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通膨、地緣政治對抗與選舉不確定性中,全球經濟仍展現出超乎預期的韌性。2024年台灣貿易表現穩中透強,特別是大型貿易商的獲利與成長表現尤為亮眼。
儘管通膨壓力、美中科技對抗及美國大選等不確定因素交織,全球經濟仍展現出相當韌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準會在2024年9月、11月與12月三度降息,累計降幅達4碼,然而出於對通膨捲土重來的擔憂,並未啟動循環式降息,這在歷史上屬相當罕見的情況。
AI的快速興起,使科技業在2024年得到嶄新發展,以輝達為核心結合台積電的先進晶片製程,帶動整個AI供應鏈,使全球經濟成長率得以持穩在3.2%。
台灣則是最大的AI產業受益國之一,不但台股狂飆,因此拉動全年出口金額及進口金額分別創下4,750億美元及3,944億美元的歷史次高,全年經濟成長也創下4.84%的3年新高。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台灣出口金額雖成長9.8%,但在主要出口產品中除資通與視聽產品大幅成長58.96%外,只有紡織品及電機產品分別小幅成長1.45%、1.33%。
其他包括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機械、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光學及精密儀器、礦產品(主要為石油煉製品)、運輸工具的出口均為衰退。可見2024年出口成長是一個極不平衡的狀態。
進口金額較2023年成長12.2%,其中除礦產品及機械各衰退5.3%及5.2%外,其他各類進口產品均為成長,與出口產品的成長走勢呈現反向走勢。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各自成長40.2%、28.1%,為進口成長最高的產品,精密儀器成長16.9%,也有兩位數的成長。
我國整體進出口都呈現大幅成長,不過因貿易業300大大多屬於傳統產品貿易商(電子零組件、電腦周邊設備買賣分別歸屬電子零組件批售業及電腦及其周邊設備、軟體批售業),因此營收總額僅為6,049.48億元,較2023年微幅成長0.32%。其中也與大宗原物料國際價格低迷有關。營收總額成長雖微小,不過稅前純益總額上升到344.42億元,較2023年成長7.56%,獲利成長明顯高於營收成長。
貿易業300大的稅前純益總額雖回升,但較2021年的395.11億元、2022年的442.7億元,仍有一段差距,也顯示貿易業300大的獲利需要更大的成長動力來帶動(詳見表一)。
值得慶幸的是,貿易業300大的稅前純益率達5.69%為歷年次高,僅次於2022年的6.2%,且稅前純益率連續4年站在5%以上,則印證貿易業300大的獲利能力維持穩定水準,惟是否能維持長期進一步上升,則要由對等關稅的殺傷力來決定。
貿易業300大營收達10億元以上的貿易商共有147家,較2023年的136家增加11家;營收達100億元以上的貿易商則由2023年的8家回升到10家。貿易業300大營收成長家數由2023年的104家大幅上升至181家,也就是有6成的貿易商得以維持成長。
另外,在營收成長的181家貿易商中、有92家貿易商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以上,也占有過半的家數,代表有3成是屬於營收成長較強的貿易商。這92家貿易商分散於紡織、運動鞋、塑膠、化工、機械、五金扣件、精密儀器、醫療器材、家電、電機、食品等各個產品類別,並沒有特別的集中性。至於營收衰退達10%以上的貿易商則由2023年的129家大幅下降至38家,顯示300大貿易商絕大多數營運改善。
