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2025年,在強勁的內外需求支撐下,加上AI產業持續熱絡及在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重要地位,台灣經濟持續展現成長潛力。然而,全球政經變動加劇,從區域衝突升級到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台灣需謹慎因應未來變化。
台灣2024年經濟表現氣勢如虹,2025年是否仍能延續好表現?回顧2024年,台灣外貿受惠AI等科技產業需求強勁,帶動外貿持續成長,內需則因股市維持高檔,使民間消費動能成長,且因庫存去化已近尾聲,企業投資意願回升。多個正面因素相加,使台灣經濟成長亮眼。
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發布2024年第四季的台灣經濟數據,台灣經濟成長率上修約0.15個百分點,全年可達3.96%,是歷年來的次佳。除了2021年新冠疫情後段的反彈復甦一度衝到6.62%,台灣出現4字頭的GDP成長率,前次是2014年。另多家外資機構更是上修台灣2024年經濟成長率至4%以上,顯示經濟動能的強勁復甦。
跨入2025年,隨著川普2.0登場,許多局面可能重新洗牌,美國與中國大陸兩大經濟體分別面臨消費及投資的不利因素困擾。然而,東南亞、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經濟表現預期優於2024年,仍有利於台灣外銷出口表現。
整體看來,全球經濟仍具穩定性,加上美歐進入降息循環,有望刺激消費與投資,而隨著全球貿易持續擴張,有助於國內輸出和民間投資表現,加以民間消費成長動能穩定,預期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表現不錯,但受到基期較高影響,2025全年經濟成長幅度為3.15%,較2024年更新後4.03%減少0.88個百分點。
不過,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雖然2025年經濟成長率較2024年略低,但整體發展表現更穩健,不再只靠科技業及出口,傳產可望好轉,呈現出口、投資與消費同步成長情勢,並強調:「2025年是好的一年。」
《亞洲開發展望》報告則是調降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為2.5%,主因為中國大陸成長放緩與全球貿易干擾,將導致台灣出口與民間消費下降。亞銀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低於新加坡的2.6%,但高於香港的2.3%及韓國的2%。
貿易部分,儘管AI、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產品需求持續暢旺,然而過去幾年相關產品的出口基期已墊高,台灣的資通訊產品出口成長率將較先前趨緩,傳產類有望接替資通訊產品,續引領台灣外貿維持溫和成長。台經院預測2025年輸出與輸入成長率分別為4.68%及5.27%,輸出較2024年減少3.17個百分點,輸入較2024年減少4.23個百分點。出口增速的放緩顯示台灣外貿結構正在逐步優化,從依賴單一產業轉向多元化發展。
就如所有2025年經濟前景分析,必定要談川普政策的影響,隨著市場預期川普將恢復對中國大陸的高額關稅政策、推動減稅措施並重啟石化產業。同時,川普可能對北約盟國施加更大的軍費分擔壓力,這些措施勢將重新塑造全球政經格局,進一步影響台灣的貿易與經濟表現。此外,若川普對亞幣施壓,加上持續降息政策,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可能加劇,進一步影響台灣的匯率走勢與內需消費表現。
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發展成為另一個影響台灣經濟的因素。房地產市場的持續疲軟壓制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進一步導致鋼鐵與水泥等基礎產業供應過剩,引發國際貿易摩擦,波及台灣相關產業。儘管中國大陸自2024年9月起推出多項刺激政策以穩定市場,但效果有限,為2025年台灣經濟前景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台灣貿易成長的最大助力是科技業,出口6成以上為科技產品,美國已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1〜11月占台灣出口約23.5%,當中97.5%皆為科技產品。
安聯投信分析指出,根據過去經驗,美國GDP每成長1%,對科技產品需求成長3%,因此,美國經濟於2025年維持成長,對台灣的科技產業仍然相當有利。然而,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增溫,關稅一旦提高勢必影響台灣。
