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一輪關稅措施上路,儘管主要針對中國大陸,但對全球供應鏈已產生連鎖效應。為因應外部挑戰,部分生產與出口動能正逐步從東亞轉移至東南亞與歐洲,形成新的區域分工樣貌。在這波供應鏈重整下,中、日、韓三國近期宣布將重啟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試圖透過制度化合作,提升區域競爭力並尋求更多共贏空間。
面對美國關稅政策變化及地緣供應鏈重新洗牌,亞洲主要經濟體正積極尋求區域合作新契機。中國大陸、日本與南韓已於3月召開睽違5年的三邊經濟部長會議,重申深化經貿對話的必要性,並重啟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此舉不僅反映出三方對穩定區域供應鏈的共識,也顯示在全球貿易競爭的態勢下,東北亞有意以制度性合作與聯防機制,開拓更具韌性的經濟布局。
雖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細節仍待釐清,三國在近日聯合聲明中已展現共識,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東亞應加強區域合作,穩固多邊貿易秩序。三方強調,將以開放、包容、透明、非歧視等原則為基礎,支持WTO架構下的自由貿易體系。
此舉被視為對單邊主義政策的間接回應。美國自川普執政以來,強調「美國優先」政策,採取單方面關稅行動,並使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陷入停擺,對全球貿易流動造成實質衝擊,這使各國重新思考經濟對外依賴與供應鏈配置。根據《彭博社》報導,全球貿易量已從原先預期的正成長,調整為可能萎縮約0.2%。
為因應變局,三方尋求深化經貿連結。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傳出有意於2025年APEC峰會期間訪韓,釋出與韓國合作的善意。中韓雙方亦宣布將在2027年前完成雙邊FTA談判,促使日本加快腳步,以避免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進而推動中、日、韓FTA談判進程。三國皆意識到,面對全球經貿變局,唯有協作方能有效提升區域韌性與競爭力。
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重啟,除推動關稅合作,也回應三方對半導體供應鏈穩定的共同期待。近年來,美中貿易摩擦加劇,美方針對半導體、顯示卡與伺服器等資訊通信(ICT)產品展開301條款調查,並考慮加徵最高20%的新關稅,使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升高。與此同時,日、韓曾因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出現摩擦,也為區域科技企業帶來額外成本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智慧型手機與消費性電子供應網絡,仍高度依賴亞洲製造體系運作。如蘋果(Apple)、三星(Samsung)、谷歌(Google)等品牌,代工與組裝據點分布在中國大陸、韓國、台灣、印度與越南等地,一旦出口至美國市場,勢必面對潛在的高額關稅挑戰。如何維持供應鏈暢通與成本控管、並同步確保交期穩定與品質一致,降低風險壓力,已成亞洲經濟體的共同課題。
因此,重啟中、日、韓FTA協商,有望成為促進區域供應鏈重整的契機。韓國希望從中國大陸穩定進口石墨電極等原材料,中國大陸則期盼擴大從日韓進口晶片。三國對維持科技產業鏈合作具有共識,也從數位經濟標準、綠色轉型路徑、供應鏈安全等領域展開更具體的對話。
三國對話中其中一項關鍵是原產地認定。根據自由貿易協定規則,產品若要在協定區內享受關稅優惠,須符合區域內的產製比例。中、日、韓FTA有可能借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所採用的原產地累積條款,即允許一項產品在不同成員國分段生產,只要總體符合原產地規定,即可適用減稅優惠,進一步強化供應鏈的整合彈性,以促進區域內產業聯動,並提升整體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觀察,中、日、韓FTA開放層級預期將高於RCEP,不僅可能涵蓋農業、製造與電子商務,也將擴大雙邊減讓範圍。若順利落地,該協定可望提高三國在區域內的產業整合效率,並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發揮協調中美、日韓之間經貿關係的關鍵槓桿作用,進一步促進區域共贏與永續發展。
在美國關稅政策持續收緊的背景下,中國大陸積極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同步擴大參與區域性與主題式經貿合作,包括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以及推動與更多新興市場簽署雙邊協議。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這一系列布局,反映中國大陸尋求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發揮更大影響力,藉此鞏固其在亞太貿易體系中的關鍵角色。