至於貿易業300大中的新進榜貿易商為23家,較2023年的13家增加了10家,並為近4年來新入榜貿易商家數的新高。這23家貿易商中有7家貿易商為列名營收淨額前100名的貿易商,其中新加坡商信新全球(第18名)及奇異亞洲醫療設備(第35名)、台灣費森尤斯醫藥(第52名)、台灣歐姆龍(第69名)及穗曄實業(第70名)為首度入榜的貿易商。
2024年貿易業300大稅前純益達1億元以上的貿易商共有74家,稅前純益達3億元以上的貿易商為27家,與2023年持平;稅前純益達10億元以上的貿易商為8家,雖較2023年增加2家,但也都顯示貿易業300大獲利1億元是一個重大門檻。值得注意的是在74家稅前純益達1億元以上的貿易商中有15家貿易商營收低於10億元,可說是小型高獲利貿易商。這15家貿易商分別是大成帝國工業、弘帆、泛台實業、綠茵生技、台灣美聲企業、香港商加和國際、太立實業、台灣驪住設備、京昇紡織、伸格、富迪斯、邁達斯興業、立啟貿易、霈方國際、鏘盟企業。
貿易業300大的取決點也由2023年的4.22億元,下降到4.11億元,為近4年的新低;第100大貿易業的取決點則由2023年的14.58億元微幅上升到15億元,顯示300大貿易商後段班貿易商營運較100大貿易商艱辛;這也可由營收衰退的108家貿易商中有79家為營收排名100名以外的貿易商得到印證。同時儘管第100大貿易業的取決點回升,但仍較2022年取決點的16.48億元為低。
整體而言,2024年貿易業300大的總體表現屬於溫和成長,貿易商的個別表現則相當分歧,但營收前100大貿易商的表現明顯強於100名以後的貿易商,貿易商走向大而強將是長期趨勢。
站在AI驅動、全球重組的歷史關口,台灣貿易業300大的走勢透露出「大者恆大」的趨勢日益明顯。掌握高獲利小型貿易商的成長模式,以及龍頭貿易商的穩定布局,將是投資者與決策者不可忽視的關鍵指標。■
2024年300大前20大貿易商,從榜首穩坐十年的松下產業科技,到新進榜的信新全球、安普新等新星,皆顯示企業間在營運策略與市場應變上的分野。
全球經濟自2018年以來波動加大,也使300大貿易商營收淨額前20名(詳見表二)加速洗牌,與2023年排名相較出現五大變動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營收淨額前20大貿易商又出現3家新入榜,分別是第18名的新加坡商信新全球、第19名的元禎企業及第20名的安普新。其中除元禎企業為2021年排名第17名,重回前20大貿易商行列,其他兩家貿易商均為首次入榜前20大貿易商。
第二大特色是松下產業科技自2015年起,連續10年列名300大貿易商榜首,截至目前也沒有其他貿易商能夠威脅其地位。
第三大特色是,特力又以營收淨額成長11.2%的174億元,重新奪回睽違2年的第二大貿易商地位。
第四大特色是營收淨額前7大貿易商營收都維持成長,且其中有4家營收呈現兩位數成長。
第五大特色則是前10大貿易商的營收淨額均回升到100億元以上。
連續10年位居貿易業300大營收龍頭的松下產業科技,係從事電子零組件、電腦周邊產品、工廠自動化設備等進出口貿易。尤其該公司為市場上唯一可提供齊全的工控元件的關鍵公司,廣為設備商指定使用。
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電子科技供應鏈的快速變動,雖一度使松下產業科技營收陷入衰退,2023年營收下降至221.58億元新低,不過因其產品應用範圍廣泛,加上持續切入新的應用面,2024年營收淨額由谷底翻升成長15.78%,營收淨額回升到256.56億元。台灣一直是Panasonic集團海外事業的優等生,集團目標是2030年要將台灣家電、住宅設備等核心事業營收再提高2成;冷鏈系統等非家電領域占比將由現在的20%提升至40%,值得期待。
