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10 AUG. 2025
410期・亞太視角

「歐亞樞紐」拉警報!經貿危機下的全球啟示

土耳其政局動盪加劇  敲響國際供應鏈的警鐘

◎撰文/何楷平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410mainpics 9

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震盪,將土耳其推向全球新聞版面。2025年3月伊斯坦堡市長伊瑪莫格魯遭無預警逮捕,引爆全國示威浪潮,土耳其里拉暴跌,資本大舉撤離。這場逮捕行動,再次揭開土耳其社會多年來的裂縫:民主制度削弱、司法獨立性遭剝奪,及由現任總統艾爾段主導的「強化總統權力」為核心的治理模式,都被視為引爆這場經貿危機的導火線。

從街頭示威到貨幣市場  土耳其陷入全面信任危機

遭逮捕的伊斯坦堡市長伊瑪莫格魯,是反對黨的重要領袖,也被視為2028土耳其總統大選中最具威脅的挑戰者,如今遭現任總統艾爾段以貪腐及協助恐怖組織等罪名逮捕,讓原本就不穩定的土耳其政治版圖,再度出現裂痕。

若說「伊瑪莫格魯被捕」是導火線,貨幣市場就是第一個被點燃的火藥庫。2025年3月事發當天,伊斯坦堡證交所當天兩度觸發熔斷,股市單日跌幅逼近9%,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更飆升至30%,創近年新高。土耳其里拉對美元匯率,更在短短數日內暴跌逾11%,一度貶至里拉42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至4月下旬仍徘徊在38至39之間,遠低於2025年初水準。

面對里拉大崩跌,土耳其央行選擇最直接、也最劇烈的手段:短短兩個月內,將政策利率大幅拉高至46%,同時動用外匯存底進行干預。然而,這種「緊急升息—砸存底—再升息」的策略,雖能短暫減緩拋售壓力、爭取止血時間,卻無法彌補市場日漸加劇的信任裂痕,甚至,原本被視為「靈活」的貨幣政策,也瞬間變成難以控制的風險。

資本外逃、投資撤退  「供應鏈安全」成首要戰略

當土耳其陷入「政治風險—資本外逃—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投資人也加速腳步撤離市場。根據土耳其國際投資人協會(YASED)統計,3月單月外資撤資達1,990萬美元,4月單月更異常飆升至4.94億美元,成為過去十多年來最嚴重的「外資逃難潮」,儘管5月止血降回1,100萬美元,但衝擊不只來自外資金融投資,還包括實體產業。

原本被視為出口與製造支柱的企業,無論是外資或本土企業,都開始重新盤點風險與投入規模,多項原定的投資擴張案,傳出暫緩或重新評估。例如土耳其成衣製造商System Denim,原先規劃因應歐洲需求復甦而擴產,但在土國政局惡化後,立刻宣布暫停計畫;其他歐洲與中東企業,也傳出評估將生產移往東歐,或轉向摩洛哥等特定相對穩定的北非市場。

亞洲企業的態度也更趨謹慎;日、韓、台等企業目前雖尚未傳出大規模撤出消息,但普遍選擇暫停新一輪擴產計畫,並開始分散既有的供應鏈布局。例如福特汽車與土耳其Koç集團合資的跨國車廠Ford Otosan,宣布投資7.15億歐元在羅馬尼亞擴廠,分散電動商用車產線布局,以降低對土耳其的生產依賴。由此可見,「供應鏈安全」(Supply chain security)已從過去被視為附加的考量,轉變為企業決策的核心依據。

Keyword|供應鏈安全(Supply chain security)

供應鏈安全是供應鏈管理的一環,指保護企業的供應鏈免受各種威脅,包括實體攻擊、網路攻擊和自然災害,從而確保產品和服務的可靠交付。

 「匯率紅利」短期假象?  出口榮景難掩結構性危機

事實上,在事件爆發、里拉重貶後,土耳其出口一度出現「短暫榮景」。2025年前5月,土耳其出口總額達年增餘3%,5月單月出口更創下248億美元新高;乍看之下,似乎印證「貶值對出口有幫助」的道理,但這種「表面紅利」的背後,其實隱含更深層的結構性脆弱。

一直以來,土耳其的製造業與出口都高度依賴進口原材料與能源;當里拉出現暴跌,進口成本隨之攀升,便侵蝕了企業原本應有的毛利空間。據統計,2025年5月土耳其貿易逆差擴大至66.5億美元,6月更進一步惡化至82億美元,年增幅高達38.8%,出口覆蓋率同步下降至71.5%。此外,能源進口支出也加重成本壓力,尤其是石化、金屬加工等需大量進口原料的產業,長期成本結構的脆弱,更是一覽無遺。

