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3 JAN.2025
403期・產經情勢

AI及自動化產業趨勢

「AI+Robotics」崛起 掌握商機 化挑戰為機會

◎撰文/魏茂國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IEAT
403mainpics 10

為協助台灣企業因應國際趨勢、掌握市場脈動,IEAT正式成立「AI+Robotics行業小組」,並首次舉辦「AI及自動化產業趨勢及商機研討會」,透過最新產業動態交流討論,希促進國內產業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動能。


科技的創新與應用,往往為產業帶來新的機會,但需克服的挑戰也不少。IEAT秘書長黃文榮表示,當前各行各業面臨的最大機會與挑戰,莫過於AI(人工智慧)和Robotics(機器人),這二項科技對生活及產業都有極大影響,也是台灣產業界期望能持續突破與轉型的方向。而IEAT透過「AI+Robotics行業小組」,協助進出口業者掌握科技趨勢與應用。

403pics 10-1
IEAT成立「AI+Robotics行業小組」,協助進出口業者了解AI發展及機器人應用。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數個月前的一句「AI本質就是機器人」,強調未來將有「理解物理世界的實體機器人」及「理解資訊世界的資訊機器人」,並透過這兩種AI機器人來理解指令、感知環境、推理決策及執行各種任務,不難看出AI和機器人將會成為百工百業的轉型關鍵,更是提升競爭力的來源。

AI帶來創新機會 機器人是最佳實踐

同時在「AI及自動化產業趨勢及商機研討會」中,智璞趨勢研究所所長楊勝帆也從輝達的營收與獲利表現觀察,近兩年來不只股價已攀升約9.3倍,本益比也提高近10倍,顯然當前AI市場與需求確實存在,且正連同機器人產業步入成長期,相關投資也不斷增加,例如全球AI伺服器產值估計2024年會來到2,564億美元,預估2025年更將成長超過50%達3,938億美元。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組長朱師右也分析AI產業的現況,尤其隨著ChatGPT於2022年底推出以來,快速掀起生成式AI的發展及AI生成內容(AI Generated Content,AIGC)的熱潮。而其採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的架構,經由演算法和特定資料的訓練後,能依指示創造文字、圖像、影音等新內容,從而協助人類完成各項工作,也推升各項創新的商業應用。

朱師右指出,現今生成式AI在更優異的軟硬體技術支持下,不僅運算速度快,生成的內容也更像人類所為、或與現實更相近,同時也提升人機互動的體驗,包括可透過自然語言下達指令,意即不需特定的操作方法。這些技術演進也使得AI應用變得更加多元,並可視需求建置獨有的AI系統,用於作業流程的改善或是開發新服務等,讓企業營運增添生產力。

比如過去想要命令機器人作業,須一一輸入指令來操控;但現在只要說出所有的要求和情境後,AI系統就會自動收集、解讀資料,並進行分析判斷和決策,進而控制機器人來完成任務,甚至還可同時指揮多台機器人分別執行不同的工作。這也反映在生成式AI的產業鏈中,除企業等使用者外,還有應用服務業者、模型開發商、雲端運算業者、處理器廠商等業者,提供不同的支援或服務,來使各種AI應用得以實現,藉此產生新商機。

AI解決方案不斷更迭 善用生態系資源為上策

不過當企業要導入AI應用時,也經常會遭遇資料收集、案例驗證、人才供應等問題,或面臨本身資源不足、投資報酬率(ROI)不易衡量、管理不易等狀況。朱師右表示,企業可視實際需求及可投入資源等條件來評估;例如做為「使用者」(User)購買既有的AI軟體工具,或以「串接者」(Connector)整合AI模型與內部的流程或系統,也可利用自有資料調整AI模型來應用、當個「塑造者」(Sharper),以及完全自行開發訓練AI模型、成為「自創者」(Maker/Innovator)。

朱師右認為,當企業選擇不同的導入方式時,投入的資源成本與技術要求也會不一樣,甚至還需適當的人才或技能;若定義及描述問題更具體,向AI系統提出的指示會更精準,任務執行也更到位。因此,在目前政府及產業界都積極推動發展AI下,企業可思考借助更多外部資源,協助降低導入AI的門檻,像是許多政府部門都有提供AI相關的補助或示範計畫。

