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雜誌標準字
貿易知識庫標準字 1-2
NO.409 JUL. 2025
409期・Cover Story 總論篇

從中國兩會觀察貿易布局轉向

經貿重構路徑  突圍地緣挑戰

◎撰文/陳若可 圖片來源/法新社、Shutterstock
409mainpics 2

當前全球經貿格局正處於重新調整的關鍵時刻。隨著美國政府重啟關稅政策,對多項進口產品課徵「對等關稅」,其中以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稅率最高,一度累計達145%,加劇美中貿易緊張局勢,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深遠衝擊。中國大陸原本預期的經濟成長動能,也因此面臨挑戰。當亞太地區承受貿易鏈重整的壓力時,下一步,該如何開展更具韌性的突圍策略?


美國自今年2月起,分兩階段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第一波10%關稅自2月4日生效,第二波則在3月4日上路,此時正值中國大陸全國兩會前夕,引發市場高度關注。由於此次加徵是在既有301條款基礎上額外課稅,部分商品的總稅率因此提升達30%以上,對中國大陸出口形勢造成壓力。

進一步來看,美中於4月下旬重啟磋商,美方宣布90天內暫緩實施更高一輪對等關稅,並將部分中國大陸商品總稅率自高點145%下調至約30%,釋出短期和解訊號;中方也同步調降,將部分美國進口品項稅率由125%降至10%。儘管雙邊緊張稍有緩解,但若未在期限內達成協議,高額關稅仍可能回歸,供應鏈壓力恐再升高。

面對外部挑戰升溫,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亦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坦言,「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嚴峻,對貿易與科技產業影響加深。」在美中關係未見明顯緩和、出口壓力仍重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政府如何於兩會後調整經貿政策、穩定轉型結構,成為市場關注的下一個焦點。

關稅影響顯現  「十四五」加強內循環

中國大陸全國兩會素來被視為觀察北京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相較去年著重「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的會議更聚焦「提振消費、提升投資效益、全面擴大內需」,顯示在外貿環境壓力下,內需已成為中國大陸穩定經濟的重要支撐。

事實上,在最新關稅措施生效前,中國大陸國內已面臨通縮壓力,消費動能趨弱,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近兩年多呈現低迷,市場信心尚待恢復。疫情解封後,出口持續支撐整體經濟,2022年與2023年分別繳出8,300億與9,9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支撐5%經濟成長目標的達成。

今年中國大陸政府同樣提出5%的GDP成長目標,釋出持續穩定經濟的政策訊號。然而,美國自2025年初起,分階段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加徵關稅,部分產品稅率最高達145%,使外部不確定性增加,也為全球貿易形勢帶來新挑戰。

這些因素使中國大陸「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推動過程面臨壓力。「十四五」原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策略,兼顧擴大內需與維持出口動能。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加劇,「外循環」推進受到干擾,官方強調「國內大循環」的主導性,李強亦於兩會明確表示,將加速推動內需擴張與市場潛力,提升經濟韌性。

兩會聚焦科技創新  貿易突破迎新契機

中國大陸全國兩會再度凸顯「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是提升經濟質量的重要路徑,並指出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穩固實體經濟基礎。今年的兩會報告中,「科技」與「改革」一詞的提及頻率較去年明顯增加,反映政府加速推動政策的決心。

經濟動力1》投資推動科技領先

中國大陸今年持續加碼科技領域的投入,正式將「大規模AI模型的廣泛應用」納入產業重點,涵蓋人工智慧(AI)機器人、生物製造、量子技術與6G通訊等尖端科技,這與「十四五」計劃中的「高質量投資」戰略也相互呼應。

隨著中國大陸本土AI企業DeepSeek推出先進的聊天機器人,中國大陸正積極強化全球科技競爭力。李強亦在兩會中強調,將持續推動「人工智慧+」行動計劃,促進數位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並發展AIoT能源汽車、智慧裝置及機器人產業。此舉也顯示政府在維持監管合理的同時,亦鼓勵科技創新與企業發展。

經濟動力2》打造AI數位實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改委)明確計畫擴大算力規模,並建立自主的AI模型。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指出,全球AI競爭加劇,科技創新成為突破貿易壁壘的關鍵。

兩會後,李強與法國外交部長巴霍會談,期望在航太、核能及生物科技等AI應用領域展開雙邊合作,表現出中國大陸在國際貿易與科技領域尋求多邊互動的積極態度。未來,數位基礎建設及相關監管政策將成為促進科技與貿易融合的關鍵。

經濟動力3》 一帶一路推動綠色發展

中國大陸積極透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多個發展中國家簽署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備忘錄,展現對綠色發展的重視。未來將加強碳排放監測、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並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目標。

409pics-2-1
寮國南歐3號水力發電大壩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綠色能源項目,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與低碳轉型。
經濟動力4》擴大內需  激發消費潛力

