast Logistics Center)舉行開航儀式,透過鐵路將集裝箱運輸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港(Arkhangelsk Port)後,從該港口出發,經北方海航道至白令海峽,隨後經北太平洋西海岸航道至中國沿海港口。「北極快線1號」航線總里程約1.32萬公里,整體運輸時間為20至25天。與經過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相較,「北極1號快線」的運輸距離可縮短5,000至8,000公里,運輸時間可減少20天以上。

北方海航道帶來許多好處,然而,此航道主要從堪察加半島外運輸石油為主,海運商用貨櫃仍占極小比例,尤其行駛航道需有破冰船開道,有其門檻存在。此外,儘管北極航道的商業利益可觀,但其環境風險也不容忽視。北極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任何石油洩漏或污染事故都可能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害。航運公司若要進入北極航道,須承擔更大的環境責任,並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

三條北極新航道的出現,將大幅縮短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航程,降低航運成本,並改變全球航運的布局。然而,這些航道的開發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冰層的不可預測性、地緣政治爭端、環境風險等。未來,北極航道的發展將如何影響全球航運業,取決於國際間如何協調主權爭議、制定清晰的法律架構,以及航運業者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環境保護。種種航運挑戰橫亙在前,北極新航道要取代傳統航道,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381pics 2-1
三條北極地區新航道的開發,仍存在諸多挑戰,包括冰層的不可預測性、地緣政治爭端、環境風險等。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