在AI生態系中的業者,也不斷研發創新的技術或功能,以符合企業開發AI應用的需求。例如為了能在手機、PC等終端裝置或機器人上設置AI系統,直接從邊緣端獲取資料並進行推論、加快反應速度,避免將資料送至雲端運算後再回傳的耗時,現在已有多家廠商都推出參數量更少、小型化的大型語言模型(Smaller LLM,sLLM),更便於企業針對專屬、特定用途訓練自有的AI模型。

楊勝帆表示,雖大型語言模型的需求仍持續增加,但強調終端應用的sLLM更成為一大趨勢。例如光是2024年平均每個月就有3.3個sLLM模型推出,提供邊緣端運算的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也穩定成長;這也代表當企業投入AI終端應用時,已有經優化的模型與算力可使用,且因資料不需上傳雲端,更能保有數據隱私與安全,並具備低成本的效益和系統的可擴展性,這些正是發展機器人所需的要件。

機器人應用愈趨廣泛 結合AI更添智慧

因而在「AI本質就是機器人」下,不論是工業型或服務型機器人,都需以AI做為運作的基礎與後盾。楊勝帆指出,以往機器人只能依照原本設定的功能及規劃條件運行;但在加入AI之後,不僅可自主辨別環境變化、即時調整決策,並在人機互動上更為自然流暢,使得應用範圍更加廣泛,例如工業製造、服務接待、醫療照護等。

403pics 10-2
AI機器人不僅可以自主辨別環境變化、即時調整決策,人機互動上更為自然流暢,應用範圍更廣泛,如工業製造、服務接待、醫療照護等。

近年來,受到機器人價格持續下滑,且勞動力的缺口於COVID-19疫情後加劇,加上中國政府補貼鼓勵企業採用,以及愈來愈多AI生態系的建立,使得工業用機器人的需求屢創新高,預估2025年裝置量將達541萬台。以目前許多智慧工廠皆有導入的協作機器人,就能透過感測器和視覺技術,判別環境及物件狀況並即時反應,更可與人類安全地一起工作。

楊勝帆還提到人形機器人的崛起,除模仿人類的外型與行為,更能在不同場域中執行各種任務,成為接下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以及各家科技大廠的必爭之地。好比在2024年於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就有多達25款人形機器人展出,包括特斯拉(Tesla)發表第二代Optimus機器人,細節與靈活度都有顯著提升。

因此,展望2025年,楊勝帆認為將會是全球科技大廠拚人形機器人量產的關鍵,包括輝達、特斯拉、OpenAI、亞馬遜、本田等大廠都在積極布局。根據市調機構的評估,自2025年人形機器人逐步實現量產、2026年進入商業化應用階段之下,預估2027年市場規模將有機會超越20億美元,2024至2027年CAGR(複合年均成長率)也將達到154%。

403pics 10-3
2025年將是全球科技大廠拚人形機器人量產的關鍵,包括輝達、特斯拉、OpenAI、亞馬遜、本田等大廠都在積極布局。

「AI+Robotics」引領轉型 企業必須及早投入

此外,隨著機器人軟體、核心元件,及數位孿生技術愈趨成熟,將使人機互動功能持續增強,AI在機器人中的運用也更為廣泛,包括帶動醫療健保的自動化、提高服務效率,而機器人的RaaS(Robot-as-a-Service,機器人即服務)市場也會快速成長,像是可透過租賃取代購買,降低企業導入的前期投資與風險,也預估將加速機器人在各應用領域的滲透率。

「AI+Robotics」為產業帶來許多新概念與課題,同時也創造不少商機。台北市進出口公會AI+Robotics行業小組召集人、融程電訊董事長呂谷清表示,企業在面對「AI+Robotics」的挑戰時,不妨當成是一種服務行業;像既有軟硬體系統已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就須建置新的系統來因應,並可從各項服務中選擇適合企業本身的方案。

而在「AI+Robotics」提供的新興服務中,也有更為經濟、低成本的方案,可讓企業在有限的投資之下先行嘗試,並從中摸索與學習、持續進步,開發新的商業應用。

因此面對「AI+Robotics」趨勢襲來,呂谷清強調一定要及早投入、轉型,才能為企業自身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