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蘋果(APPLE)門市插旗全球,iPhone銷量蔚為消費實力指標,觀察北美、歐洲、中國大陸、日本等主要市場銷量趨於停滯,唯獨印度市場逆勢成長38.6%,成功躍居iPhone全球第五大市場,進一步顯露東協「含金量」潛力。
根據印度消費經濟研究院(National Council for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概估,印度14億人口中已有4.3億人躋身中產階級,家戶年收入落在6,700美元到4萬美元間。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預測,印度每年將增加2,000萬名中產階級,至2027年將會躍升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在美中貿易持續脫鉤,南向受惠於印度及東南亞各國。蘋果執行長庫克造訪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蘋果直營門市,漂亮的銷售及營收表現,令他讚不絕口,也反映出iPhone產品在當地高階消費市場中的象徵地位。
實際走進印度、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龐大人口紅利和成長中的經濟水準,創造一片內需藍海,也展現出其電商市場潛質。
工研院(ITRI)東南亞辦公室進駐泰國曼谷,近距離觀察東南亞的變化,指出內需支撐著東南亞,東協消費力成長遠比GDP更可觀。隨著製造鏈帶動的薪資水平成長,這股增長最終會回流消費市場。
綜觀東南亞現況,馬來西亞的人均GDP已突破14,000美元,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列入2028年的「準」高收入國晉升名單。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估算,泰國、印尼、越南人均GDP落在5,340至8,600美元,未來前景頗為看好。今年底,印度以8.2%經濟成長率凸顯其潛力,人均GDP在6年內飛漲38%,亦將會達到3,000美元門檻。
可見印度消費市場爆發力顯著,BMI預測,至2027年前,超過25%的印度家庭年所得將達1萬美元,且堅實的消費力集中在新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成為零售商主要鎖定的目標大餅。
貿易商見識到東協市場的年輕消費力不容小覷,中產階級茁壯,間接刺激帶動高價消費品。食品供應商「真杏府」成功爭取專櫃進駐印尼大型通路商Supra Boga Lestari和Lotte Shopping Indonesia。電商平台同樣察覺這股強勁消費力道,也正在擴大延伸虛擬電商平台。2023年東南亞主要電商平台交易總額超過1,146億美元,尤其蝦皮(Shopee)、Tokopedia、TikTok Shop、來贊達(Lazada)、Sendo等四大平台銷售量激增52%,可見整體市場高度活躍,使得其他電商巨頭也在尋求進場時機;YouTube在印尼也積極與蝦皮(Shopee)合作YouTube Shopping線上購物服務,預計將電子商務模式擴展至泰國、越南、甚至整個東南亞。
市場研調eMarketer指出,從2023年以來,電商銷售表現成長18%,屢屢超越全球平均漲幅8.9%,已在境內創造逾千億美元潛力的電商市場。越南工貿部(Ministry of Trade)電子商務和數位經濟局看準,光是越南,B2C線上零售平台營業額和銷量增長快速,今年底預期可達到263.3億美元年營收。
窺探隱藏在電商背後的商機,Google與Temasek洞察東南亞整體網路經濟走勢,聯合發表見解:東南亞網路經濟將在2025年成長至2,400億美元,尤其印尼,網路使用量大,2024年網路用戶每天沉浸網路環境7小時38分鐘,其電商市場成長最為明顯,極可能領先觸及1,000億美元規模。
探究東南亞網路消費的巨大動力,龐大年輕的消費群體是關鍵主力。在東南亞,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族群占20%,這個世代出生就伴隨網路環境蓬勃,生活背景與網路活動同步成長,年輕消費群習慣性瀏覽社群、網路平台,為社交媒體電商、直播帶貨等新興業態創造市場空間,蔚為商家必爭之地。
台灣連鎖精品咖啡品牌「黑沃」(HWC)上架馬來西亞最大訂閱制電商平台Subplace,率先透過電商插旗東南亞。在平台上可購買黑沃咖啡商品,同時開發品牌應用程式App,累積會員基礎及知名度,成功帶來營收流量。
接著以虛擬電商開闢實體通路,黑沃咖啡與馬國在地O2O(線上線下)通路巨頭「福庫國際」攜手成立「Palaterium Sdn Bhd」,大舉在馬來西亞展店,同時擴展至汶萊、新加坡、印度等東南亞市場。
馬來西亞咖啡品牌ZUS Coffee啟動電商模式,串聯線上、線下點餐系統,自從品牌創立App,即在4年內達標150萬用戶,每個月的活躍用戶超過80萬人,在電商場域奠定實力,其同樣「以虛擬帶動實體」的方式,朝其他東南亞國家,像是菲律賓拓展實體店。
中國大陸快時尚零售商「SHEIN」也進軍東南亞,充分發揮電商策略,在社群平台上大力推廣曝光,更直接串接官方平台,以高效即時的購物體驗,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去年上半年,SHEIN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抖音帳號擁有至少53.4萬、28.7萬追蹤者,且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SHEIN的電商策略成功奏效,東南亞成為其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場之一,並在今年3月,登上越南購物類App排行榜第五名。
