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空近年快速成長,主因為疫情帶動電商物流及新興市場需求。然而,客運和貨運量大幅增加,也導致航空公司面臨供應鏈管理、勞動力缺乏、減碳轉型與市場競爭的多重壓力,迫使航空業者必須開創更多可能,突破經營瓶頸。
近年隨著新興經濟體快速城市化及經濟發展,國內和國際航空旅行需求顯著增加。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到2025年,全球航空客運收入將首次突破1兆美元。同時,乘客人數將刷新紀錄,達到52億人次。
經濟成長為商用航空客運市場注入活力,疫情期間因為電子商務需求升高,也為航空貨運帶來爆炸性商機。高效率物流服務的重要性,促使企業加大對貨運專用飛機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整體來看,受益於客運需求增加及貨運市場擴大,全球商用航空市場呈現穩定成長。
然而,商用航空市場的穩定成長背後,存在多重挑戰。占總營運支出30%至40%的燃油成本,是航空公司面臨的主要壓力之一。國際油價波動不僅增加財務負擔,環境法規的日益嚴格,例如歐盟即將實施航空碳排放稅,也迫使航空公司投入更多資源於減碳技術,進一步提高營運成本。
再者,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利潤受到擠壓,許多中小型航空公司選擇透過合併或聯盟合作,共享資源以降低成本,尋求生存之道。此外,勞動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據預測,至2030年全球飛行員將出現面臨超過20萬名的缺口,特別是資深飛行員和維修人員的短缺,加劇航空公司的營運挑戰。
就數據來看,商用航空市場正進入黃金期。根據IATA數據,2023年全球航空市場總值達到6,785.5億美元,預計至2029年將增加至9,614.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6.03%。至2035年,全球航空客運量將達到82億人次,航空貨運量將增加至1,400萬噸。
另據美國波音公司在2024年7月發布的《全球商用航空市場預測報告》指出,未來20年(2024年至2043年)航空客運量的成長率將達4.7%,全球航空公司的飛機機隊數量(包括客機和貨機)將從2022年的24,510架增加至2042年的48,575架。受益於印度、中國大陸等市場需求快速發展,亞太地區預計將占新飛機市場需求的40%以上,需求量達19,180架。
其中,中國大陸仍是國際航空企業看好的潛力市場。由於中國大陸的航空公司積極建設國內航線網路,美國波音預估未來20年中國航空客運量成長率將達到5.9%,高於全球4.7%。美國波音認為中國大陸商用航空市場正步入高速成長期,未來20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中國大陸航空機隊規模將翻倍至9,740架,牽動全球航空業者的布局。
市場前景看好,供應鏈動作卻跟不上需求。COVID-19疫情後,全球航空業快速復甦,旅遊需求大幅回暖,然而,從飛機製造延遲到零組件和勞動力短缺,供應鏈瓶頸嚴重影響航空公司的正常營運。飛機製造巨頭波音和空中巴士的交付延遲,成為業界最大的痛點。波音受到內部問題和監管壓力的影響,生產進度放緩,而空中巴士則削減交付目標,2023年僅交付735架飛機,遠低於2,319架的訂單量。亞太地區航空企業受害尤烈。
亞太地區是全球航空客運的重心之一,占全球客運量約32%。由於供應鏈問題,該區域的航空業者獲利能力受到嚴重挑戰。亞太航空協會(AAPA)指出,零組件短缺和勞動力不足導致飛機維修週期延長,航班安排被迫縮減。
馬來西亞國際航空即受到明顯影響。該公司在2024年9月縮減約20%的航空運力,飛機引擎維修週期也從疫情前的55天激增至100天以上,進一步拖累營運效率。新加坡航空同樣因供應鏈問題和市場競爭壓力面臨盈利挑戰,最新財報顯示,淨利潤暴減48.5%。泰國航空波音787機型搭載的勞斯萊斯引擎使用週期也翻倍,從以往的3個月延長至6個月,飛機日均飛行時數也由12.5小時增加至13小時以上。
供應鏈問題嚴峻,但供應商正加緊解決相關困境。空中巴士和英國勞斯萊斯等企業表示,已採取措施緩解零組件短缺和生產瓶頸。然而,專家預測,供應鏈壓力將持續到2025年,航空業需繼續尋求緊急因應方案,如租用飛機和引擎,以及強化零組件共用等。
每架飛機的平均機齡和飛行時數持續提高,後勤維修需求也進一步增加,勞斯萊斯甚至提高引擎維修價格12%。尤其2024年波音737事故頻傳,正面臨監管機構嚴格審查,航空公司的波音機隊勢必得延役飛機、增加維修支出來維持運作,皆將有利於航太產業後勤維修市場的發展。
做為航空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用航空維護、修理和大修(maintenance, repair, and overhaul,MRO)產業正展現強勁的成長潛力。據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UAnalyze)的報告,2023年全球航空MRO市場的規模已達743.67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成長至939.21億美元,5年間增加195.5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78%。然而,全球面臨供應鏈問題和勞動力短缺,已對維修效率和服務提供造成負面影響。
近年航空產業出現新機、維修能量不足的情況,開啟許多新機會,例如摩洛哥航空產業正趁勢發展。根據摩洛哥外貿監管機構數據,2024年前5個月,該國航空產業產值突破10億美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17.6%。裝配領域的成長,被認為是此一亮眼成績的主要推動力。
事實上,航空零組件製造已是摩洛哥出口的重要支柱。全國已有147家航空零件製造廠,涵蓋從電纜到先進引擎零件等。波音和空中巴士等全球巨頭紛紛將摩洛哥納入其供應鏈。
