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源日益短缺且氣候變遷加劇,海洋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備受矚目。海洋產業不僅能夠提供食物、能源及貿易機會,且具備實現永續發展的潛力,藍色經濟逐漸成為許多國家重視的發展方向。
依據世界銀行定義,「藍色經濟」(Blue Economy)係指對海洋永續使用,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生計,同時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歐盟將藍色經濟定義為與海洋或海岸相關之所有經濟活動,但須具備3個要素,包含對海洋和經濟的貢獻、海洋環境和生態永續性,以及利用海洋經濟支持國家成長。一般來說,藍色經濟涵蓋海洋漁業、海洋能源、航運、旅遊業、海洋生物技術及海洋保護區等領域。
當前陸地耕作生產的糧食,已難以滿足人類需求,未來食物來源將朝向多樣化及多元消費,其中「藍色食物」(Blue Foods)是對環境友善具永續性的重要選項。藍色食物指來自海洋的各類食物,涵蓋魚類、貝類、甲殼類、藻類等水產食品。這些食物不僅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營養來源,還具有低環境影響的特性。
不僅如此,海洋也是重要的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洋風能、溫差能等熱門場所,尤其海上風電正快速增加。簡而言之,在陸地資源逐漸耗竭的情況下,海洋被視為潛力無窮的寶庫。
目前全球大型經濟體都在推動藍色經濟,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The Ocean Economy in 2030》的報告,預估至2030年,藍色經濟年產值將達到3兆美元,並創造約4,000萬個工作機會。
藍色經濟兼顧環保與經濟,強調重視保育、再生、零排放、資源永續等環境議題,成為世界產業趨勢,全球多國積極投入發展。
以印尼為例,印尼70%以上領土為海洋,面積達640萬平方公里,並擁有17,500個島嶼。境內海洋資源豐富,包含多達8,500種生物,使其具備發展藍色經濟的龐大潛力。印尼水產豐富,特別是海藻、蝦蟹和吳郭魚等,其中漁業生產潛力高達5,000萬噸,每年對印尼GDP貢獻超過2,700億美元。然而,2022年印尼海事部門的GDP成長率僅4.06%,低於全國GDP成長率5.31%,顯示海事部門仍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
印尼海事暨投資事務協調部部長Luhut Binsar Pandjaitan日前曾表示,印尼政府將藉由推動藍色經濟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並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推動重點將涵蓋新能源與再生能源、旅遊業、漁業及廢棄物管理等領域。印尼海洋漁業部並列出5項藍色經濟的具體落實措施,分別為:實施捕魚配額制度、擴大海洋保育區、發展海洋及淡水水產養殖、管理海洋廢棄物,以及推動沿海及離島的自給自足等。
世界銀行認為包含沉船打撈、珊瑚礁、海草及紅樹林等均可認定為印尼藍色經濟相關收入,估計印尼海洋資源年產值達2,560億美元,占印尼全國經濟規模之25%。
印尼的藍色經濟具備潛力,然而面臨的挑戰仍多。印尼萬隆Padjadjaran大學漁業及海洋科學教授Zuzy Anna認為,印尼沿海地帶人口成長快速,土地有限,使經濟活動逐漸受到限制,亦對生態環境產生壓力。此外,印尼為全球第二大塑膠垃圾生產者,僅次於中國大陸,許多塑膠流入海洋成為海洋廢棄物,破壞印尼海洋資源,以及印尼漁船的過度捕撈現象等,皆是印尼發展藍色經濟的阻力。
整體而言,東協國家的藍色經濟潛力受到期待,多國陸續推出相關計畫,例如越南總理提出,預計至2030年將成立7個海洋經濟跨產業聚落,推動藍色經濟。
馬來西亞也將藍色經濟納入2021〜2025國家發展計畫,其中,沙巴州是發展藍色經濟的重點區域。沙巴州擁有馬來西亞最長的海岸線,超過1,000公里,包括漁業和水產養殖、航運和物流、旅遊、再生能源、礦產資源、藍碳(海草、鹽沼、紅樹林等)及廢棄物管理和汙染控制等,皆是政府極力推展的產業領域。