關稅問題將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工研院IEKCQM分析指出現階段仍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但全球局勢的改變不排除升級成「美國化」。對於兩岸以外的產能建置,台灣許多企業在無法確保訂單量及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決策仍偏保守。倘若因美國新政「去中化」的力道能強化客戶對於供應鏈海外工廠訂單的支持,未來供應鏈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將有可能加速。
協助台灣產業因應川普2.0,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表示,經濟部不是等著接招,而是會隨時掌握所有情況的變異。郭智輝認為川普大幅調高關稅,是對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影響比較大,將可能加速中國大陸的台商回流台灣,而經濟部推動的「境外關內」,訴求將某些供應鏈帶到海外,以因應川普政策。
郭智輝上任後提出的「境外關內」構想,是由政府主導成立的「投資開發服務公司」出面,在外國設置園區,協助台灣廠商在當地設廠,並協助人才、融資、商機等面向,甚至解決租稅等跨境營運問題。
郭智輝優先鎖定捷克、日本和美國等國推動境外關內政策。其中,捷克北部工業區、烏斯季(Usti)等地鄰近台積電設廠地點德勒斯登,具有發展半導體產業聚落潛力。捷克除具地利之便,官方近年積極與台灣交流,加速促成布拉格台灣服務中心落成,成為經濟部境外關內政策下,在海外首座設立完成的服務據點,預計2025年實際營運。經濟部表示,未來將以捷克布拉格服務中心為窗口,透過官方層級與捷克接洽,協助台灣供應鏈廠商排除投資障礙。
過去一年台灣經貿表現精彩,主要是拜AI需求推升所致。因此2025年AI需求是否依然熱絡?以及台灣的地位是否依然穩固?攸關台灣經濟前景。
整體來看,AI需求真實存在,且非常強勁。美國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仍持續大規模投資,CSP資本支出佔營收比重從2023年約10〜15%,至2024年已升高至15〜20%,業界分析2025年動能持續,有利於台灣AI伺服器供應鏈營收進一步成長。此外,在雲端資料中心建置後,下一步將擴散至邊緣運算。終端電子產品也將逐步升級,如Apple Intelligence及AI PC等,因此AI需求仍會進一步擴大。
在此波AI熱潮中,台灣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首先,台灣擁有完整的科技供應鏈,短期內難以被超越。以AI晶片龍頭NVIDIA供應鏈為例,其合作夥伴包含眾多台灣廠商,而中國大陸廠商則因市場因素被排除在外,進一步凸顯台灣廠商的重要性。其次,台灣在技術領先方面具有無可取代的優勢。台灣的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持續超前英特爾與三星,預計未來數年內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不過,台灣產業發展失衡狀況仍是隱憂。安聯投信分析指出,台灣科技產品出口表現強勁,但是非科技類出口成長相對疲弱。即便在科技產業,表現也是優劣不同。先進製程相關領域的前景較為樂觀,然而車用與消費性電子等成熟半導體市場能見度則相對模糊。
各產業的2025年企業獲利預測喜憂互見,預期電子業獲利將成長26%,但金融與非金電產業(泛指除金融服務業和電子相關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領域)可能面臨衰退。特別是塑化與大宗商品受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影響更加明顯。
根據工研院研究,中國大陸新增產能的市場競爭、地緣政治導致貿易障礙的情勢下,石油價格持續走低,導致2024年石化業者飽受煎熬。展望2025年,在國際需求持續溫和擴張下,預估2025年化學工業產值將成長2.42%。然而隨著全球碳定價國家持續增加,我國亦擬定碳費徵收費率與時程,工研院強調,循環減塑、淨零減碳議題將成為化學工業者的重要轉型挑戰。
在民生工業方面,工研院分析全球服飾品牌廠庫存已進入安全水位,採購活動回歸常軌。在低基期因素下,紡織業動能回升。通膨趨緩、央行降息、國際消費力回暖,有利紡織業2025年營運動能持續成長,預估2025年民生工業產值將成長3.53%。
就台灣整體製造業而言,2025年經濟景氣將緩步回升,加上AI終端應用商機擴大,預估整體製造業產值達25.9兆元新台幣,年增率為6.48%。四大工業年增率依序為資訊電子10.33%、金屬機械3.54%、民生工業3.53%、化學工業2.42%。
展望未來,區域衝突升級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正持續改變全球供應鏈與市場情勢。此外,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調整步伐不一,可能引發匯率與資金流動的劇烈波動,進一步影響國際投資與貿易環境。面對多重不確定因素,台灣需加強經濟穩定性與產業競爭力,保持對全球經濟動態的高度敏銳,以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