面對國際貿易壓力,中國大陸內需成為經濟穩定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劉輝指出,穩定外貿之餘,擴大內需是重要突破口,並強調「黨和國家的支持及14億人民的消費潛力」。

今年兩會更深入探討多元刺激內需的政策,包括持續推行寬鬆貨幣政策及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以舊換新等消費升級項目。新興消費模式如電商亦獲政府重視,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李強強調,未來將以促進消費為核心,推動經濟循環暢通和產業升級,展現中國大陸政策對內需市場的重視與期待。

囤貨與暫停出貨  出口策略穩步前行

儘管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回暖,但面對美國持續加徵高額關稅設下的貿易壁壘,依然嚴峻。中國大陸製造業長期以來的產能遠超過國內需求,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指出,「無論美國是否對中國大陸徵收關稅,中國大陸仍有大量產品需要出口。」然而,商品須保持流通,但目前高關稅削弱價格競爭力,導致庫存積壓,部分企業因此暫停出貨,等待調整出口策略與市場布局。

此外,電商平台Temu已開始整頓中國大陸供應鏈,要求供應商將產品直接轉運至美國倉庫,以規避關稅成本壓力。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表示,「美國關稅雖可能對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造成影響,但習近平更關注的並非短期GDP表現。」北京政府重視經濟長期發展與質量,因此中國大陸的經濟願景不太可能因短期關稅障礙而偏離其既定方向。

中國大陸出口新布局  聚焦南向多元市場

為延續「外部循環」的出口發展,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將重點轉向東南亞、中東及中亞地區,著力與「全球南方」經濟體建立更緊密的多邊貿易關係。當中,以東南亞國協(ASEAN)成為主要策略市場,旨在彌補美國市場收縮帶來的訂單缺口。

突圍策略1》東南亞成為出口新重心

2024年,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協(ASEAN)出口占比首次超過16%,超越美國與歐洲,成為主要出口市場。由於美國對中國大陸製品持續徵收高關稅,加上全球經濟放緩與供應鏈緊張,部分出口商品出現壓力與停滯。在此背景下,東南亞成為繞道出口樞紐,配合拉丁美洲與歐洲,透過轉口將產品輸往美國,緩解關稅衝擊。

突圍策略2》推動新型離岸貿易穩外資

中國大陸商務部為吸引外資並穩定外貿發展,積極推動新型離岸貿易試點。離岸貿易指的是在特定關稅區內,透過經銷或代理方式轉手境外貨物,且貨物不需在貿易商所在地報關。這種模式在當前複雜的貿易環境中,成為突破貿易壁壘的靈活策略。

新型離岸貿易則進一步實現資金流、訂單流與貨物流的分離,讓境內企業可承接境外訂單,貨物則直接由境外供應商交付給海外客戶。中國智庫指出,上海、廣東、浙江及北京等地金融體系較為成熟且開放,具備優勢條件,是推動新型離岸貿易的重要基地。

409pice-2-2
在新型離岸貿易政策推動下,以上海陸家嘴為核心的金融體系,成為資金流與服務創新的關鍵樞紐。
突圍策略3》跨境電商開拓新興市場

中國大陸積極扶持跨境電商,特別聚焦拓展東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兩會後政策明確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庫,並簡化通關、結匯及退稅流程,優化跨境物流環節,為貿易商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促進貿易多元化發展。

新型貿易突破  全球競爭再洗牌

中國大陸採取的這些非傳統貿易策略,都是為了應對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挑戰,尋找外貿新的發展空間。這些調整不僅改變中國大陸自身的貿易格局,也對全球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大陸製汽車銷往德國的數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20%,引發德國當地汽車製造商的關注與競爭壓力。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泰國和巴西的汽車零組件產業,同樣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此外,中國大陸低成本紡織品大量出口印度,對當地服裝產業造成一定影響。

新加坡經濟學家基肖爾指出,中國大陸正以多元且靈活的方式突破傳統貿易壁壘,這種非傳統路徑在全球市場引起顯著變動。外界普遍認為,一場深刻的貿易戰略調整正悄然展開。

當前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中國大陸積極調整出口策略,透過市場多元化與數位轉型等方式,打造更具韌性與靈活的對外體系。這反映對內外挑戰的應對,也彰顯其國際合作決心。未來政策將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帶來機遇與挑戰。中國大陸將加強與新興經濟體互動,推動區域合作與經濟轉型,為亞太布局注入動能。■

409pice-2-3
中國大陸汽車產業持續擴大出口,對德國及全球市場競爭產生深遠影響,展現其製造實力與全球布局戰略。
30771_公會LOGO%20W%20[轉換] 01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Importer and Exporters Association of Taipei
中華民國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350,Sung Chiang Road, Taipei, 04 Taiwan, R.O.C

403pic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