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1 NOV.2024
401期・寰宇聚焦

美國總統大選 全球關注

賀錦麗對決川普 經貿政策動見觀瞻

◎撰文╱陳玉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376mainpics 1

美國2024年大選白熱化,主要候選人─現任副總統賀錦麗和前總統川普激烈攻防。2位候選人的經貿政策,尤其在對中關係及關稅議題方面,無論誰勝出,都將對全球經貿形勢帶來重要影響。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引全球高度關注,畢竟美國做為全球政經強權,其政策實施動見觀瞻,全球國家皆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川普再次捲土重來,而他的言行及政策主張與歷任美國總統多有不同,因此各國緊密觀察川普政策,預先做好準備,以因應美國大選後可能的情勢變化。

提高關稅 傷人傷己

川普一貫主張以保護主義政策捍衛美國利益,特別是在關稅政策上,他堅持對所有外國商品徵收20%關稅,對中國大陸商品甚至主張徵收高達60%的關稅。

然而,許多經濟學者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既傷害外國企業,也對美國消費者和製造商帶來不小的成本壓力。2018年的研究顯示,川普在上次美國總統任期對中國大陸徵收的關稅,實際由美國消費者全數承擔。進口關稅的提高,給了美國國內製造商哄抬價格的機會,該年美國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為2.4%,高於2010到2017年的平均1.7%。

此外,進口的數量及種類皆變少,導致2018年美國消費者損失至少140億美元。

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不認同川普將關稅當成一種武器,用來強迫公司或個人按照他期望的方式行事,忽略關稅政策對美國企業、消費者可能產生的負面後果。

防堵中國大陸,川普無所不用其極,他提出對墨西哥製造的電動車徵收高達200%的關稅,甚至可能提高到500%,以阻止中國大陸藉由墨西哥將產品進口到美國。他認為,墨西哥的電動車產業可能成為中國大陸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後門,因此強調要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並保護美國本土的汽車產業。

他的立場表明,保護美國汽車產業的主要手段,是透過高額關稅來削弱外國車輛,特別是中國大陸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可能性。川普認為,這些舉措不僅能夠保護美國汽車製造商,還能促使更多製造業回流美國,為美國創造更多的本土就業機會。

401pics 8-1
川普相信關稅能夠提高政府收入,同時保護美國本土企業不受外國競爭威脅。

全球貿易繼續碎片化已是定局

相較川普的激進保護主義,賀錦麗在經濟和貿易政策顯得保守穩健。她認同川普的關稅政策實際是傷害美國消費者的說法,因此一般預期她不會進一步加碼關稅,反而會延續拜登政府的現行政策。

不過,據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加州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廖啟宏於《轉角國際》撰文分析指出,即使賀錦麗不會在關稅上加碼,美國抗中的民意不可擋,因此即使賀錦麗當選,她的團隊不太可能對中國大陸貿易做出太多讓步,美中經貿關係將維持微妙平衡,既不會過於緊張,也難以回到2018年之前的自由貿易狀態。

381pics 2-1
賀錦麗不太可能對中國大陸貿易做出太多讓步,美中經貿關係將維持微妙平衡。

事實上,一般認為無論誰當選,美國的經貿政策將繼續偏離自由貿易精神,反之更傾向保護主義。根據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丁學文觀察指出:「若認真觀察美國政策走向,肯定早就注意到,美國整體經貿政策轉向,其實在川普之前的歐巴馬時代就開始了。」

歐巴馬時期祭出《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ARRA)和「委外工作轉回美國方案」(IAJ)等,表現出對美國本土經濟的保護;川普第一任期崇尚保護主義,情勢非常明顯;待拜登上台後,輿論原以為會扭轉川普的保護主義政策,卻發現他反而加強與盟友的供應鏈重組,疫情之後,美國也率先啟動大規模補貼計劃,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碎片化。這些補貼主要集中在「戰略產業」上,如半導體、電動汽車和人工智慧。

退出「印太經濟框架」?恐削弱美國與中競爭優勢

整體而言,過去多堅持自由貿易路線的西方國家,如今也紛紛跟隨美國的腳步,投入大量資金,希望企業將生產和技術集中在國內,打造自給自足的產業體系。各國對產業的干預激增,顯示全球貿易環境變得更加封閉。

川普還提出上任後將退出「印太經濟框架」。川普做為典型的保護主義者,一直強烈批評自由貿易掏空美國的製造業,導致大量失業。他認為自由貿易過度專注於消費,進而削弱美國的生產能力,對國內經濟構成威脅。川普明確表示,若他再次當選,將立即廢除拜登政府與其他13個國家進行的區域貿易協定「印太經濟框架」(IPEF)。

IPEF涵蓋「供應鏈」、「潔淨能源」、「公平經濟」和「貿易」四大領域,其中前3個領域已有明顯進展,但在貿易議題上,由於各成員國在勞工、環境和數位貿易問題未能達成共識,談判陷入僵局。外界分析,隨著中國大陸企業在泰國、越南等國加大投資,亞洲的經貿地位愈趨鞏固。如果川普推行孤立主義,切斷與印太盟友的經貿聯繫,可能會削弱美國與中國大陸競爭的長期優勢。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程未卜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無疑是台美雙邊關係的一大突破。該倡議於2023年6月簽署第一階段協議,涵蓋關務、貿易便捷化、服務業、反貪腐及中小企業等領域,目前正在談判的第二階段則涉及農業、勞動及環境議題。

若川普執政,基於他所主張的保護主義,未來是否會導致貿易進程出現波折,甚至擱置,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據《工商日報》於2024年發表的社論「慎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程生波」指出,川普的交易邏輯一貫強調「美國優先」,過去曾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重新談判國際協議,例如2018年重新簽署《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這樣的行為模式表明,川普在貿易談判中會對台灣寸步不讓,可能要求台灣支付安全保護代價,以換取經濟利益。

此外,如果川普上台,台美貿易關係可能變得更加複雜,不僅台灣可能面臨「301條款」的壓力,還將承擔較高的關稅負擔。川普對台灣的要求將更多,不僅會限制台灣的技術輸出,還可能要求台灣進一步支持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基於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他甚至可能擱置《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程,增加台灣在經濟與貿易上的不確定性;若賀錦麗當選,基於其一貫依循拜登政策的做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預期將有所進展。

對抗氣候變遷全球共識能否持續?

整體而言,若是賀錦麗當選,全球政經運作方向及模式顯然較為可期,而若是川普當選,許多事情發展的不確定性將升高許多,例如全球對於氣候變遷的共識。一般認為,如果川普捲土重來,可能會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嚴重影響。

川普一貫對氣候變遷持懷疑態度,並強烈支持化石燃料的開發。他在第一任期內廢除歐巴馬政府制定的多項環保法規,並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根據氣候新聞網站Carbon Brief估計,川普如果再次上台,美國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大幅增加,這將抵消全球過去幾年在風能、太陽能等清淨能源方面的努力,對全球氣候變遷治理造成嚴重影響。

與之相反,如果賀錦麗當選,她預計將延續拜登政府的氣候政策。拜登政府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並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拜登簽署《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和《降低通貨膨脹法案》,這些法案在推動美國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同時,也對減少碳排放、發展電動車和再生能源做出重大投資。

401pics 8-3
賀錦麗預計將延續拜登政府的氣候政策─到2030年將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並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川普如果重新掌權,可能會撤銷這些法案,增加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推動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不僅會影響美國的氣候政策,也可能動搖其他國家對氣候承諾的決心,全球氣候治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