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9 JUL. 2025
409期・Cover Story 台灣篇

拓展全球據點  掌握貿易契機

台灣供應鏈轉向  打造多元布局策略

◎撰文/陳若可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409mainpics 4

隨著美國關稅政策擴大,全球供應鏈持續調整,特別是中國大陸周邊貿易局勢明顯變化。中、日、韓積極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加強區域經濟合作。而台灣出口商正處於全球產業重組的關鍵時刻,力求擴大「免稅」覆蓋範圍,尋找下一步布局方向。


全球經貿環境持續升溫,主要經濟體接連調整關稅政策,引發新一輪供應鏈重組。為因應初期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台灣電子大廠積極調整產地配置,優先拓展東協國家產能,同時在墨西哥等地設點,以貼近北美市場、縮短出貨距離,強化區域反應能力。這波布局策略,曾在短期內為企業爭取到一定的市場韌性。

然而,隨著全球對等關稅機制逐步成形,過去被視為避風港的東南亞與拉丁美洲等地,逐漸被納入政策調整的範圍中。傳統的生產轉移模式已無法完全規避新一波貿易壓力,供應鏈重構進入策略升級的新階段。對以出口導向的台灣產業而言,是製造體系再平衡的重要轉捩點。企業需進一步檢視中長期的產地規劃與市場分布,以提升整體應變彈性與成本競爭力。

變局中調整  台廠動態浮現

回顧過去幾波產業遷徙,1980至1990年代,台商因應土地與人力成本考量,紛紛赴中國大陸設廠;隨著中國大陸成本逐漸上升,2010年後東南亞因具有人口紅利與營運成本優勢,成為企業擴展新產線的重要區域。這些變化奠定了台灣供應鏈多元化布局的基礎,也顯示企業在全球經濟波動中尋求彈性的歷史軌跡。

具備系統整合與ODM製造優勢的台灣電子業者,如鴻海、緯創、廣達等,近年積極擴大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的生產據點,藉以分散地緣風險並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應對持續變動的全球關稅政策與市場需求。這些布局不僅貼近主要市場,也強化企業在區域經濟體系中的應變能力。

相較之下,傳統製造產業如塑化、工具機、紡織、自行車等出口導向企業,由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較高,且產品附加價值相對有限,面臨較大的成本轉嫁壓力。以塑化業為例,台塑警示其關鍵石化產品銷售可能下滑約1.5%至2.5%,這些產品在塑膠與纖維製造中扮演重要角色,說明產業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全球對等關稅機制逐步推進、以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可能成形的背景下,台灣出口產業將面臨更多競爭與價格壓力。這使企業加速策略調整與多元布局,不僅需應對短期市場波動,更要提升供應鏈韌性與長期競爭力。

全球布局深化  台灣產業靈活應變

為因應美國政策調整及地緣風險,許多科技與製造大廠早已啟動新一輪布局。整體趨勢可見,企業正以更分散、在地化的策略分散風險,靈活因應未來市場變局。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相關廠商正強化與美國在地製造的連結。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先進晶圓廠預計於今年第三季啟動量產。供應鏈上的IC設計業者,如聯發科、世芯-KY與創意電子,也同步優化布局,支援區域市場需求,成為目前供應鏈轉移的重要觀察指標。

在傳統製造業方面,轉型腳步也逐漸展開。遠東新宣布調整中國大陸上海地區的化纖產能,並將回收聚酯(R-PET)產線擴展至越南、日本、菲律賓與美國等地,以回應國際環保趨勢並分散生產風險。化纖與新纖業者亦擴充泰國、印尼等地產線,同時在美國加強倉儲設施,以提升就近出貨能力。對中國大陸市場則轉以內銷為主,藉此靈活調整出貨策略。

成衣代工業者聚陽觀察越南市場日益飽和後,轉進印尼發展,現階段該地已成為最大出貨據點,6座工廠合計貢獻整體出貨比重達32%。另一成衣廠力麗則強化印尼的完整生產線,從原料處理到成品製造一應俱全,透過垂直整合提升產能效率與彈性。

在伺服器與消費性電子領域,緯創分別在美國德州、印度與越南設立據點,因應AI伺服器服務需求及全球勞動市場成本差異,整體投資超過新台幣32億元。同樣採多元布局的仁寶,已在越南、泰國、美國、墨西哥與巴西等地設廠,近期更投資新台幣5億元於波蘭建構車用電子生產據點,並逐步將中國大陸產能占比從70%降至50%,展現生產基地在地化策略。

和碩則持續加強在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的生產能量,支援客戶多元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觀察整體亞洲市場動態可發現,美系與歐系IDM(整合元件製造商)與封裝測試廠近年積極進軍東南亞,特別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預示該地區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角色日益吃重。

總體而言,台灣企業在供應鏈轉移過程中展現出高度的靈活性與敏銳度,積極強化風險管理與提升營運穩健性。透過分散布局與因地制宜的策略,得以有效應對多變的國際環境,並維持長期經營的穩固基礎。

409pics-4-1
面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台灣電子業積極在東協布局自動化產線,以分散風險、提升區域反應能力。