重回營收淨額的第2大貿易商特力,去年營收淨額也呈現11.2%的兩位數成長,營收淨額上升至174億元(係指個體財報),並且為連2年營收成長。其中外銷營收為167.30億元,營收占比為96.03%;整體集團合併營收則為368.32億元,也較2023年成長4.01%。其中集團貿易事業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97.7億元,隨著大部分歐美零售商客戶庫存去化接近尾聲,既有客戶的拉貨動能已逐漸明朗,新客戶之出貨動能亦穩定發酵中,貿易營收較2023年同期增加 5.1%。貿易事業 2024 年出貨量為291.4 億元,全年貿易出貨量增加8.4%,貿易事業之全年營收及出貨雙成長,顯示貿易業務動能穩健且持續向上發展。
美國為特力集團最大出口地區,出口比重達51%,面對美國對等關稅重大挑戰,但特力貿易事業已從傳統的貿易公司轉型為服務公司,貿易事業發展策略將藉優化產品設計、提升供應商合作關係以及精細化管理供應鏈,來提升競爭優勢,並與全球大型零售商通路客戶建立長期穩固服務關係及新合作策略。同時持續尋求併購機會,以推動全球化布局,加快業務擴張並推動創新發展,因應全球貿易環境之快速變化。
排名第3名及第4名的台灣三菱電機及台灣豐田通商,營收淨額各自為172.97億元及155.37億元,分別微幅成長0.18%及0.6%。基於台灣半導體等電子科技產業在全球的重要性,台灣三菱電機針對台灣半導體、電路板與液晶等產業,強化核心產品銷售,推動整合數位解決方案。台灣豐田通商近年來均以汽車相關零件與原材料之營收占比為最高,並且提升對台採購比重。該公司近年來也針對再生能源領域積極布局,除與台塑集團共同推動「麥寮風力發電機組及西北土堤新建工程計畫」外,並在2025年2月轉投資設立子公司「台灣豐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藉此發展綠電供應事業。
營收淨額排名第5名的為老牌貿易商六和化工。排名第6名的台灣樂金電器,2023年首度進入營收淨額第10大貿易商,2024年受惠於生活家電產品熱銷帶動業績成長,營收成長13.71%來到113.16億元,寫下3年營收新高。2024年樂金集團的家電租賃營收年增75%,超過14.34億美元,因此台灣樂金電器也將在台灣推動此項業務,並看好台灣市場接受度,可望成為新亮點。
營收淨額第7名至第10名貿易商分為和泰興業(111.97億元)、中貿國際(110.47億元)、廣越企業(107.6億元)、羅氏大藥廠(102.49億元)。其中羅氏大藥廠為2021年後再度列名第10大貿易商。
營收淨額第11名至第20名貿易商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11名的車美仕,以及首度入榜的第18名新加坡商信新全球、第20名的安普新。
車美仕為和泰汽車集團旗下關係企業,並為豐田汽車專屬零配件用品公司,其營運係以業務接洽、商品設計、採購、行政管理為重心,生產製造則採委外作業方式。2024年受惠TOYOTA及Lexus兩大品牌在台灣市場的強勁支撐,以及自身在產品創新與市場拓展,帶動其營收創下95.63億元歷史新高。擁有專業的企劃及產品開發團隊,及具有集中安裝工廠建置實力,可提供從零配件研發、車輛下線配件安裝統籌式整合服務。近年積極拓展中東、東南亞、北美等海外市場外,亦導入JBL車用音響揚聲器及擴大售後多品牌經營,其4G聯網主機註冊會員也已突破32萬人次,為全台最具規模之車聯網平台,站穩市場領導地位。
排名第18名的新加坡商信新全球,首次參與排名即以營收淨額70億元進入前20大貿易商。該公司成立於2022年,從事針織成衣、泳裝、韻律服、休閒服等銷售業務,係承接關係企業信源企業的業務。信源企業成立於1972年,過往與供應商及客戶多已維持長期合作關係,營運頗具規模,業務轉給新加坡商信新全球後,仍保持良好營運。
排名第20名的貿易商為上市公司安普新,主要以智能聲學商品設計、研發、買賣業務為主軸,提供ODM、OEM服務,並從事電腦周邊精密模具、塑膠製品、齒輪、電子零件、電動工具等進出口買賣及其原料輸出業務。在耳機市場回溫下,帶動該公司訂單需求增加,2024年營收較2023年大幅成長78.62%,創下67.42億元歷史新高,且稅後純益由虧轉盈。目前該公司頭戴式耳機(電競耳機)約占營收70%、入耳式TWS耳機占20%、安控產品占6%、塑膠元件占3%。該公司中國東莞廠所有成品組裝線已全數移至越南,越南廠區產量占比已提升至 90%,且預計2025年擴大產品線,觸及遊戲周邊等新品項。
