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再度出手,提前重啟《美墨加協定》(USMCA)談判,讓墨西哥成為全球產業鏈再平衡的關鍵角力。
2025年9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宣布正式重啟《美墨加協定》(USMCA)的檢視談判,比原定2026年7月的時程提前了一年多。原本只是例行性的審查,如今卻因川普屢次放話,要讓USMCA條款更傾向美國利益,迅速升格為一場實質性的重談。
川普之所以急於出手,背後有兩個核心原因。第一是中國大陸因素。2023年墨西哥超越中國大陸,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大陸企業也加快在墨西哥布局,光是電動車產業的投資就達37.7億美元。這讓川普擔憂,中國大陸會利用墨西哥作為「跳板」,把商品貼上「墨西哥製造」的標籤後輸美,繞過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高關稅。
第二則是汽車原產地規則的爭議。USMCA協定規定,汽車及零件需具備75%的北美區域含量才能享受零關稅待遇,但川普認為現行標準過於寬鬆,須進一步提高「美國成分」的門檻,才能符合他的「美國優先」主張。
為了打出談判籌碼,川普政府在2025年3月底就先行宣布,對包括墨西哥與加拿大在內的汽車及部分零組件加徵25%關稅;先用關稅營造壓力與不確定性,再將「解套」的空間留到談判桌上,這種「先加稅、再談判」的套路,正是川普一貫手法。
對墨西哥而言,除了要提前面對USMCA協定重談的政治壓力,更要承受汽車產業受創的現實;即便目前墨西哥暫時守住25%的關稅門檻,但長遠來看,其汽車出口的成本結構與市占率都將面臨震盪。
2020年7月1日生效,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該協定由美國川普政府推動,目的在重新平衡美、墨、加3國貿易並促進美國高薪就業。USMCA加強區域內生產要求,特別提高北美原產地含量的門檻,並規定每6年進行1次審查,首次審查時間為2026年7月。
面對美方壓力,墨西哥也積極出招,以加徵關稅作為回應,既是防禦,也是外交算計。2025年9月1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對未與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加徵關稅,範圍涵蓋汽車、鋼鐵、機車與紡織等約1,400項商品,稅率從10%至50%不等,估計約520億美元進口受影響。
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汽車產業,稅率將自約20%上調至50%。儘管官方將此定調為「保護就業與產業」的必要調整,但外界分析,這無疑是墨西哥向川普遞交「投名狀」,在美中供應鏈施壓的背景下,向川普政府示好的訊號,也為提前到來的《美墨加協定》談判爭取籌碼。
據墨西哥國家統計局INEGI最新統計,光是2025年前8月,中國大陸向墨西哥出口的汽車和輕型卡車已達約17.7萬輛,使中國大陸成為墨西哥最大汽車供應國。
墨西哥對非FTA國家加徵關稅,尤其對中國大陸加徵50%汽車關稅,短期內將有助於墨西哥本國產業得到保護。50%關稅將直接提高非FTA來源車款的進口成本,緩解國內廠商的價格壓力。《路透社》分析,關稅生效前可能出現短暫「提前拉貨」現象,但長期將重塑汽車市場分布與投資誘因。
但此舉也潛藏副作用,加徵關稅的範圍不只限於汽車,還涵蓋鋼鐵、機車與紡織等品項。對墨西哥進口商而言,若上游材料主要來自無FTA國,又無法及時轉向美加或本地供應商,就可能面臨成本攀升與產品線縮減的風險。
能確定的是,墨西哥「選擇性加徵」將引導供應鏈加速傾向北美或FTA夥伴。但伴隨而來的將是地緣經貿壓力升溫,中國大陸已公開表達不滿,認為這是墨方遭美方施壓所致,並聲稱將捍衛自身利益,墨西哥政府則釋放「不尋求衝突」的立場,強調此舉並非討好美國,而是為了鞏固國內生產與就業。