彈性應對FTA  持續精進產銷重心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國際貿易環境,台灣供應鏈企業正積極遊走於不同自由貿易協定(FTA)架構間,靈活尋找出口與製造基地的可能性。在東南亞、美國與墨西哥之外,日、韓成為另一個關注焦點。

以台積電為例,近期於日本熊本設立前段先進封裝製造廠,不僅是回應日本政府對半導體戰略的支持,也順應日本在材料與設備領域的優勢,強化供應鏈整合。包括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等國際企業亦陸續宣布在日本擴大先進封測投資,使日本逐漸成為亞洲半導體中的新核心,透過這樣的布局,可能與未來成形的中日韓FTA形成連動,加強區域內技術與產能的互補。

此外,根據資誠PwC與資策會MIC近期的報告指出,面對美中貿易政策與全球關稅不確定,企業採取多元策略調整布局。台廠正在強化三大方向,以提升供應鏈抗風險能力與市場適應力:

策略一》重心外移  開拓非美市場

在當前局勢下,廠商普遍將出口市場重心從美國轉向東協、印度、中東與歐洲等地。這些「非美系」市場雖規模各異,卻可在短期內分散出口集中度,降低關稅變動對營收的直接衝擊。

策略二》產品升級  提升競爭護城河

因應貿易障礙與價格壓力,部分台廠逐步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中、高階製品比重,特別是在IC設計、機電零組件與紡織品領域。透過技術附加價值與專業客製化,創造價格彈性與替代障礙,以強化議價能力。

策略三》生產再分散  因地制宜選址

供應鏈重組使企業重新評估生產據點,除持續加碼東南亞與墨西哥,也有企業評估進入印度或北非市場,進行中長期的替代產能建構。部分廠商選擇設立於美墨邊境加工出口區,藉「在地製造」條件享有出口美國的關稅優惠,是當前供應鏈轉型的可行選項之一。

在多重FTA與地緣政經挑戰交錯下,靈活因應成為企業必備策略,而供應鏈優化與市場多元化,正是台灣廠商面對未來最核心的應變能力。

409pice-4-2
面對市場變局,紡織與成衣產業調整產能布局,強化區域彈性與垂直整合,提升全球製造鏈的韌性與效率。

供應鏈轉移新常態  「韌性布局」成關鍵

面對不確定性升高的全球貿易環境,企業已無法再仰賴過去低關稅、單一市場導向的策略。供應鏈的調整不再僅止於地理上的轉移,更關乎企業如何在結構上建立「韌性」,面對關稅政策變動、地緣風險與市場需求變化時,仍能維持穩定與彈性。

企業顧問機構鼎新數智指出,中小企業在調整策略前,需先釐清利潤結構與成本組合,透過數據工具計算不同區域稅率情境,模擬最適產地與出口市場組合。同時,也應審慎檢視零組件來源與價值貢獻,針對高獲利產品建立不可替代的生產鏈,提高溢價空間。而數位化工具導入亦不可或缺,除提升營運效率,也助即時掌握客戶需求與全球政策動態,靈活調整布局。

勤業眾信觀察指出,目前全球正處於「變動關稅時代」,企業不應再仰賴單一製造基地或集中採購模式,應從供應鏈架構本身出發,全面檢視生產節點與依賴風險,重構更具彈性的布局策略。尤其當國際政策持續震盪,過去因成本優勢而形成的集中策略,可能反成營運風險來源。

資誠則建議,企業應善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FTA)作為因應市場變化與規劃生產策略的參考依據。例如越南同時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越歐自由貿易協定》(EVFTA),在產能設置與通關稅務方面具備高度優勢。在區域協定的保護下,供應鏈廠商不僅能避免特定市場風險,也可借力開拓歐洲、東協、中東等非美系市場,藉此拓展出口選項、分散營運風險。

進一步來看,除了重新檢視出口市場分布、產線配置與零件來源,企業也應強化與上下游夥伴的整合能力,打造能快速反應的供應網絡體系。特別是在地緣與經濟變局頻仍的當下,供應鏈不再只講求效率,更需兼顧「持續運作」的能力。

面對這波供應鏈再造浪潮,台灣企業雖處於地緣政治交會點,卻也因此更早意識到調整的必要性。無論是半導體、ICT還是傳統製造業,皆已啟動轉型,透過區域產能分散、設立策略倉儲據點、強化國際協定參與度等方式,持續強化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地位。

當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與歐亞貿易體系持續深化,中日韓FTA再度浮上檯面,美國則持續推進更高關稅門檻與在地製造,如今全球貿易正處於重構關鍵期。台灣廠商若能以長期視野、靈活策略與供應鏈優化為核心,將有機會在新格局中取得話語權,如此一來不僅守住出口動能,更進一步建立穩定且具韌性的國際夥伴關係。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這場供應鏈遷徙中站穩腳步、走出新路。■

409pice-4-3
在對美出口高度依賴與低附加價值壓力下,自行車等製造業者正轉向提升產品技術與差異化設計,以因應外銷市場變動與價格挑戰。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