為拉攏東協國家成為發展藍色經濟夥伴,中國大陸於2024年5月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中國—東盟藍色經濟合作論壇」,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專家學者與會。中國大陸宣稱與東協的藍色經濟夥伴關係是「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的重要內容,將與東協在海洋牧場、海洋旅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能源開發等領域全面合作開發藍色經濟。
里的海域,是澳洲專有的經濟活動範圍,允許該國可在此區域展開漁業、海底礦產開採及其他經濟活動。由澳洲管轄的南太平洋經濟專屬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EEZ)為全球第三大,僅次於美國和法國。漁業、旅遊和自然資源開發為澳洲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每年貢獻超過千億美元的產值。
然而,繁榮背後存在隱憂,在氣候變遷及人為活動下,建構整個生態的物種也日漸被影響。預計至2030年,海洋溫度將上升1到2度,高度威脅澳洲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與多樣性,不利藍色經濟發展。
健康的海洋是藍色經濟繁榮的先決條件。汙染、過度捕撈和生態破壞,以及氣候變遷,皆對藍色經濟所依賴的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因此,為發展永續藍色經濟,使環境保護和經濟活動齊頭並進,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公布歐盟永續發展藍色經濟方法,特別是透過發展離岸風電、熱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海洋再生能源,使海洋運輸去碳化和綠化港口。
台灣四面環海,發展藍色經濟是理所當然的事。依據海洋委員會統計,台灣海洋產業產值由2018年的新台幣7,507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1兆7,031億元,占GDP比重由4.03%上升至7.86%,前三大海洋產業分別為海洋運輸及輔助(如船舶運送、船務代理等)、海洋漁業與養殖及海洋遊艇及其他船舶載具,2022年產值依序為新台幣1兆3,126億元、2,795億元及688億元。為擴大推動藍色經濟,我國「海洋產業發展條例」已於2024年元旦上路。
「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主要有「統合各部會海洋事務」與「建構產業扶助架構」兩大範疇,統合各部會海洋事務包括建立海洋資料庫、政府編列推動海洋產業預算及充實海洋發展基金等。「建構產業扶助架構」部分則有優惠融資、協助設置海洋產業園區或專區、輔導與獎助、培育人才等。
在推動藍色經濟時,藍色金融,也就是藉由融資工具促進藍色經濟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據了解,印尼已在日本發行藍色債券,募集1.5億美元,用於支持沿海保育、永續漁業管理、水產養殖、維護海洋多樣性及紅樹林保護等藍色經濟項目。
國際金融公司(IFC)也向東南亞股份商業銀行(SeABank)提供1.5億美元的融資方案,以催生可行的藍色金融市場。做為此次融資的一部分,IFC認購2,500萬美元藍色債券,將使SeABank能夠擴大與海洋和水資源(水產養殖與漁業、供水等)相關永續經濟活動的資助。
值得一提的,根據WEF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在17項聯合國SDG目標中,強調保護海洋和永續利用海洋資源必要性的SDG14,所獲得的投資最少,每年約100億美元;缺口也最大,每年超過1,700億美元。
所幸,近年投資金額明顯上升,主要投資在沿海岸的復原、海洋數據、永續漁業、海洋除碳、海洋綠能及科技、航運的科技減碳、海上生態旅遊、海洋生物科技等。根據國際組織「永續海洋經濟高層小組」(High Level Panel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研究顯示,2020〜2050年間投資2〜3.7兆美元在恢復紅樹林、離岸風電、國際航運減碳及永續海鮮,可以帶來8.2〜22.8兆的淨利潤,投資報酬率在450%~615%之間。這些投資既有社會效益,又有投資利潤,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