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壓力,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IEAT)結合數位創新小組資源與紡織品小組,共同舉辦「台灣紡織與時尚製造數位應用小聚」,從數位行銷、業務接單、到布料管理數位化,破解紡織業數位轉型的難題,聚焦真正能落地的實戰解方。
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下,台灣紡織業正站在數位轉型的十字路口。
「數位轉型要打群架,透過跨界合作、資源共享,才能激發創新與韌性!」IEAT秘書長黃文榮表示,為了實踐「群體作戰」精神,也讓數位轉型不再是紙上談兵,IEAT舉辦「台灣紡織與時尚製造數位應用小聚」,邀請跨領域的產業實戰講師分享數位工具與應用經驗,透過「互通有無」的交流模式,幫助紡織業者借鏡數位經驗,找到可落地的轉型做法。
在有限人力下,數位行銷是許多紡織業者的關注點。「參展像是陸軍,而數位行銷與AI,就是企業要投入的空軍部隊。」意碩整合行銷總經理蔡建郎強調,SEO就是數位行銷的基本功。
對企業而言,官網不只是展示平台,更是SEO導流與品牌信任的核心。過去撰寫一篇專業文章,往往需時1至2天,且寫手品質不一,難以有效累積網站流量與排名。如今透過AI SEO系統(運用AI分析、建議與優化SEO內容),15分鐘就能生成2,000至3,000字,且符合Google演算法規範的SEO文章,並根據瀏覽數據與點擊率不斷優化,大幅提升網站自然流量。此外,這些SEO文章還能轉化為適合LinkedIn與Facebook的社群貼文,由AI自動排程發布,節省人力及作業時間,實現海外行銷自動化,拓展品牌影響力。
不僅SEO文章生成AI化,蔡建郎現場展示自家自動化系統,分享公司僅7人團隊,如何透過AI數位行銷打造24小時接單能力,創造破億元營收。「未來不是只有製造與製程要自動化,行銷也必須邁向自動化。」他強調,即使是3到5人的小型企業,也能透過數位行銷,提升企業專業及產品曝光度,達成轉單與營收成長。尤其對資源有限的紡織貿易業者來說,不僅突破市場限制,更是掌握先機的有效路徑。
除了強化數位行銷力,穩定接單、提升成交流程的系統韌性,也是紡織產業轉型的另一核心挑戰。「企業想要穩定、規模化接單,與其靠業務個人能力,不如把成交能力嵌進系統裡。」錫諾系統執行長鍾亦桓直言。
為此,鍾亦桓分享以B2B電商平台「貿商道」(patisco)為解方,協助企業將「業務能力」升級為「系統能力」,打造24小時自動運作的銷售平台。「貿商道」建立在3個架構上,首先是結構化,例如將產品資訊、報價條件分層或分群標準化;二是自助化,讓客戶可自行官網詢價下單;最後第三步,則是自動化,透過串接ERP、CRM系統自動執行後續流程,創造「不中斷、不倚賴、不延遲」的銷售韌性。
不同產業如何透過B2B平台貿商道,實現業務升級?鍾亦桓分享3個案例。
專注腳踏車零配件的勝堯,因無法打進大型代理體系,轉而導入「貿商道」,建立超過3,700個產品的報價邏輯與交易條件,搭配分眾化QR Code應用於展會與型錄,讓客戶自助下單、快速成交,跳過中間商,直接服務歐美街邊車店等小型B端客戶。
導入後,一年銷售翻倍,更吸引大型代理商主動洽談合作,實現由小做大的通路擴張策略。
專攻日本市場品牌落地服務的世朋國際,面對日本通路層級繁多、報價流程繁瑣的挑戰,透過「貿商道」平台,為旗下6個品牌創建獨立B2B頁面,系統可依客戶身份,自動分流報價,即時調整匯率,讓展後名單能持續追蹤轉化。