為因應智慧化應用趨勢與擴大產品版圖,於2024年正式成立電子研發處,專責IP CAM(網路攝影機)產品的開發設計。該部門聚焦於智慧家庭、安全監控與物聯網應用領域,結合既有的電子與聲學設計實力,打造具市場競爭力的智能監控解決方案。2020年上市後籌資能力大增,有利於吸納人才、產品開發及市場競爭。
營收淨額前20大貿易商中,有12家為本土貿易商,較2023年增加2家,可看出前20大貿易商中本土貿易商的家數已超越跨國外資貿易商,前10大貿易商中本土貿易商與外資貿易商各占有5家。不過就大貿易商規模來看,仍只有特力能與跨國外資貿易商匹敵。在大者恆大的趨勢下,台灣催生新型大貿易商,仍應是選項。尤其是台灣在許多工業原物料及關鍵性零組件都須向國外進口,成立跨國大型貿易商,將有利於我國工業的原物料及關鍵零組件的採購能力與議價能力。■
2024年最佳10大貿易商榜單中,有熟悉的老面孔再度站上高峰,也有黑馬新星以驚人速度竄起,反映出台灣企業在變局中展現出的智慧與決斷力。
2024年最佳(企業經營績效)10大貿易商(詳見表三),由車美仕摘下王座。車美仕為最佳10大貿易商的常客,曾經在2015年至2019年連續5年入榜最佳10大貿易商,並在2015年及2019年登上王座。2021年及2022年又重回最佳10大貿易商,2023年調整行業別缺席後,2024年立即強勢回歸拿下王座,顯示其經營績效卓著。以其2024年營收淨額及稅後純益分別為95.63億元及16.12億元,2025年可望分別挑戰100億元及20億元。
六和化工挾著高營收成長率及高獲利之姿,首度登上最佳貿易商第2名。最佳貿易商第3名則為彰京開發。該公司在2023年曾入選最佳貿易商榜首,2024年雖為第3名,但該公司已連續8年入榜最佳10大貿易商,寫下300大貿易商難以跨越的門檻。
彰京開發係從事半導體、LCD等相關產業之生產設備及配管管件、閥件等進口及代理銷售業務。儘管2024年該公司營收淨額微幅下滑0.79%,不過稅後純益17.41億元在300大貿易商中僅次於大成國際鋼鐵的22.8億元,稅後純益率21.14%,則在最佳10大貿易商中排名第2名,也僅次於桂盟國際。在本土半導體設備業崛起後,有利於其在半導體供應鏈的角色。
最佳貿易商第4名為台灣荏原精密,該公司曾在2010年拿下最佳貿易商第3名,此次則為次佳名次。該公司係從事真空幫浦、化學研磨機及半導體設備生產、銷售及修護業務。產品主要由母公司日本株式會社荏原製作所供應相關設備,但近年已陸續擴大在台灣生產。該公司亦為台灣半導體供應鏈之一。
2023年雖營收衰退,但2024年營收大幅成長24.51%,以62.98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稅後純益創下7.13億元佳績。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2024年9月台南工廠已舉行動土典禮,預定投入新台幣18億元,將在2026年第三季完工,規劃生產乾式真空泵浦、乾式真空泵浦維修、EUV製程循環整合設備等,屆時將有助該公司業務開拓。
上櫃公司德麥食品排名最佳貿易商第5名,並為連續2年入榜最佳10大貿易商。該公司係以烘焙原料、乳品製品進出口為主要業務,輔以器具、包材、節慶商品;並立足台灣、深耕大中華、發展東南亞為戰略布局目標。
儘管2024年中國大陸各行業內卷情況加劇、市場競爭壓力更大。但德麥食品聚焦「增加成交客戶數」及「提升自製品產量」兩大目標執行,繼2023年投入6,588萬元研發費用,2024年再投入7,570萬元進行研發,因此營收淨額與稅後純益各自成長11.34%及12.67%,分別創下36.88億元及7.61億元的歷史新高。整體集團的合併營收也同步創下68.06億元的歷史新高。
