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全球經貿前景,根據目前相關經濟數據來看,2025年將是平穩成長的一年。然而,川普重返白宮卻成最大變數,他的政策可能引起全球關稅混戰,導致通膨再起;或可能將終結俄烏戰爭,帶來新局面。川普2.0勢必讓2025年成為充滿刺激和挑戰的一年。
過去幾年,隨著新冠疫情爆發、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生成式AI等科技發展、美中貿易戰變本加厲、通貨膨脹升高及區域戰爭不止等多重因素交錯影響,我們踏入快速變化的時代。展望2025年,這一年是否情勢稍緩?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增添更多變數。綜觀各家2025年全球經貿展望報告,無不將川普2.0列為關鍵影響因素。
慶幸的是,普遍仍樂觀預估2025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穩健成長。高盛研究部門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指出,全球勞動力市場已重新平衡,通膨率持續下降,多數央行也已調降利率至正常水準。高盛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為2.7%,高於市場預測。
同樣的,IMF讚揚各國央行成功平衡通膨壓力與經濟穩定。全球通膨率預估從2024年的5.8%降至4.3%,接近許多央行的政策目標,顯示對抗通膨的戰役幾近勝利。IMF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2%。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發布的經濟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3%,較2024年9月預測上調0.1個百分點。OECD認為全球通膨率的降低,將支撐民間消費的成長。
就各國來看,OECD預估美國2025年將成長2.4%,表現突出;中國大陸將成長4.7%,較2024年成長率4.9%小幅放緩;日本將在2025年實現1.5%的正成長;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包括東南亞、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經濟表現也優於2024年。因此,國際主要預測機構認為2025年全球經濟仍具韌性,加上美歐進入降息循環,有望刺激消費與投資。
通膨將左右2025年全球經貿發展情勢。川普上台後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大規模加徵進口關稅,是否會導致好不容易壓下的通膨死灰復燃,令人分外關注。自新冠疫情後,美國經濟歷經重大動盪,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一度達到9%,創下40年來新高。美國聯準會(Fed)隨後啟動強勁的升息政策來對抗通膨,成功將通膨率逐步壓回至接近疫情前的水準。
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許多經濟學家擔心將再次引發通膨危機。根據高盛沙盤推演,美國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到2025年底將放緩至2.4%,高於先前預測的2%,但仍處於良性水準。然而,若美國全面徵收10%關稅,該估值將攀升到3%左右,對通膨產生不利影響。
PCE測量個人消費支出價格的變化,反映消費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價格變動,包括直接購買與協力廠商支付(如公司福利、政府醫療支出等),相較於CPI僅考慮消費者直接支付的費用,PCE涵蓋範圍較廣,被視為衡量通膨的核心指標,為聯準會升降息決策的依據。
針對川普2.0可能引發的通膨壓力,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川普主張的高關稅、低稅率、弱美元政策與反移民立場,長期將可能助長通膨。例如,若實行高關稅政策,美國進口商品價格將上升,導致消費者物價普遍提高。
此外,川普限制移民的立場會縮減勞動力供應,進而推升薪資水準並加劇通膨。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也指出,川普若將中國大陸關稅提高至60%、其他國家提高至20%,美國物價將再度上揚,甚至會較之前高點更高。
不過,相較於對通膨的擔憂,高盛認為美國貿易政策對美國經濟潛在影響有限,而且很大程度將被其他因素抵消。高盛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指出,假設貿易戰沒有進一步升級,預計川普的減稅、更友好的監管環境以及企業改善動能,將在2026年帶來更大正面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上調美國2025年經濟成長預測至2.8%,為七大發達經濟體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根據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IMF調高美國成長前景,主要基於強勁投資提振生產率。IMF估計,從2016年到2025 年,美國的投資將每年平均成長3.3%,而所有發達經濟體的投資成長率為2.3%。
分析認為美國貿易政策對其他地區經濟衝擊更大。例如,若美國對中國大陸部分商品課徵60%關稅,其2025年成長率將減少約0.7個百分點。OECD認為,由於中國大陸消費者進行預防性儲蓄,以因應房地產市場疲軟和經濟惡化等,一定程度抑制了消費。
2025年的全球經濟情勢分析,總是圍繞著川普2.0政策。川普對內改革聯邦體制、加強移民管制、推動永久化稅改等政策;對外則可能退出巴黎協議、提高貿易關稅,及各項外交策略調整等,皆將促使區域政治及國際貿易關係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對美國及全球政經環境造成影響。更有些經濟學家直言全球化將正式壽終正寢,全球經貿合作將徹底碎片化。
