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9 JUL. 2025
409期・亞太視角

韓國政局轉向新勢力  區域再洗牌

李在明擘劃新戰略  供應鏈風向轉變

◎撰文/何楷平 圖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409mainpics 10

 「供應鏈外交」將成為2025年台灣貿易業者最值得緊盯的新關鍵詞。「誰掌控供應鏈,誰就握有話語權」儼然成為企業共識;如今,這場圍繞供應鏈的博弈焦點,隨著南韓新總統李在明的上任,是否將出現變數?

2025年6月南韓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近50%得票率,擊敗保守派對手,不僅刷新歷來民主黨候選人的得票紀錄,也象徵韓國未來5年將迎來新局面。從美國白宮快速祝賀並強調深化合作,到中國大陸官方媒體謹慎樂觀的表態,再到日本政府的低調觀望,以及歐盟迅速表態願延續科技合作,李在明當選所引發的國際反應,再度驗證南韓的政權更替,不只是政治事件,更是左右全球供應鏈與經貿秩序的關鍵。

李在明長期被視為務實且較為親中的政治人物,讓國際社會、乃至台灣產業,都高度關注他的經濟與外交政策走向,尤其在半導體與數位貿易等供應鏈議題上。

靈活多邊再布局  南韓啟動貿易新戰略

當前國際供應鏈進入重組關鍵期,李在明強調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靈活多邊策略,主張在美中競爭下爭取經貿自主與供應鏈安全,此路線被外界解讀為「供應鏈外交」。

李在明延續前朝「K-半導體戰略2.0」,推動多項扶植措施,致力打造南韓成為「世界第一半導體強國」。透過《半導體特別法》提供最高10%生產稅收抵免、啟動總額達100萬億韓元的國民基金,支援AI晶片研發與「K-雲」(K-Cloud)計畫,加強擴大AI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更喊出打造「南韓版輝達」(K-NVIDIA)的目標。

而與尹錫悅明顯的差異莫過於對中戰略;相較尹政府「去中國化」立場,李在明展現更具彈性務實的態度,多次強調中國大陸市場對韓國仍具關鍵戰略地位,避免陷入「美中選邊站」的兩難,同時也強調多元市場布局,降低過度依賴風險。

另一方面,南韓面臨川普提出高達25%關稅,是所有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中(不含加拿大和墨西哥)最高;雖然李在明曾批評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過於強硬,但對於川普提出將軍事保護與貿易問題捆綁在一起的「一站式購物」(One-stop Shopping)談判方式,李在明又持謹慎態度,以對話取代對抗。

不難看出,李在明試圖在保護韓國經濟利益的同時,維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也凸顯他在供應鏈外交戰略上的務實平衡立場。

Keyword|稅收抵免

指企業可自應納稅額中直接扣抵部分金額,相較於減免課稅所得,更具實質節稅效益。

409pics-10-1
李在明加強擴大AI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積極推動多項扶植措施,致力打造南韓成為「世界第一半導體強國」。

韓歐深化數位合作  重塑全球貿易路徑

在維繫美韓同盟、尋求與中經貿穩定之餘,對歐深化合作成為供應鏈外交的另一關鍵支點;而《數位貿易協定》(Digital Trade Agreement,DTA)的推進,正是南韓重整全球經貿戰略的關鍵切入點。

根據歐盟統計,自《韓歐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2011年生效以來,雙邊貿易額逐年攀升,2022年一舉突破1,320億歐元;而DTA將進一步擴大雙方在數位商品與服務上的合作;而李在明政府選擇延續並深化與歐盟的數位經貿合作,背後反映的正是對歐洲市場及數位貿易戰略的重新評估。

根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統計,2024年韓國整體出口總額達6,838億美元,其中對歐盟出口總額達680.8億美元,占比約10%,為韓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隨著歐洲在數據流通、AI應用、數位基礎建設等議題上,對規則整合的要求日益提升,DTA被視為南韓因應「中美科技脫鉤」趨勢下的戰略,不僅鞏固韓歐雙邊合作關係,更為韓國拓展數位服務與平台的輸出鋪路。