2025年整體集團持續以「管道、產品」雙引擎策略為營運主軸。在台灣市場方面,將持續以日韓商品帶動業績增長,並加大對餐飲板塊投入。中國大陸市場將延續2024年採取聚焦增長策略,持續在代工廠及精品店發力,並加大對電商市場投入。且2025年將引進新產品,並透過「商品帶動原物料銷售」的商業模式,往「降本增效」的方向前進。東南亞市場則以馬來西亞為戰略中心,擴大東南亞的布局。在產品趨勢上則以「健康化、零食化、趣味化、多樣化」的產品矩陣,賦能產品創新改變。
最佳貿易商排名第6名至第10名依次為嘉威生活、亞泰影像科技、京昇紡織、桂盟國際及揚博科技,其中揚博科技也為連續2年入榜最佳10大貿易商。
2024年在半導體先進封裝製程需求強勁帶動下,鎖定高階先進封裝製程及材料布局並獲訂單,帶動營收及獲利分別成長,創下35.07億元、6.93億元佳績。且中壢擴廠在2025年第二季完成廠房整建修繕,加上為因應PCB客戶於東南亞設廠,將在泰國設服務據點。在5G、AI、車用及高效能運算相關應用推升載板、HDI、軟板及半導體需求,可望持續帶動該公司訂單表現,預計2025年業績將有顯著成長。
最佳10大貿易商和2023年相較僅有3家貿易商蟬聯入榜,分別是第3名的彰京開發,第5名的德麥食品及第10名的揚博科技。其中最值得矚目的是連續8年入榜的彰京開發。
德麥食品及揚博科技則是連續2年入榜。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8名的京昇紡織,是最佳10大貿易商中唯一營收排名在100名以外的貿易商,營收淨額雖僅7.17億元,不過稅後純益高達1.41億元,純益率19.72%則在最佳10大貿易商中排名第5位,該公司為成立超過65年的老牌紡織貿易商,主要業務為化纖梭織布料及多樣化功能性布料進出口。並入選CRIF中華徵信所2025年金磚企業,算是小而美貿易商的典型代表。■
2024年營收成長率前10大貿易商,全數年增率超過60%,前3名更突破100%,其中以特力集團旗下的好好生活家居家具表現最為亮眼,這些貿易商藉轉型布局、國際拓展與客戶結構優化,創造驚人的營收彈升。
2024年營收成長率前10大貿易商(詳見表四)的營收成長率超過60%,且前3名甚至超過100%。排名營收成長率榜首的好好生活家居家具,為特力集團成員。原本主營家具、寢具、廚房器具、裝設品零售業,2024年2月其母公司特力屋決議通過將品牌代理事業兩部門之相關營業(含資產及負債)分割移轉予該公司,因而營收淨額大幅成長了224.1%,創下新台幣4.75億元營收新高,也為首次進入貿易業300大。
營收成長率第2名的城揚有限公司,營收成長率也高達157.33%。該公司係從事功能性服飾、休閒用品等進出口業務,並以運動相關成衣為主力。其採購生產所需之布料、主副料等,再委由越南及柬埔寨關係企業進行生產,出口至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地。2024年在客戶庫存去化告一段落,訂單量回升,營收大幅成長,並轉虧為盈。
排名營收成長率第3名的燁貿國際,為義聯集團旗下專業國際通路商。在上海及北美地區均設有子公司,因積極串聯金屬產業上下游一系列產品之產業區塊鏈,營收得以大幅成長139.01%,營收淨額回升到新台幣7.22億元,得以重回貿易業300大行列。至於營收成長率第4名至10名的貿易商依次為常榮機械、尊貿化學、安普新、王鼎貴金屬、台新餐飲設備、國際艾歐資訊及新光紡織。整體而言,前10大營收成長企業多為規模較小、具成長潛力的新興貿易商。■
2024年稅前純益前10大貿易商(詳見表五)除桂盟國際(個體財報)外,全都為營收淨額排名前50名內的大型貿易商,可見營收規模大的貿易商賺錢能力愈強,且有7家為蟬聯入榜的大型貿易商。
其中連續11年蟬聯入榜的貿易商為排名第7名的震旦行,顯示震旦行的高獲利穩定度高。連續9年入榜的則為排名第8名的桂盟國際。連續8年入榜的則為排名第4名的六和化工,連續7年排名入榜的則排名第1名的大成國際鋼鐵。連續6年入榜的則為第2名的彰京開發。連續2年進榜的則為排名第5名的松下產業科技及排名第9名的德麥食品。新進榜的則為排名第3名的車美仕、第6名的和泰興業及第10名的台灣荏原精密。