光是一場發表會,就能對接數十位買主,不再受限於人力與資訊混亂,成功建立穩定且多線的業務拓展模式。
曾是台灣自行車零件出口龍頭的律寶實業,導入「貿商道」後,人工作業轉為系統驅動,將超過7,000筆產品資料結構化,轉向歐、美、日的中小型零售商市場。透過平台自動化報價、下單與文件生成,3年間實地拜訪超過1,500家車店,成功轉換200家為穩定客戶,毛利從5%提升至25%,不只翻轉貿易角色,更找回市場主導權。
從接單銷售轉向內部管理,紡織業也需要建立知識管理能力的數位基本功。「有些傳統企業的斷電,不是因為設備壞了,而是老員工離職後,知識也跟著走了。」叡揚資訊雲端業務處處長賴俊仁認為,若要保持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是「知識管理數位化」,讓知識得以沉澱、傳承與轉化為即時決策依據。
東和紡織的產品多達2,500種,過去高度依賴現場老員工的「經驗手感」,資料分散在紙本與個人電腦中,導致當面臨品質爭議、客製化需求或產線換線時,常需靠記憶回溯,既耗時、風險也高。
導入Vitals ESP知識管理系統後,東和整合了改紡單、檢測報告、客訴記錄與生產履歷,讓每一批產品的製程資訊不再「只存在某個人腦中」,而是成為團隊可共用的數據資產。系統也可透過條件搜尋,快速查出類似配方與過往客訴紀錄,加快研發與問題解決速度,服務也因此升級,業務現場能即時查資料、回應問題、提出解方。
如果說,知識管理是企業數位內功,那布料數據的數位化,更是紡織業外顯的競爭力。「紡織是視覺溝通的產業。」臺灣通用紡織科技(Frontierl)創辦人李菁一語道破;當設計師、業務與買家全仰賴布料「看起來的樣子」做決策時,如何以AI協助布料資料數位化、可視化,來提升開發與銷售效率,成為紡織產業升級的關鍵之一。
過去,紡織業資料散落在ERP、樣品間、倉庫與紙本型錄等文件中,導致溝通成本高、錯誤率高。
李菁認為,布料如果只是一塊布,就只會被丟在倉庫角落,一旦轉化成數位資產,就能創造出更大價值。對此,她提出一套布料AI雲端管理系統,提供三大優勢。
將A4尺寸的布卡放入事務機掃描,AI引擎即可分析影像,生成3D設計軟體所需的六層材質圖(如凹凸紋理、光澤、柔軟度等)與物理數據(如垂墜感、彈性),高度擬真呈現布料特性,只需3到5分鐘,就能完成布料的數位打樣與展示,不必再依賴傳統模型或攝影棚。
透過Frontier數位紡織雲平台,企業能集中管理布料資訊、供應鏈履歷與碳足跡,讓客戶用QR Code一鍵查看完整資訊,讓每一塊布都能「被看見、被再利用、被放大價值」,也讓行銷與業務團隊,更能即時掌握客戶偏好與銷售數據。
透過預先建立「布料精選集」,讓買家在展會現場掃描QR Code,下載數位布料資料包,系統會自動記錄買家瀏覽行為與互動紀錄,轉化為CRM與後續銷售的依據,提升展會效益與轉單成交機會。
從實戰應用到跨域經驗交流,活動最後的「世界咖啡館」輪動討論,也掀起講師與學員的熱烈互動。對資源有限、轉型急迫的紡織業者而言,數位化打開接觸新市場的大門,讓營運「更省事、能分工、放大價值」。輪動討論環節中,不少業者當場提出自己管理、行銷過程中遇到的瓶頸,講者也分享實務經驗與可運用資源,現場更促成業者交流合作的契機。
這場「台灣紡織與時尚製造數位應用小聚」,不只提出「怎麼做」的實務解方,也促成產業間的連結與對話,為未來共學共創、共享商機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