東南亞電商潛在市場多大量體?DataReportal的2024年度報告顯示,若從使用網路人口數切入,交叉乘上網路普及率,網路使用人口大國分別為中國大陸、印度及東南亞,顛覆既定認知的歐美市場。
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的網路使用情況已相當成熟,至於印尼、菲律賓及越南,雖網路使用率不到75%,但依靠龐大人口基數,整體市場規模依然穩占一定量體,預估2025年將有5億人口用戶,建構網路經濟基礎,引來社群媒體、電子商務的商品交易總額及營業額爆發性成長。
東南亞電商交易總額將在2025年達到1.39兆美元,較2023年成長35%,其中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有8%~19%不等成長幅度。
仔細分析東南亞電商市場的取向,惠譽信評旗下Fitch Solutions調查,印尼市場消費力主要投入玩具、寵物和園藝(toys, pets and gardens),及影音設備和消費類電子產品(AV equipment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2024年3C產品銷量成長將近9%。同樣的消費趨勢也在馬來西亞、印度市場發生。
進一步歸納東南亞電商市場的核心,主要靠大量年輕人口撐起消費,而該客群相對重視生活休閒樂趣,形成相關產品需求。
若更客觀解讀全球電商選定市場的脈絡,北美雖握有國際上最大且市場成熟的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但業內競爭白熱化、平台抽成高,導致廠商轉而尋求開發下一個新標的市場。
幾經尋覓,東南亞市場仍介於發展階段,中、英文語言通用,加上電商生態還尚未被單一平台通路壟斷,是跨境商家眼中的「處女地」,成為電商布局的不二首選,因此吸引不同品牌上架東南亞電商平台。綜觀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六國,在B2B2C的電商銷售中以電子、時尚用品、食品、美妝保養等表現亮眼,其中以電子產品最佳,銷售額高達280億美元。
電商消費動能浮現的同時,卻也讓跨品牌、跨平台的B2B2C物流、及第三方支付金流情境更加複雜。印尼、越南、菲律賓習慣用電子支付;新加坡常用簽帳卡、信用卡;而在泰國及馬來西亞還是依賴銀行轉帳。
要想擴大東南亞跨境電商流通,東協傾向採取合作的方式,方能實現「經濟一體化」目標,繼2023年5月的東協領導人峰會,在會中承諾響應QR Code支付趨勢,快速建立區域跨境支付網絡,在今年汶萊、越南也正式加入這種支付體系,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等國構成支付共同體,消費者只要掃瞄QR Code,即可以本國貨幣完成跨境消費支付。
這讓東南亞形成更緊密的區域電商經濟,原本預估至少在2025年才能達成的電商交易總額(GMV)2,000億美元標竿,提前在2022年達標,之後更有超過2,000萬個廠商、600萬家餐廳,透過線上電商平台擴展業務。
眼前東南亞電商的發展重心逐漸朝向增加電商購物平台盈利,包括提升既有客戶的忠誠度、減少促銷優惠,甚至服務收取一定費用。根據麥肯錫《東南亞電子商務報告》觀察:東南亞電商策略應以提升「下單量」,並且擴大「點到點」的跨境到貨效率為關鍵。且必須將電子商務鏈延伸至更多節點,擴大服務商機。然而,想更深入東南亞市場前,品牌商家須及早備戰。
綜合線上、線下電商運營平台CYBERBIZ、TenMax經驗,提供以下東南亞未來的電商操作策略趨勢:
行動裝置是最容易接觸客群的載體,東南亞年輕消費族群熱衷在社群媒體互動,在Facebook、Instagram、抖音上挖掘新產品、尋求商品資訊;而印尼和馬來西亞客群會直接在手機上購物;泰國消費者則更喜歡在社群平台下單。由此可知,社群平台在經營東南亞消費市場扮演重要角色。
多數落地在東南亞的電商平台,都以優化行動載體為主,且設法加強與社群無縫接軌電子商務平台,適度結合App應用、電子支付,有效串聯完整的行動支付購物體驗。透過提高消費者體驗,以吸引東南亞廣大數位用戶進入消費情境。
分析東南亞消費群體的購物習慣,可發現「精打細算型」消費者占比最多,特別會「貨比三家」,比較免運、折扣及折價券等,性價比可換算成消費誘因,尤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消費市場,格外重視商品價格和品牌。
當商家有意進入東南亞市場,應根據當地普遍的價值觀擬定因地制宜的價格策略,以提升用戶的購買頻率、客單價和回購率。
隨著東南亞電商消費體驗增加,消費者對於電商平台交易、行銷組合、到貨模式等細節要求愈來愈高,更講究交易順暢的支付工具,延續區域內跨境消費支付完整性提高,數位支付逐漸取代現金消費。各國發展自己的數位錢包,像是馬來西亞推廣Touch’n Go eWallet、GrabPay,印尼也有OVO、DANA支付系統。
品牌商要掌握當地市場的支付慣性,整合到電商平台,甚至電子優惠券行銷手腕,結合才有利營造便捷、即時的購物體驗。
新加坡起家的電商平台蝦皮(Shopee)長年深耕東南亞市場,去年嘗試優化跨境物流、直播行銷,也發展快速支付模式,凸顯獨特競爭優勢。
現階段,東南亞網路消費市場規模,在短短3年內翻倍,其中電子商務年複合成長率維持在17%左右,還處於非常有衝勁的成長躍進期。
從東南亞電商產業呈現S型曲線成長來看,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在未來3年內,尚有成長空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展相對成熟,網路用戶滲透率高。可見得品牌商家積極南向插旗布局電商平台通路,目的是為搶占明年上看2,000億美元規模的電商藍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