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將帥班「轉型・升級・變革」企業參訪,於7月4日在IEAT黃文榮秘書長領隊下,逾60位企業領袖參訪全球科技巨擘亞馬遜,以及自動化設備與系統整合和椿科技,藉由見學標竿企業,深入了解其創新與轉型的核心精神。
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亞馬遜與和椿科技分享企業如何營造創新環境、培養獨特的企業文化,並運用 AI 技術開啟創新模式,驅動組織變革、拓展全新領域。他們的實務經驗為企業領袖帶來啟發,思考在 AI 時代中,如何創造價值、強化競爭優勢,開創嶄新的經營思維與策略方向。
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總經理謝孜希以「AI新革命啟動新外貿商機」為題指出,全球零售電商在2024年已達6.3萬億美元,相較前一年仍有將近雙位數的成長,顯示電商是值得企業投注的市場。
亞馬遜觀察到,很多企業已逐漸從製造走向做品牌。對此,目前亞馬遜全球共計18大海外站點對台灣賣家全面開放。同時提供生成式AI工具,從人、貨、場3個方向來發展,協助企業啟動新外貿。
在「人」的方面,AI協助企業更好地理解消費者意圖,比如以合身度分析工具(FIT)。進行客戶洞察,以評論總結進行消費喜好。
在「貨」的方面,運用商機探測器、生成式商品內容進行選品與上架。比如欲開拓新站點的賣家可透過亞馬遜官方選品工具「商機探測器」尋找潛力市場及挖掘新選品、制定新產品銷售策略,接著以AI生成圖片與內容,創建吸引顧客的素材與頁面,最後再以倉儲機器人、無人機等智慧物流流程,來提升倉儲與配送服務。
在「場」的方面,亞馬遜則運用AI優化廣告與進行品牌推廣,比如自製3D素材即能豐富產品,運用虛擬實境有效提高轉化,轉化率高達1.5至3.5倍。
「亞馬遜是一家已經步入31歲的中年公司,但亞馬遜內部持續在做創新,我們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家新創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AWS)指出,亞馬遜面對局勢的快速變動所展現出來的韌性,就是掌握彈性與速度,前者是改變的能力,後者是花多少時間做出改變。
亞馬遜首先會思考「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該變的」,聚焦的重點就在亞馬遜的成長飛輪上。每個企業都有屬於自身的成長飛輪,只要不斷從飛輪上的元素去進步,當轉動的動力愈大,系統就會不停成長。比如亞馬遜重視顧客使用體驗,因此在「使用體驗」上持續創新,以維持其領先優勢。
總的來說,亞馬遜認為創新最關鍵之處,就是將飛輪落實在「文化、架構、組織與機制」上,只要掌握此4個面向,自然能打造出企業面對競爭的韌性。
創立於1980年的和椿科技,早期是以代理傳動零組件起步,歷經自動化設備的設計發展階段,現今在董事長程天縱的帶領下,成功轉型為提供智慧解決方案的企業。
「現在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包含傳統產業與服務業,能躲過高科技的衝擊與影響。」程天縱表示,AI是中小企業轉型變革的時機,因此他帶領和椿,把目光放在AI機器人,將和椿的機器人業務定位在「以機器人加AI為核心的解決方案」,主要的研發投入在垂直應用領域的解決方案,用以解決台灣高齡化、少子化所導致的嚴重缺工問題。
程天縱認為,目前機器人領域發展得最好的4個國家是中、日、德、美。現今和椿已代理中國大陸優必選及越疆兩大企業,可用於商用與工業用領域,也與日本機器人製造前兩大企業Mujin與Telexistence有密切專案合作與產品開發計畫推進。未來也將持續引進德、美兩國機器人,擴大產品線與服務範疇。
「此布局讓我們擺脫過去只聚焦在半導體電子與自動化產業的困境。」現在和椿的目標市場從半導體、電子、自動化產業,擴大到傳產、服務等其他產業,廣泛應用於智慧製造、智慧物流、醫療與零售等場域。
在本次參訪中,和椿展示多台機器人並說明其應用場景。和椿以其中一台機器人為例,某家公司發現A料件倉每天要有專人負責將生產用零件送至B生產線,該人員每天要花3小時送零件;導入機器人之後,該名員工不必再往返遞送,將時間放在更高價值的工作。
面對劇變的環境,企業又該如何看待與因應?
Amazon Web Services(AWS)指出,全球環境已產生蛻變,過去相對單純的單一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復返,「未來影響企業的不只政治與經濟,而是政治、經濟、科技。」當全球經貿互動方式更加破碎,懂得掌握與機器人的溝通、協作,是企業未來勢將面對的課題。
程天縱則表示,自己過去35年,從跨國企業專業經理人到輔導新創企業,再到現在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無論轉換至何種身分,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有「刺激的思維」。
他建議經營者須具有「3D思維」,亦即要有提升決策的高度與廣度的能力;進而運用「4D思維」,亦即經營企業要以終為始,先訂好目標、找到具競爭優勢的策略並選擇有把握的路,最後就是最關鍵的執行力。
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總經理謝孜希指出,「IBM在2024年針對全球CEO所做的調查指出,大約有超過5成的企業,已經整合生成式AI到公司的產品與服務中;更有超過4成的領導者,已用AI來幫助其形成決策的過程。」
因此本次參訪,讓將帥班學員從中理解如何將AI應用在製造產業,無論是開發新市場的實際落地,或是從市場機會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創新模式,無不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思維,期能帶給企業開啟第二條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