摩洛哥並持續致力吸引航太主要製造商進駐。2024年11月,巴西航空巨擘Embraer與摩洛哥政府簽署合作協議,計劃進軍摩洛哥民用與國防航空市場,合作範圍不僅包括投資,還涵蓋在摩洛哥建立MRO工廠。除了Embraer,飛機引擎製造商賽峰(Safran)近期也宣布投資1.3億歐元,計劃於當地建設另一家MRO工廠。
摩洛哥航空公司(RAM)計劃藉助摩洛哥的戰略位置,成為連結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航空樞紐。RAM執行長Abdelhamid Addou在日前馬拉喀什航空展宣布,未來14年內,公司機隊將從目前約50架擴充至200架飛機,展現摩洛哥做為國際航班轉運站的潛力。
亞太地區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航空市場,台灣處於東北亞及東南亞航線的交匯點,且擁有完善的製造產業基礎,因此台灣MRO產業不僅能滿足區域內航空公司日益成長的維修需求,且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著愈趨重要的角色。台灣的MRO業者涵蓋廣體與窄體飛機、直升機的機體維修,以及各型航太發動機與零組件的維修與翻修,展現全面的維修能力。
目前台灣航空維修主要業者包括漢翔、長榮航太、華航、亞洲航空與安博航太等。其中,華航與長榮航空不僅擁有龐大機隊,也持續強化內部維修能力。同時,第三方MRO公司如中華航空維修工程(CAL MRO)與亞太航空技術中心(AATC),透過與國際大廠合作,在引擎維修與零組件修理方面逐步提升競爭力。
在我國經濟部相關單位的推動與輔導下,台灣航空產業已成功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並與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等全球知名航太大廠合作。隨著全球航空運輸需求回升及國際客戶轉單效應,台灣航空產業前景可期。
近10年來,台灣航太產業持續發展,涵蓋機體結構製造、航太電子系統、飛機內裝等多個領域。其中,漢翔公司與龐巴迪合作開發Learjet 45及Challenger 300商務客機機尾段,自合作以來已完成1,000架次Challenger系列商務客機的交機,成功串聯國內14家相關產業,包括精密加工、白鐵成型及模具設計製造,進一步提升整體供應鏈的效能與競爭力。
台灣在航太電子系統領域也迭有進展。台灣航太電子系統產業與國際航電大廠如Honeywell、Rockwell Collins、THALES等合作,承製駕駛艙顯示面板、客艙資訊系統及飛航識別器等高科技產品。其中,Crane Aerospace更選擇高雄做為亞太生產基地,供應波音及空中巴士。
在飛機內裝方面,漢翔公司開發的自有品牌16G航空客艙座椅,通過國內民航局及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的技術認證,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結合燁鋒、喬福等本地供應商,台灣的航空座椅產業已具備商品化與國際競爭力。此外,波力環球專注於飛機內艙碳纖維複材零組件的開發,並於台中設立航太級複材研發中心,成為空中巴士供應鏈的一員,計畫於2024年量產。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做為排碳大戶的航空業備受環保壓力。航空業的碳排放約占全球總量的2至3%,在所有運輸工具中的占比高達12%,這使得航空業成為全球減碳目標的重要一環。相較於汽車或貨輪可採用電池或氫能等解決方案,航空器的技術限制,使得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成為唯一替代選擇。
SAF是可再生燃料,專為替代傳統石化航空燃油而設計。SAF的生產基於多樣化的可持續原料,包括廢食用油、生物質原料(如穀物或森林廢棄物)、微藻煉油及廢棄物轉化等。這些原料經過先進技術處理後,能產出與傳統航空燃油性能相當的燃料。其中,廢食用油因製程與傳統燃油相似,成為當前主要的SAF來源,而未來若能發展玉米酒精、藻油等新型原料,將為淨零碳排提供更多可能性。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分析,SAF的應用可將碳排放量降低高達80%。因此,歐盟已規定自2025年起,所有航班燃料須含有2%的SAF,並將逐步提高比例。新加坡也將自2026年起徵收「永續航空燃油稅」(SAF Levy),以推動航空業減碳轉型。台灣方面,目前包括長榮航空、華航等企業皆已開始規劃引入SAF,以因應日益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規範。
因應SAF趨勢,台灣中油近期取得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ISCC CORSIA與ISCC EU)認證,成為國內首家獲得永續航空燃油供應資格的企業。台灣中油宣布將2025年設為永續航空燃油供應元年,並提前於2024年完成系統規劃與建置。中油副總經理羅博童在日前授證儀式上表示,該認證象徵台灣在全球綠色航空產業鏈的重要地位,台灣中油將持續關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並透過能源轉型助力全球航空業的綠色發展。
整體而言,全球商用航空產業正處於快速變化的關鍵時期,未來的成功取決於創新與永續發展。為因應激烈競爭和高營運成本,航空公司需加速採用節能技術與環保運營模式,包括使用SAF及開發下一代節能飛機,儘可能減少碳排放,同時需藉助數位化轉型提升效率、加強勞動力培訓和擴大國際合作,如此才能解決人力短缺問題。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指出,若川普第二任期能推動商務旅行、支持企業併購,並且透過增加美國石油產量,壓低燃油價格,則商用航空業將受益匪淺。然而,儘管未來展望樂觀,但地緣政治風險與政策變化依然為全球航空業帶來不確定性。例如,中東與烏克蘭地區的持續衝突可能對航線規劃與燃油價格造成影響。同時,川普可能祭出的關稅政策將打擊國際貿易與商業信心,進一步影響航空業的穩定發展,各項因素將決定航空業能否在不確定性中飛向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