和泰興業專業代理日本「大金DAIKIN」品牌全系列空調商品,受惠於極端氣候,2024年家用、商用、VRV多聯、全熱交換、空氣清淨機等商品均穩定成長,因而創下稅前純益11.72億元的佳績,較2023年大幅成長286.8%。該公司2025年聚焦三大策略,分別為強化空調本業、擴大新事業及貫徹感動服務。看好台灣大型空調市場、減少運輸和關稅成本,已與大金工業株式會社合作於台灣彰化設立工廠,也為大金在台第一個製造工廠。
稅前純益前10大貿易商中稅前純益達10億以上的有8家貿易商,較2023年增加2家,合計稅前純益總額為147.38億元,較2023年的138.22億元成長6.63%。
2024年獲利率(稅前純益率)前10大貿易商(詳見表六),有6家貿易商蟬聯入榜。弘帆以稅前純益率73.59%摘下王座,並為連續4年入榜。順益貿易以稅前純益率59.85%排名第2名,也連續2年入榜。桂盟國際以稅前純益率59.4%排名第3名,更是連續9年入榜。連續6年入榜的則為排名第7名的震旦行。連續4年入榜的為排名第6名的大成國際鋼鐵。連續3年入榜則為排名第8名的富迪斯。顯示高獲利率貿易商表現相當穩定。
稅前純益率前10大貿易商新入榜的貿易商則有排名第4名的伸格、排名第5名的立啟貿易、第9名的彰京開發及第10名的鏘盟企業。前10大貿易商中有8家貿易商稅前純益率都超過30%,並有彰京開發、大成國際鋼鐵、震旦行、桂盟國際為營收淨額排名前100大的貿易商,較2023年增加2家。此外,彰京開發、大成國際鋼鐵、震旦行、桂盟國際也同時列名稅前純益前10大的貿易商。
其中桂盟國際、震旦行連續6年同時列名稅前純益前10大的貿易商,大成國際鋼鐵及彰京開發也分別連續3年及連續2年同時列名稅前純益前10大的貿易商,顯示這4家貿易商獲利規模與獲利率的績效同樣出色。■
每一員工銷貨額(平均每位員工為公司做了多少生意)以及每一員工純益額(又稱生產力指標,平均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多少利潤),這兩項指標所代表的意義在於檢視員工對企業的貢獻度,且員工生產力與企業的競爭力關係只會愈來愈密切。
由於300大貿易商用人相對穩定,因此每一員工銷貨額的排名波動相對不大。以2024年貿易業300大每一員工銷貨額前10大貿易商(詳見表七)來說,有高達8家貿易商蟬聯入榜,並由王鼎貴金屬排名第1名,第2名至第7名依次為台化出光石油化學、豐合開發、長江化學、彰京開發、永鏵鋼鐵企業、康律企業,以及第9名的台灣山葉興業。至於新入榜的兩家貿易商則為第8名的凱立企業及第10名的淞詮貿易。此一排名通常有其延續性的特性,主因員工產值高的貿易商,通常不會突然降低,因而排名變化相對其他指標排名來得小。
至於生產力指標(每一員工純益額)前10大貿易商(詳見表八),包括彰京開發、大成國際鋼鐵、桂盟國際、弘帆、大成帝國工業、長江化學6家貿易商為蟬聯入榜,僅有亞泰影像科技、嘉威生活、昊漢企業及城偉實業4家貿易商為新入榜的貿易商,顯示貿易商的員工對獲利的貢獻度表現有其連貫性。
2024年每一員工銷貨額前10大貿易商和生產力指標前10大貿易商重疊性只有2家,持續顯示每一員工銷貨額貢獻較多的貿易商,與獲利成長貢獻度脫鉤的趨勢,部份原因可能在於貿易商因控制成本得宜以及轉型獲利的產品,致使獲利成長高於營收成長所形成。
除前述各項指標前10大貿易商外,2024年貿易業300大中營收及獲利雙成長貿易商高達83家。其中營收淨額達10億元以上的貿易商有47家,營收淨額排名前100名的大型貿易商則占有34家。營收淨額排名前100名,且營收及獲利雙成長達10%以上的則有15家(詳見表九)。分別是松下產業科技(第1名)、六和化工(第5名)、元禎企業(第19名)、安普新(第20名)、台灣荏原精密(第21名)、嘉威生活(第24名)、亞泰影像科技(第33名)、德麥食品(第37名)、上洋產業(第40名)、昊漢企業(第59名)、倚天酷碁(第64名)、伊士肯化學(第75名)、穩得實業(第85名)、桂盟國際(第86名)、曜良實業(第90名)。