不過這也引發周邊國家的多元回應。儘管中國大陸與日本、韓國存在貿易與地緣政治上的分歧,三方在供應鏈合作上仍有高度依存。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中、日、韓均為全球關鍵製造與技術供應國,但彼此也受到《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政策牽動,在美中戰略博弈中尋求平衡。日、韓在面對中國大陸經貿倡議時,通常採取「不明確支持、也不明確反對」的中間立場,既希望維持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互動,也不願過度偏離美國陣營,維持微妙平衡態勢。
在這樣的模糊策略下,歐洲則展現出相對強硬的態度。歐盟近年對中國大陸產品輸入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措施,尤其針對機械、科技與綠能產品。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商協會(VDMA)指出,來自中國大陸的設備產品常常未能符合歐盟的技術與安全標準,對歐洲本地企業造成壓力。VDMA建議加強進口中國大陸設備的技術審查,甚至推動高風險產品實施第三方預認證機制,必要時應限制其進入歐洲市場。
除了工業產品,歐盟對中國大陸綠能產品的關注也升溫。近期針對中國大陸出口的電動車、風力渦輪與太陽能模組,歐盟陸續啟動補貼調查程序,反映其對市場傾斜效應的警覺。相較於深化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歐盟更傾向推進「經濟安全戰略」,以強化與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的供應鏈合作,減少對中國大陸單一市場的依賴。
這樣的立場,也牽動中、歐貿易對話的氛圍。在中歐建交50週年之際,原預期雙方將展開高層經貿協商,但歐方卻在峰會前以「未見實質進展」為由,婉拒安排經貿高層會談。中方雖釋出希望擴大交流的意願,歐盟卻表態,除非雙方能就具體議題達成可落地的協議,否則不會進行象徵性會談。一位歐盟高階官員指出,與中國大陸的談判若無實質成果,無助於解決當前的經貿爭端。
近期,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產品祭出最高38.1%的臨時反補貼關稅,引發中國大陸強烈不滿。作為回應,中國大陸商務部隨即宣布,針對歐洲出口至中國大陸的乳製品與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雙方互動逐漸升溫為政策反制,導致中歐貿易關係趨於緊張,可能影響歐洲企業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投資信心。
在地緣政治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亞太經濟體加快強化區域經貿合作。與歐盟近期對外貿易策略趨於保守形成鮮明對比,亞太國家傾向以更務實開放的姿態積極應對全球不確定性。面對美國單邊主義與高關稅政策壓力,亞洲主要製造國尋求重構外貿路徑,提升自我韌性與區域整合程度。
中國大陸也不斷釋出訊號,強調「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加強與東協、日韓及歐盟等夥伴的合作,不僅著眼於貨物與服務貿易,也逐步涵蓋數位經濟等新興領域,藉此創造更具彈性的經濟聯結。
針對可能延續的美國關稅政策,中國大陸多管齊下,推進內需與產業升級策略,積極促進創新發展與科技應用,同時拓展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合作機會。在美歐經貿關係趨於收縮的同時,亞太內部的互聯互通與制度型貿易整合,正構築出一套新的經濟槓桿機制,為區域穩定注入更多變數與可能性。
隨著美國祭出對等關稅,亞太區域各國深陷貿易摩擦與供應鏈調整中,面對全球經濟碎片化風險,多數國家選擇強化多邊合作框架,試圖維持經濟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
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安德根(Ahn Duk Geun)坦言,當前經濟環境複雜且動盪,國際分工日益碎片化,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構壓力。他直言,「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是答案」,並強調南韓將持續支持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深化區域合作是因應挑戰的務實作法。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亦提出相似觀點,認為應透過經濟協定與國際規則,維持以制度為基礎的貿易秩序。他指出,當前局勢促使中、日、韓三方思考,如何在區域經濟架構下強化合作,例如透過RCEP、FTA等平台,重新建構更具彈性與韌性的供應鏈體系,並積極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市場挑戰。
美國持續推動單邊關稅政策的同時,中國大陸則積極強化與東協、歐洲、日、韓等多邊貿易關係。儘管全球經濟仍存在諸多變數,各國均持續觀察未來貿易格局走向。正如《經濟學人》所形容,美國政策的空白反而給予東亞更多整合契機,也促使各方加快協商步伐,讓中國大陸得以在區域經濟中取得更大協商與主導空間,亞太新秩序正悄然加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