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自2025年重返白宮後,再度啟動關稅策略,並在7月進入新階段,自7月5日起陸續向多個國家發出正式信函通知,表示這些國家自7月9日緩衝期結束後適用的美國進口關稅稅率。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已在全球貿易體系掀起巨浪。
美國7月初起陸續公布針對超過數十國的稅率調整清單,涵蓋亞洲、歐洲、美洲與非洲多國。
亞洲國家在此輪稅率調整中首當其衝,其中,南韓則維持在25%,馬來西亞與哈薩克同為25%,泰國、柬埔寨、寮國與緬甸則高達36%至40%。另據7月24日截稿前最新消息,川普最新與日本敲定的對日關稅稅率為15%,遠低於7月初關稅函所公布的25%,也低於4月「解放日」所設定的24%。據川普的社群貼文,日本將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日本並將開放其國內市場進行貿易,包括汽車與卡車、稻米與其他特定農產品,以及其他商品。此外,對菲律賓和印尼則課徵19%的關稅。
在此情勢下,越南則被川普形容為「亞洲最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雙方談妥協議後,美國對其關稅從46%大幅下調至20%。據《華爾街日報》分析,此舉除了解除雙邊壓力,更有封堵中國大陸轉運出口之目的。
此外,透過越南轉運到美國的貨物,將被徵收40%懲罰性關稅,《彭博》指出,此舉等同向企業發出警訊,不能再藉東南亞作為中國出口的後門。
歐盟也遭遇強力施壓,歐盟出口商品若未在8月1日前與美方達成協議,稅率將可能由10%調升至最高50%。目前雙方雖持續磋商,《華爾街日報》指出若協議失敗,將對歐系汽車與製藥業帶來巨大衝擊。
針對如孟加拉、菲律賓、汶萊、阿爾及利亞等國家,美國已公布第二波徵稅名單。孟加拉稅率從17%提高到35%,菲律賓由17%升至19%,阿爾及利亞與斯里蘭卡則統一調整為30%。對此,孟加拉台商會榮譽會長邱志輝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15%變成35%,幾乎是之前的2倍,當然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他表示,孟加拉台商將加快拓展零關稅的歐洲市場,以降低對美依賴。「現在就是聚焦在歐洲,多開發一些可享零關稅的客戶」,成為眼前最可行的策略。
對於墨西哥與加拿大,川普則採取有條件的課稅安排。3月雖已對兩國輸美貨品課徵25%關稅,但根據美墨加協定(USMCA)協定,只要能證明產品零組件來源符合規範,即可豁免。能源類產品則維持10%稅率不變。
印尼輸美商品關稅將從原本的32%大幅調降至19%,成為目前亞洲區域中享有最低對等關稅的國家。外界普遍認為,這項突破性協議背後的談判籌碼,很可能與關鍵礦產有關。
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此次美印協議內容涵蓋三項主要承諾:第一,印尼將採購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第二,購買4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第三,向美國波音公司下訂50架客機,其中多數為777型號。作為交換,美國商品出口至印尼將享有零關稅待遇。
外界關注的焦點在於,印尼為何能夠從高達32%的稅率大幅降至19%?專家普遍認為,主要因素在於「關鍵礦產」的戰略價值。川普日前於賓州能源會議中曾明確表示,美方對印尼的銅礦「非常有興趣」,並形容印尼的銅礦資源「非常強大」。
與印尼的這項協議,也是川普政府繼英國、越南與中國大陸之後,第四個成功完成的關稅談判案例。然而,整體來看,大多數國家是在未獲談判機會的情況下被片面告知關稅稅率。
一般認為川普此舉象徵其貿易政策不再以逐一談判為主,而是以「先課稅、再談判」方式迫使各國讓步。這種策略雖能簡化程序、加快執行,但也勢必加劇國際摩擦,牽動全球貿易秩序的重組風險。
另,根據《財經M平方》分析指出,川普政府此輪關稅政策不僅僅是單純的稅率調升,更展現出其背後精心設計的三層次戰略架構,從國家層級、產業層級到關稅以外的附加條件,構成一套深具槓桿效應的國際經濟重整手段。
在第一層的國家關稅設計中,美方對友好國家設定象徵性底線。例如英國在5月即與美方簽署協議,得以維持10%的低稅率。反觀如越南這類願意釋出重要讓步的國家,則成為另一端的參考案例,從原本46%的預設稅率降至20%。這些稅率設定已成為各國談判的「底線」與「天花板」,美方明示未來的調整空間與標準化邏輯。
第二層是產業關稅,採「有條件課徵」方式,顯示川普政府在政策執行上仍保有彈性。例如對鋼鋁產品,依成分進行課稅;汽車方面,只要符合USMCA規範,即可免稅進口。此舉明顯是為了避免造成對美國本土或投資於美的企業產生反效果,也保障與美有深度供應鏈連結的夥伴國利益。
第三層則進入更深層的「非關稅協議」範疇。川普政府明確提出,除了關稅議題外,實質訴求包括「對美全面市場開放」、「擴大在美投資」,以及「共組抗中陣線」。這些附加條件也成為多數國家試圖換取關稅優惠的必要籌碼。例如越南在協議中,同意與美方聯手阻止中國產品借道越南轉運進入美國,形成政治經濟綁定的協議模式。
至於台灣,與美方間的關稅協商亦正緊鑼密鼓展開,外界認為半導體、汽車與農產品為主戰場,但稅率多少仍是未知數。一般分析,由於半導體產業具有戰略重要性,更因供應鏈安全敏感度極高。因此,台積電赴美設廠,加上天然氣採購等政策配合,已成為我方在談判桌上的「交換籌碼」。
除關稅壓力外,新台幣近期強升更對出口企業造成雙重打擊。廣宇董事長李光曜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匯率升值15%,若再加上預估25%對等關稅,等於成本直接增加40%,「中南部的小型機械廠,獲利率本來只有20%出頭,這樣一加根本撐不下去」。
相較下,電子代工大廠因採美元計價,具備天然避險能力,雖仍面臨帳面獲利縮水,但資本體質強健、手中現金充足,可短期因應匯損影響。不過,雖然大型電子業者體質健康且手上有錢,短期能撐過匯損,但若升值趨勢持續且與高關稅疊加,產業利潤壓力勢必擴大。
對台灣而言,這場全球關稅重塑是一道嚴峻考題。若一味被動應對,將面臨產業升級壓力與國際競爭排擠。但若能順勢調整出口結構、聚焦高附加價值商品、推動市場多元化與高階製造回流等,則可望從危機中創造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