2024年300大貿易商的表現以個別企業表現為主,不過也可發現2個趨勢。首先是上市櫃貿易商的表現亮眼。例如最佳10大貿易商中就有5家是上市櫃公司,包括德麥食品、嘉威生活、亞太影像科技、桂盟國際及揚博科技。排名最佳貿易商榜首的車美仕,雖不是上市櫃公司,但其母公司和泰汽車則是上市公司,使其擁有母公司的豐厚資源能運用。再如稅前純益前10大貿易商及稅前純益率前10大貿易商中也各有4家貿易商為上市櫃公司。生產力指標前10大貿易商中則有5家為上市櫃公司。
而在營收淨額達10億元以上、稅前純益達1億元以上,且營收淨額與稅前純益雙成長10%以上的15家貿易商中,就有8家貿易商為上市櫃公司,足以顯見上市櫃貿易商挾其豐厚籌資資源,較容易得到國際客戶的信任,獲取更多訂單,同時更有能力由傳統貿易轉型為服務型貿易商,不僅是賺取貿易中間價差,也賺取更好的價值利益。
簡單的說,傳統貿易商要從「價差型」貿易商轉型為「價值型」貿易商,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上市櫃為手段,以獲取企業壯大的資源。另外,在300大貿易商中共有37家「公發以上公司」(包括上市、上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其中有27家營收淨額都在10億元以上,其中22家營收淨額排名則在前100名。顯示出上市櫃貿易商的營運優勢。除上市櫃貿易商具有豐厚的籌資資源外,在景氣轉壞時,上市櫃貿易商也較具有抵抗不景氣的能力,尤其是在現今全球經濟變數不斷增加,景氣快速變化時,上市櫃貿易商也較有快速應變的能力。例如在新台幣匯率強升時,較具備避險的觀念及避險能力。
其次是表現較好的貿易商,會有較多的營運策略。例如台灣樂金電器從家電銷售,創新家電租賃市場,並成為帶動營收成長的動力。特力貿易事業已從傳統的貿易公司轉型為服務公司,並且藉優化產品設計、提升供應商合作關係以及精細化管理供應鏈;同時尋找併購的機會來布局全球及推動創新發展。
台灣三菱電機與台塑集團共同推動「麥寮風力發電機組及西北土堤新建工程計畫」,設立子公司「台灣豐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綠電供應事業。六和化工因市場競爭激烈,積極開發電子材料,並切入半導體客戶,創造可長可久的成長動能。車美仕導入JBL車用音響揚聲器及擴大售後多品牌經營,成為全台最具規模之車聯網平台。安普新成立電子研發處,專責IP CAM(網路攝影機)產品的開發設計,聚焦於智慧家庭、安全監控與物聯網應用領域,打造具市場競爭力的智能監控解決方案。台灣荏原精密在台南設廠,以強化自身在半導體供應鏈的角色。燁貿國際因積極串聯金屬產業上下游一系列產品之產業區塊鏈,營收得以大幅成長139.01%。德麥食品除加大電商投入外,並透過「商品帶動原物料銷售」商業模式,發展為成長策略。這些「大而強」貿易商,無論採取何種策略,但都圍繞在「創新」、「多元」、「服務」的核心,以打造競爭力。
在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美國對等關稅打破全球貿易生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形勢下,對貿易商來說,其角色並不會被邊緣化,相反的更細緻的貿易分工趨勢才要展開,貿易商的角色應會更為吃重,但中小型貿易商則容易被取代,因此貿易商只有藉由大型化、精密化、整合化、AI化才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打造全新的貿易商生態。
無論美國對等關稅高或低,未來貿易商都需做好「三個繼續」布局。包括:「繼續開發非美市場」、「繼續掌控關鍵原料來源」,以及「繼續避開中國紅海市場」。尤其以強大的本土投資,作為出口全球的底氣,把人才、技術、產能留在本土繼續紮根,才是保障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