 「歐亞樞紐」神話崩壞?  國際資金轉向「兩手策略」

這起事件引發全球市場高度關注的原因,和土耳其長期扮演「歐亞樞紐」的角色有著密切關係。長期以來,土耳其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與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成功扮演歐洲、中東與北非市場的「轉運樞紐」與製造基地。然而,2025年的這場政治危機,加速動搖「歐亞樞紐」的根基,再加上近年來全球區域性政治動盪頻傳,外資已不再將「成本低廉」視為唯一考量,「政治穩定性」與「供應鏈安全」反而成為更重要的評估條件。

以亞洲資金來看,近年在土耳其的布局,多半以汽車、電子、化工等中高階製造為主,如今土國政治風險持續擴大,企業紛紛傾向採取「兩手策略」:一方面維持基本產能、保持既有市場聯繫,另一方面,則將擴產計畫逐步轉向東歐、東南亞等地,降低對土國的依賴程度。

如Ford Otosan宣布投資擴建羅馬尼亞工廠、豐田與現代汽車在捷克、波蘭等地強化新產能布局等,都被視為土耳其政治動盪風險升溫後,「供應鏈分散布局」策略的縮影;至於台灣,目前對土耳其的投資主要以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及汽車零配件出口貿易為主,其中較大宗的零組件與電子業者,現階段普遍傾向維持小規模在土耳其的出口與組裝,同時強化東南亞及歐洲的據點評估,作為未來分散供應鏈布局的準備。

內部失衡、外部失靈  土耳其面臨雙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內部的經濟結構,長期以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投資作為主要成長動力,根據土耳其統計局資料,相關產業自2010年以來,占GDP比重高達8%至9%。對此,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這種以房地產和基礎建設為核心的成長模式,雖能短期拉抬經濟、創造就業,但長期下來,反而會讓土耳其加深外債依賴,也限制國家產業發展的多元性,削弱對外部風險的承擔與防禦能力。

除了來自內部政經局勢的危機,土耳其還面臨著更大的外部挑戰。多年來,土耳其奉行「平衡美俄歐」的多邊外交戰略,試圖在地緣政治中保持最大靈活度;在過去,這確實為土耳其帶來獨特的地位和談判籌碼,但如今,這種「左右逢源」的姿態逐漸失靈,甚至讓土耳其被國際市場視為缺乏明確方向、風險不易評估的高風險市場。

政治動盪尚未停歇  留給全球的關鍵啟示

如今,土耳其正站在十字路口,一邊是因里拉貶值帶來的短期出口紅利,另一邊,則是長期因政治經濟結構失衡所累積的深層風險。對外資而言,如何在「短期成本優勢」與「長期市場穩定性」之間取得平衡,成為評估土耳其未來發展最難解的課題;對土耳其當地企業及供應鏈合作夥伴來說,重新思考市場依賴度與布局彈性,更是無法迴避的現實考驗。

國際機構普遍認為,若土耳其要重新贏回外資與企業信任,須同時進行「雙軌改革」:一方面重建政治與司法的透明性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從根本改善經濟結構,減少對特定產業與外部融資的過度依賴,同時強化產業多元化與供應鏈韌性。

這場撼動全球的土國政經危機,也為台灣帶來重要啟發:過度集中於單一產業或市場,終將削弱企業的風險耐受度;此外,產業多元化與自主性,也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韌性與續航力。更重要的是,「供應鏈安全」不再只是效率或價格的附加考量,而是企業全球布局的核心底線。

2025年7月初,艾爾段政府再度逮捕3名在野黨的市長(阿達那市長卡瑞拉爾、安塔利亞市長伯塞克及阿德亞曼市長圖特德爾),可見現任總統打擊反對派勢力的強烈意圖;這場從2025年3月延續至今,仍未完結的政治風暴,想在短期內看到土耳其重振改革、走出經濟衰退,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未來10年,一向被視為「歐亞的樞紐」、「文明的搖籃」的土耳其,究竟能否重回區域經濟的舞台?還是終將因政治鬥爭而被邊緣化,成為歷史紀錄的「經貿風險警示案例」?答案,不僅考驗土耳其社會的集體抉擇,更將牽動全球供應鏈與經貿秩序的下一波布局。■

410pics-9-1
當里拉出現暴跌,進口成本隨之攀升,便侵蝕企業原本應有的毛利空間。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