然而,若把時間軸往前推,其實墨西哥早在川普第二任期正式展開前,就啟動更全面的戰略布局。2025年1月「墨西哥計畫」(Plan México)正式上路,核心目標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鞏固墨西哥在北美「近岸外包」與「去風險化」潮流中的戰略地位。
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所採取的,是一套「先安內、後攬外」的路徑:先穩住國內產業基礎,強化供應鏈韌性,再以此為底氣,積極承接全球去風險化潮流下的外資。
在「安內」部分,透過公私合力推動半導體、電動車、航太與能源等戰略產業,要求上述產業的本土自製率至少提升至15%,其他產業則要達到50%,以降低進口依賴。至於「攬外」則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目標是吸引2,770億美元外資、創造150萬就業,並推出稅收優惠、人員培訓補助、法規鬆綁等誘因,同時,由國家主導推動本地製造電動車計畫Olinia,強化國內產業自主,建立本土生態系。
作為全球汽車出口重鎮,墨西哥的關稅調整不僅直指中國大陸,也牽動亞洲兩大汽車強國─日本與南韓。2025年9月,墨西哥宣布對無FTA國家汽車加徵高達50%的關稅,除中國大陸之外,韓國成為最大受衝擊的國家之一。
由於韓墨FTA自2007年啟動談判後,進展相當有限,至今仍無正式協議,這讓韓國汽車與零件出口,處於明顯的關稅劣勢。韓國產業界憂心,其汽車與零件出口在墨西哥市場的關稅劣勢,不僅影響墨國內銷售,也會削弱原本可能藉由墨西哥與USMCA的條件進入美國市場的潛力。
為了減輕衝擊,韓國近月積極釋出訊號,希望與墨西哥重啟FTA談判,甚至提出盡快在2026年達成協議的規劃;不過,這些多屬單方面的公開表態,墨西哥政府至今並未給出明確回應,韓墨FTA的前景仍籠罩不確定性。
相較之下,日本顯得從容許多。日本早已與墨西哥簽署雙邊FTA,避開此次關稅風暴的直接衝擊。有觀察指出,日本車廠在這次墨西哥加徵關稅中受到的衝擊,相對韓國車廠較小,競爭態勢或許略為有利。此外,面對川普提前一年啟動USMCA重談,日本企業已開始積極評估在墨西哥的投資機會。據墨西哥駐日大使館資料顯示,每天都有2至3家日本企業詢問投資意向,涵蓋汽車、食品、電子與再生能源等領域,顯示日本正逐步鞏固其在墨西哥的經貿地位。
日韓汽車產業的消長,只是墨西哥在全球貿易棋局中的一個縮影。回到結構面來看,墨西哥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才是其在國際談判與政策波動下最大的脆弱點。
儘管墨西哥在過去10年間,不斷強化製造業與出口結構,但出口市場仍高度集中於美國。據國際趨勢經濟平台TrendEconomy統計,墨西哥對美出口總額高達4,720億美元,占比約8成,讓墨西哥在美方政策翻轉之下處於弱勢。如今,面對USMCA的提前檢視,勢必將進一步壓縮墨西哥的政策空間,迫使政府在「維持美國市場」與「降低單一市場風險」間尋求新的平衡。
為了擺脫單一依賴,墨西哥積極推進出口市場多元化,其中,即將生效的新版《歐盟-墨西哥現代化全球協定》(MGA)便是一大關鍵,該協定除涵蓋既有工業產品外,還新增服務業與農產品領域,並納入數位化、永續發展等高標準條款。這將會大幅降低歐洲企業在墨西哥的投資門檻,也為墨西哥汽車、零件與農食品出口業等,開啟新的成長動能。
整體來看,川普政府的提前施壓,雖暴露墨西哥對美依賴的結構性弱點,但也成為推動墨西哥加速多元布局的催化劑:能否在美國與全球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墨西哥未來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中,究竟是被動承壓,還是化危機為轉機,成為真正的「近岸外包」核心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