OECD報告指出,在經歷2023年的貿易低迷後,全球貿易量於2024年出現反彈,預計2025年將成長3.6%。然而,OECD警告,貿易保護主義和加劇的貿易緊張局勢可能破壞供應鏈,推高消費者價格並削弱經濟增長。
自2017年川普上任以來,全球自由貿易與全球化進程受到嚴重衝擊。川普政府大打貿易戰、關稅戰與科技戰,導致全球經濟局勢出現劇烈變化。拜登上台後,在貿易政策上雖表現得相對克制,主要將貿易戰火力集中於中國大陸,但在產業政策與經濟保護主義方面,拜登政府的動作較川普時期更為積極。因此,有關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討論日益升溫,而川普的回溫更加深「全球化已死」的疑慮。
相較於高喊全球化已死的一方,「歐盟─南方市場共同夥伴協定」的完成談判,則宣告全球化不死,以及川普2.0正促使全球地緣政經重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2024年12月訪問烏拉圭,出席南方共同市場峰會,與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等拉美4國元首共同宣布,歷時25年談判的貿易協定達成最後協商,未來可消除約40億歐元的關稅,互相開放市場。
儘管自川普於2017年上台以來,全球自由貿易面臨不少挑戰,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區域經貿組織的談判仍持續進行,甚至實施。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包括RCEP、CPTPP、日歐EPA與歐越FTA等,全球主要經濟體(除美國外)幾乎皆積極參與,展現出區域經濟整合的高度可能性。因此,全球化已死的說法或許過於悲觀。事實顯示,全球化並未止步,而是以新的形式繼續向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川普2.0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經濟重組壓力,可能更加速各國的互相合作。以「歐盟─南方市場共同夥伴協定」為例,歐盟與南方市場的FTA談判歷經25年,現因川普上台,相關國家為了在關稅戰中自保,務求拉攏更多夥伴。因此,即使法國對此協定抱持反對態度,歐盟仍宣布完成談判,以因應川普上任後的可能變化。針對「歐南FTA」完成談判,德國媒體評論這是向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傳遞一個資訊:如果他對歐洲實施關稅,歐洲人將能找到其他市場。
同樣的,做為川普鎖定的頭號敵人,中國大陸正努力拉幫結派,包括「單邊」取消對二十多個國家的旅行簽證要求,並計劃進一步放寬對歐洲等外國投資者的限制。此外,中國大陸加強對金磚國組織的參與,並與日本、韓國、澳洲和印度等國家領導人展開會談,致力於緩解雙邊關係緊張。在面對歐盟的保護主義政策時,中國大陸選擇以談判取代報復性對抗,為維持國際經貿地位創造更多空間。
值得注意的,不僅中國大陸,其他對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並被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越南和德國等,也可能承受沈重壓力。分析認為美國將採取逐一施壓的策略,迫使各國增加對美國商品的購買,縮小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同時,這些國家的企業將面臨在美國擴大投資與設廠的要求。美國並將施壓各國央行提高外匯政策的透明度,進一步加強貨幣管理的監督,受影響的國家將承受龐大的貨幣升值壓力。
貿易戰、美元走強等因素,預期可能將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根據美銀美林日前發布的《2025年度大宗商品展望》報告,預估2025年全球石油市場將出現過剩,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在65美元/桶左右徘徊。國際能源總署(IEA)也表示,2025年全球石油供應將超過需求。
《法新社》報導,OPEC+的8個成員國,其中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在內,日前同意延長減產措施3個月,維持每日減產220萬桶至3月。然而,在美國、巴西、加拿大、蓋亞那和阿根廷帶頭下,2025年全球石油供應每日將增加190萬桶,石油總供應量將達每日1億480萬桶。此外,受益於電動車、太陽能設備和電網升級的持續需求,銅與鋁這兩種關鍵金屬,在2025年可能迎來價格回升。
目前對於大宗商品的分析大致如此,然而就如IEA特別指出,近幾年情況顯示,市場衝擊可能在微小前兆、甚至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因此須密切關注石油安全。
歐洲經紀商Mind Money也指出,大宗商品正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中東地區持續不斷的衝突等,加上中國大陸晦暗不明的經濟前景,可能會使大宗商品市場在未來一年面臨更大波動。
川普上任後,俄烏戰爭有望落幕,而烏克蘭擁有全歐洲儲量最豐富的稀土,以及鋰和鈦等稀有礦產,烏克蘭同時也是全球主要糧倉,運往非洲的所有食品中,5成來自烏克蘭。可以想見,戰爭結束後的烏克蘭猶如坐在金礦上,各方勢力將試圖從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獲益,屆時勢必進一步牽動包含大宗商品在內的市場情勢。
展望2025年全球經濟,地緣政治影響仍是揮之不去,川普2.0更是讓全球經貿前景充滿不確定,而2024最後一個月相繼發生的敘利亞獨裁政權突然垮台、法國總理下台,以及韓國6小時內歷經戒嚴及解嚴的荒謬情況,讓人不得不在意這些政權更迭是否產生蝴蝶效應,進一步影響全球經貿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