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浪成為常態,間接翻轉消費型態,將消費導向關鍵字:「耐熱」、「涼感機能」,不只戶外品牌結合透氣、抗紫外線機能布料,開發「涼感時尚」,車用配件亦加強耐曝曬。可見全球升溫危機意識,不知不覺改變了市場商品設計(Product Design)思考。未來,面對不可逆的暖化氣候,各製造商都在想辦法鎖定「降溫需求」。
世界氣象組織(WMO)證實,全球年升溫首度超過攝氏1.5度門檻。隨著天氣愈來愈炎熱,美國化工龍頭杜邦(DuPont)前執行長Dr. Marc Doyle表示,氣候變化確實讓部分企業面臨生存威脅。但換個角度看,電子、製造甚至傳統產業若能精準判斷極端天氣風向,將會點燃全球龐大商機。
先看這波全球暖化海嘯,究竟衝擊了哪些既有消費?美國市場調研機構Invested Wallet直言,2030年是個關鍵分水嶺,許多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快消品(FMCG),因暖化熱通膨(Heat flation),將變成昂貴的奢侈品。
歐洲央行與德國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更進一步預言,食品價格在未來10年,會逐年以0.9%至3%漲幅飆升。以此對照Invested Wallet的觀察,玉米與大豆等糧食作物因乾旱減產,咖啡豆同樣產量銳減。而石油價格上漲,也導致傳統塑膠製造成本大增,上述僅是「冰山一角」。
整體消費鏈的影響規模之大,台灣愛立信(Ericsson)為升溫時代下註解:氣候變遷正影響著消費者,在2030年,愈來愈多消費取向,是為了適應「變暖」的日常。
618年中促銷祭才剛結束不久,PChome 24h購物平台追蹤站內流量,導向電風扇、循環扇、冷氣、冰箱等涼夏家電的搜尋聲量快速竄升,推測是氣溫逐步升高且夏季電費上漲,消費者提前部署抗熱裝備,高溫帶動剛性民生需求,反映實際商機,成為推動檔期的主要消費引擎。
momo購物網的防曬用品,在夏季單月銷售量成長20%,顯然消費者意識到紫外線指數年年攀升,愈來愈重視「高效防曬」,於是商城瞄準消費需求,上架熱門防曬商品,連續規劃618美妝專案,精準切入保養型防曬、醫美級防曬、兒童專用防曬三大市場。
中國大陸專門研究消費現象的第一財經商業資料中心(CBNData),站在第一線觀察時尚品牌SIINSIIN、天貓商城的2025春夏消費動態,發現春夏季節,防曬功能的防曬衣、速乾衣銷售量明顯突出。隨著「城市輕運動」生活方式崛起,具防曬功能服飾進入通勤、社交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時尚防曬服飾不再是戶外裝備,而是日常衣櫥必備單品。
除了基礎的紫外線防護功能,消費者愈來愈講究穿搭風格、科技纖維質料,形成一股防曬時尚趨勢。
從電商市場趨勢,再對照極端高溫指標,根據最新「台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暖化趨勢下的台灣極端高溫與衝擊」報告,觀察近100年,高溫發生頻率、面積與持續天數來看,皆有明顯上升。家樂福、小北百貨、便利商店等消費通路,有意把握「熱商機」,在「抗高溫對策聯盟」的商品區建立一個對抗高溫行動的「識別」。
多方蒐集各產業訊息後,日商環球訊息(GII)有相同見解。產業調查報告指出,全球氣溫異常升溫,人們尋求緩解熱不適,像是中暑、脫水、熱衰竭等,更加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舒適度和溫度控制,於是帶來對個人降溫產品需求,個人穿戴式、可攜式冷卻消費市場正快速擴大。從2023年的560萬美元規模,以複合年增長率5.3%的幅度成長,並將在2030年達到610萬美元。
日商環球訊息(GII)綜觀冷卻消費,歸納以下趨勢:
健行、露營活動盛行,為在戶外保持舒適涼爽,像是穿戴式風扇、涼爽毛巾等便攜式降溫產品需求增加。
在冷卻商品需求大增的同時,間接帶動電池電源、氣冷散熱模組、伺服器。市調公司Insight ace Analytic認為2025年將是水冷散熱需求爆發的元年,水冷板、冷卻液分配裝置、冷卻液分配岐管、浮動接頭、機櫃和風扇消費量體擴大。
另外消費市場還興起降溫新需求,製造業、農業、建築業,經常暴露在高溫傷害中,工作者開始尋找戶外遮陽、灑水降溫設備,還有風扇衣、冰背心等工作服。因應暖化時代,衍生而來的冷卻降溫商品紛紛上架電商、市場通路。
