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11月中下旬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匯聚全球國家領袖、環保組織、企業代表與氣候專家,共同商討因應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方案。過去一年,全球面臨更頻繁的極端氣候威脅,COP29理當受到全球關注,然而,於川普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後舉行的COP29,似乎籠罩在不確定的陰影下。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最高決策機構,自1995年首次召開以來,成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主要平台。COP的主要目標是限制全球升溫幅度不超過1.5℃(相較1750年至1850年間,工業化前的全球平均氣溫),並促進各國在減少碳排放與因應氣候災害方面的合作。
COP的目標非常重要,因全球氣溫升幅若超過1.5℃,將引發一系列嚴重影響,包括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如颱風、洪水、乾旱;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地區和小島國;生態系統受損,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糧食安全受到影響,增加全球饑餓與貧困風險。
為力挽狂瀾,每屆COP皆有重大決議,如2023年於杜拜舉行的COP28,各國達成多項重要決議,包括: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提升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啟動損失與損害基金、加速減少甲烷排放,及全球盤點與設立未來目標。COP28指出,若要達成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目標,需在2030年前減少43%的碳排放(以2019年為基準)。各國需在2025年提出新的國家自定貢獻(NDCs),設定更具雄心的目標。
過去一年,全球在因應氣候變遷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然而距離COP28設定的目標仍有差距。來到COP29仍須努力,通過三大重要決議,分別是:通過全球碳市場機制法案,統一國際碳信用交易標準;擴大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融資至每年3,000億美元;化石燃料退出與再生能源提高3倍發展。
但COP29通過備受關注的全球碳市場機制法案,確立統一的國際碳信用交易標準,以促進碳排放額度的透明化與市場規範。一般認為該法案的實施將有效防止碳排放數據造假和「雙重計算」問題,為全球企業和國家在碳市場的公平競爭提供保障。
何謂「雙重計算」?一般來說,雙重計算是指在溫室氣體減碳數據報告中,同一份碳減排量被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實體(如國家、企業或組織)同時主張擁有或計入其減碳成果,導致整體數據被高估,掩蓋實際的減碳進展。因此,為避免雙重計算,制定嚴格的國際碳交易規則實屬必要,各國也應建立透明的碳排放數據報告系統,並進行第三方審計與核查。此外,全球碳市場應建立統一的交易登記系統,以確保碳信用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此次COP29峰會通過備受關注的全球碳市場機制法案,值得喝采。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根本成因,COP29決議啟動全球的化石燃料退出計劃,並承諾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發展規模提高3倍,特別是太陽能、風能與氫能等再生能源的應用。峰會同時強調提升氣候應變能力,要求各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制定具體行動計劃,保護弱勢社區,推動綠色就業機會的創造。
為達到全球長期目標,各國提出其溫室氣體減量承諾,包括減量措施、減量目標及調適氣候變遷衝擊等,並預計每5年更新以增進減碳企圖心。
通過全球碳市場機制法案、化石燃料退出與再生能源提高3倍,這兩項決議爭議不大。然而,「擴大對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融資至每年3,000億美元」一案,則引發各方不同意見。
2009年達成的協議中,已開發國家承諾自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然而,此承諾的實施進展緩慢,資金到位時間延遲至2022年,且金額被認為遠低於實際需求。
根據最新決議,碳排放大國須於2035年前,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資金,用於支持開發中國家的氣候適應和減緩計劃,包括基礎建設重建、極端氣候災害預防及再生能源發展等。然而,開發中國家強調,為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每年至少需1.3兆美元的資金。
儘管COP29提高氣候融資額度,部分開發中國家對融資金額與執行進度表達不滿。例如,印度官員強烈批評融資規模不足,認為資金承諾與實際需求差距過大。同時,奈及利亞與獅子山共和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代表警告,若已開發國家未能如期兌現承諾,將加劇全球氣候危機。斐濟等小島國家代表也直言,資金規模與實際需求相距甚遠,並指出許多小國正面臨海平面上升與自然災害的迫切威脅,急需更多即時支持,而不是延至十年的資金承諾。
因此,雖氣候融資協議的達成被視為樹立了里程碑,但眾多開發中國家與非政府組織仍擔憂,2035年的長期資金承諾可能會拖延全球再生能源轉型進程,削弱氣候行動的迫切性。
COP29面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對立,另一挑戰是川普重返白宮,導致COP29的全球氣候行動前景蒙上陰影。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儘管尚未正式就職,其氣候變遷否定立場已影響COP29,甚至削弱氣候融資談判的信心,並激化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的矛盾。
川普多次公開質疑氣候變遷的科學依據,甚至宣稱氣候變遷是「迷思」。更具挑釁的是,他計劃任命另一名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萊特(Chris Wright)為能源部長。萊特過去曾多次反對再生能源轉型,支持化石燃料產業。美國是歷史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其政策轉向意味未來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可能失去最重要的經濟支持者。
無論如何,隨著COP29達成多項全球氣候決議,許多國家還是會持續強化減碳與永續發展策略。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但面對國際碳排放管理與碳市場規範的壓力,台灣仍需提前調整永續發展策略,以因應國際碳排標準日趨嚴格的挑戰。
自2024年起,台灣正式推動碳費制度,初期每噸碳排放將課徵新台幣300元,並計劃逐步提高至每噸1,800元,以對應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碳定價水準。碳費制度的實施,不僅促使高碳排企業加速轉型,也帶動再生能源投資,推進台灣邁向低碳經濟。
關於碳盤查範疇擴大,非製造業納入管理是一大進展。除傳統製造業外,我國環境部已將碳排放盤查範疇延伸至零售、百貨與量販等非製造業,強化全產業鏈的碳管理責任。此舉將促使非製造業在物流、倉儲及供應鏈環節採取更嚴格的環境管理措施。如大型零售商需計算門市與倉儲設施的用電與運輸碳排放,並推行節能減碳方案,包括引進太陽能設備、提升冷鏈能源效率等。
面對愈趨嚴格的淨零碳排規範,KPMG安侯永續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建議企業應提前制定減碳策略,積極因應可能的成本增加與市場變化。企業可行的減碳策略包括:投資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綠色供應鏈管理,強化與供應商的合作,推動上游與下游減碳;明確訂立碳中和目標,發布永續報告,以增強國際透明度。林泉興強調,從供應鏈管理到品牌價值建構,綠色經營模式將成為企業未來競爭的核心優勢。
世界多變,全球氣候合作的未來未卜,唯有各國克服政治分歧與經濟利益的阻礙,履行既定氣候承諾並實現真正的全球行動,方能力抗氣候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