對台灣來說,韓國深化與歐盟的數位貿易合作,可能帶來兩種潛在影響。

一,若南韓中長期出口重心由美國轉向歐洲,美方在供應鏈上的布局可能需重新調整,進一步加深對台灣技術供應與製造能力的依賴。

二,若換個角度思考,當南韓轉向歐洲市場,透過DTA帶動的制度整合與數位服務貿易成長,可能加劇台灣企業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壓力;由於歐盟在數位貿易上重視隱私、合規、資料本地化原則,南韓透過協議建立信任與透明標準,有利於電信、金融科技、AI雲端等業者搶占市場,間接衝擊台灣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409pics-10-2
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專員馬羅什.塞夫喬維奇出席歐韓FTA會議,宣布歐盟與南韓完成數位貿易協定(DTA)談判,推動建立互信數位規範與數據流通機制。

CHIP 4面臨調整壓力  韓國政策走向未明

另一方面,CHIP 4的發展與南韓定位的微妙變化,同樣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

由美國主導,日、韓與台灣共同參與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被視為遏止中國大陸科技崛起的聯盟策略;雖然李在明政府尚未針對CHIP 4提出具體立場,但他多次強調,將持續鞏固韓、美、日三邊合作與韓美同盟關係,加上三星與SK海力士等南韓半導體企業,仍積極擴大在美投資,雙邊在晶片供應鏈的關係趨深化,短期內南韓出現大幅度政策轉向的可能有限。

然而,李在明在對中政策上展現的務實取向,也讓外界關注南韓在CHIP 4的角色是否將趨於保守;尤其中國大陸明確反對CHIP 4、又對南韓半導體企業施壓的情況下,李在明政府是否願承擔更多政治風險,成為觀察焦點。迄今為止,南韓對CHIP 4的態度顯得審慎,既未公開強化其制度化角色,也未與中國大陸明確切割,被視為一種保留談判空間的「低調參與」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與南韓在晶片供應鏈中的角色具有互補性——台灣專長於先進製程與晶圓代工,南韓則在記憶體與封裝測試領域具備優勢。市場分析,這種互補關係為美國供應鏈再平衡的關鍵組合,若未來南韓在CHIP 4的參與趨於保守,台灣在先進製程、供應鏈透明度與供應安全等領域的重要性,將可能進一步提升。

供應鏈新變局  台灣角色再定義

無論是深化對歐合作,還是美中夾縫中的技術聯盟,南韓的動向不僅重塑自身戰略空間,也將間接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相對位置。

南韓政府延續並深化與歐盟的《數位貿易協定》,背後反映的是對全球市場重心轉變的提早布局。當南韓在歐洲數位市場取得制度先行的優勢,對台灣出口歐盟的業者來說,不啻是一項結構性挑戰。

歐盟向來對數據保護、稅務透明與數位合約的合規標準要求嚴格,若韓國企業透過DTA順利接軌歐洲法規,未來在電商、雲端服務、AI應用等領域的競爭力也可能因此提升。相較之下,台灣與歐洲在數位貿易的制度互通,仍處於起步階段,意味著台灣業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夠符合歐洲市場的進入門檻。

但從另一角度觀察,若南韓政策重心轉向歐洲,也可能讓美國在供應鏈重組中,對台灣更加倚重;若韓國在美中競合下轉趨保守,台灣在相關供應鏈的重要性,反而有機會被進一步放大。

這意味著,台灣可能處在一個「雙面鏡」的局勢:一方面在歐洲市場面對南韓制度優勢帶來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則可能在美國主導的供應鏈再平衡中,獲得更多戰略合作的空間。儘管如此,台灣在供應鏈彈性、技術協作與區域互信上仍具一定優勢,尤其台灣企業普遍具備快速調整的能力、專業深度,以及與歐美市場長年建立的信賴基礎。

在這場由南韓新政權交替所掀起的「全球供應鏈新布局」中,台灣企業若能及早辨識變化趨勢,調整自身位置,未嘗不是一種轉型契機?對中小企業而言,這些轉變並非遙不可及的政策議題,而是與訂單走向、合規準備與技術夥伴選擇密切相關的挑戰。如何在變動中掌握方向、找到可行定位,正是此刻最值得思考的一步。■

Keyword|制度先行優勢

南韓藉由DTA率先接軌歐盟數位規範,取得市場信任與先發位置,強化其在數位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