全面來看,涼感消費究竟能帶來多少商機?UnivDatos和GII預估,光是涼感機能布料就能實現7.7%以上成長。
不只運動服飾品牌更加追求涼感材質,連醫療品牌也需涼感布料,透氣衣服、甚至醫療級涼感床墊緊扣「熱敏感」族群需求,將體溫和濕度調節到最舒適的狀態。
像是UNDER ARMOUR、DECATHLON、Lativ及優衣庫(UNIQLO)等品牌看準消費趨勢,利用特殊纖維織法、二氧化鈦(TiO2)涼感科技,或者網眼設計,加強背部、側面的加速散熱,達到降低體感溫度。
UNIQLO的AIRism系列主打特殊織品材質,打造清爽涼感,自2023年在市場上線以來,系列單品、內衣、家居休閒服的銷量大幅提升。
泰國寢具品牌Lunio則是將石墨烯先進技術,結合天然乳膠床墊,特別適合濕熱的東南亞,成功打開市場。如今Lunio在泰國擁有38家門市,並進軍台灣市場,更有意布局熱浪頻頻的日本、北美、法國市場。
看見消費力,布料生產商專注開發新的冷卻科技纖維。像是佳和、潤泰、新光紡織、興采、美立信、拉萊雅等機能布料供應商,與戶外機能服飾品牌歐都納ATUNAS、訂製西服品牌嘉裕、UUIN等合作,投入涼感機能服裝研發,切入工作服、運動休閒、時尚女裝、到設計師高級訂製服等不同穿著情境;既提供更好的舒適涼爽體驗,還能同時降低對冷氣的依賴,順應減碳未來趨勢。
嘉裕西服採用半裡西裝結構,在襯裡與肩墊採用輕薄材料,機能布料添加木糖醇涼感加工劑,讓穿著者維持筆挺帥氣卻不悶熱。潤泰使用知名吸濕排汗COOLMAX®/Coolplus®纖維,與渦流紡製的吸濕排汗紗線,涼感、不易起皺的襯衫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GII深入北美、歐洲、亞太市場,觀察涼感成衣的消費取向,得到一個結論:面對氣候變暖的現實中,成衣市場客戶群愈來愈重視舒適感,四處尋覓更好的冷卻纖維技術,紡織研發動能支撐整個市場,涼感消費商機正不斷擴大,特別在北美地區。
Research Nester更針對全球功能性服飾市場分析,預計在2037年,能創造8608.5億美元商機,年複合成長率超過6.3%。且發熱、涼感等單向機能性紡織纖維不再能滿足未來更極端的氣候變化,消費需求將慢慢導向「動態調節」,根據環境溫差、人體劇烈運動與休息等不同狀態,彈性調節服裝機能。
暖化帶來的冷卻商機,除了直接反映在涼感服飾,愈來愈嚴重的高溫、紫外線暴露風險,也帶動其他商機崛起。市調機構Research Nester在汽車配件市場中看見需求潛力,直指全球車用配件市場規模將在2037年突破1.14萬億美元,且最主要的成長動力之一,就是散熱系統。
美商3M長期專注在安全防護領域,也敏銳嗅到「防曝曬」商機。想到行車環境須長時間日曬,且在全球異常升溫的情境中,曝曬風險只會愈來愈高,於是針對車用市場研發隔熱紙,採用奈米陶瓷抗紅外線技術,可阻絕95%紅外線熱源,及99.9%紫外線傷害,保護車子內裝設備因陽光曝曬所造成的損壞,同時創造涼爽舒適的行車體驗。
甚至3M還推出2080系列色膜,讓車膜更具備耐高溫、耐曬、及不變色的特性,適應暖化氣候。3M的耐候車用商品果然切中消費市場需求,隔熱紙被美國法拉利車主俱樂部指定選用。
德國德莎(Tesa)身為專業膠帶製造商,更是研發多種耐高溫膠帶,即使暴露在高溫環境,仍能維持穩定黏性,應對各種惡劣環境。所以包括AUDI、SKODA、BENZ、BMW等歐系車廠,都指定德莎出產的絨布膠帶,成為汽車電動車供應鏈的膠帶解決方案,切入車用消費品的廣大市場。
可見面對極端氣候變化,韌性需求不斷擴大。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明示,全球暖化帶來的消費商機將在2050年成長至4兆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暖化衍生的「氣候調適」需求,伸向各消費市場。
要掌握商機,須先看見未來將活在什麼樣的世界。不只有異常高溫,還得面對颶風、淹水洪災,在過去5年內,強風已造成全球嚴重的氣候經濟損失,洪水災情則是其次,在歐亞地區頻繁發生。危機發生的同時,高強度門窗、加固屋頂等商品,以及防水塗料、密封劑需求快速增加。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預估,耐氣候變遷的建材市場將在2050年超過1.33兆美元,氣候韌性相關法規、保險,成為刺激剛性消費的動力。再加上航空、能源、農業等產業的氣象預測解決方案,也有400億美元商機崛起。
面對愈來愈嚴苛的氣候條件,因韌性需求而生,一塊新生成的消費市場悄悄浮現。■